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长江流域147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地面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对比分析了长江流域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与太阳辐射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流域近50年来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和太阳辐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蒸发皿蒸发量随太阳辐射的变化产生相应波动变化,而且中下游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就季节变化而言,春夏秋冬4个季节长江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和太阳辐射变化同样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春、夏、秋3个季节二者变化关系高度相关,这三季对于流域全年蒸发皿蒸发量减少的贡献也最大;长江流域太阳辐射的显著下降是导致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持续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栽培试验的总结,应用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同一水稻品种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各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确定了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键生育期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的单独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熙军 《广西气象》1997,18(4):51-53,56
通过对栽培试验的总结,应有和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同一水稻品种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各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确定了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键生育期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的单独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8月14日—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生态城太阳能观测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生态城太阳辐射特征,并对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两种倾斜面太阳辐射计算模型的精度和误差来源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生态城水平面和倾斜面曝辐量在月均值、季节和年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水平面太阳辐射进行光伏发电预估会存在误差;太阳辐射日变化特征受不同天气条件的影响,电站需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发电策略,尤其应注意多云或阴天造成的发电功率的间歇性和不稳定;两种计算模型精度相当,整体计算效果较好,引入直射比分段计算函数的不确定性是造成计算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川西高原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国照  张勇 《高原气象》2004,23(Z1):156-160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主要指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影响,利用优质稻品种"合系39号",在川西高原南部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和稻米蛋白质、氨基酸等的实验室分析资料,采用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方法,分析了从齐穗前35天到成熟期间温度、日照、温度日较差等因子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影响,建立了气候生态主导因子的动态影响综合模型.结果表明,温度的影响从齐穗前20天至齐穗后40天,温度日较差和日照的影响从齐穗前30天至齐穗后40天,且不同时期的影响系数不同,但蛋白质、氨基酸的变化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9~2018年ERA5地面太阳辐射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主要大气环流特征指数与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春季,东亚槽位置对中国中东部大面积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有一致性的影响,其位置偏东时,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冬季风强度和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分别对长江流域南北、中国南方东部和西部有反位相的影响。(2)夏季的影响因子比较复杂,NAO(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和夏季风是两个较主要的影响因子,NAO对中国北方较多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夏季风主要与江淮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小)时,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多)。当夏季风偏强(弱)时,江淮流域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少(多)。(3)在秋季,地面太阳辐射异常主要受到东亚槽位置、冬季风和NAO的影响,冬季风和东亚槽主要影响北方地区,当东亚槽偏西或冬季风偏强时,中国北方除东北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地面太阳辐射偏多。NAO主要与中国西部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关联,当NAO指数偏大时,西部地区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偏多。(4)在冬季,ENSO和冬季风是较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其显著影响区域并不对称。在ENSO负位相或冬季风较强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异常显著偏多,而ENSO正位相或冬季风较弱最有利于中国南方地面太阳辐射异常偏少,但显著影响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7.
土壤铅污染对水稻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土壤不同浓度铅污染对水稻(两优培九)生长的影响,以及水稻对土壤铅的吸收状况。结果表明:土壤铅对受试水稻的生长有影响,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加,其株高、叶面积、千物重、单茎总粒数、结实率随之下降,单产降低;植株体内的铅含量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植株体内铅含量的增加幅度随土壤铅浓度的增加而变慢。铅在植株体内的分配规律为:根〉〉茎〉叶〉糙米。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值模式的太阳辐射预报往往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AVT订正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预报偏差,本文利用该方法对甘肃河西地区两个光伏电站的太阳辐射预报结果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订正前预报偏差呈现明显的"先增加、后减小"日变化特征,订正后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并且订正前预报偏差与观测值线性关系显著,订正后线性关系减弱(相关系数降低、拟合优度降低);(2)太阳辐射存在明显的年变化特征,其预报偏差春季最高,其次为夏季,冬季最小,订正后不同季节的预报偏差均降低,春季和夏季降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顾忠良  顾品强 《气象科技》2015,43(6):1181-1185
根据2013年高温期间气象观测资料、中稻开花期小气候和稻穗结实的观测结果,总结高温期间水稻穗部的2种增温模式——复合增温和辐射增温;穗部温度不仅受周围的气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也是影响其温度的重要因素;穗部温度随高度上升,高度越高,温度越高,穗的上部温度比下部温度高;分析2013年稻穗和小气候同步观测资料,并以具有辐射增温特征的2008年观测资料验证,得出中稻开花时间(09:00—13:00)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的时间占比是衡量高温对水稻空壳率影响程度的定量指标;在气温小于35 ℃时,强烈的太阳辐射也能使穗部温度大于等于35 ℃,从而导致水稻高温不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0年不同天气条件下铂电阻地温传感器与玻璃液体地温表对比观测获取数据分析,不同典型天气条件下(无云、降水、低温阴天等),观测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观测结果差值大小,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状况影响。无云时两者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观测值在早上(或夜间)至12时之前较小,12时至16时较大,低温阴天覆盖时两者的观测差值日变化较小。降雨时下垫面状况发生变化,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两者的观测差值会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华中地区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主要讨论地处我国华中水稻生态区的湖南红壤稻田的CH4排放特征。稻田CH4排放的日变化都有一致的规律,即在下午16:00左右出现最大值;CH4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条件和水稻植物体有关;CH4排放的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的相关性很好(R>0.90)。早稻和晚稻的CH4排放季节变化规律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早、晚稻水稻生长期间的天气特别是空气温度变化的差异引起的,早稻CH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中期(6月)略大,而晚稻在水稻移栽后几天内CH4排放就达到整个季节中的最大值,以后随时间逐渐降低;缺水会使CH4排放率明显降低,而且在重新灌水后相当长时间内CH4排放率没有回升;CH4排放在全有机肥的田中最大,然后依次是常规施肥、全沼渣肥及化肥田;尿素、氯化钾和复合肥的多施可降低稻田CH4排放率;不同施肥田中CH4排放率的温度效应不同;施肥是控制CH4排放的一种可行手段;在整个晚稻生长季节中瞬时CH4排放率与瞬时温度呈明显的指数关系;在1991年双季水稻生长季节中,稻田中CH4的排放量为67.96 g·m-2,其中早稻的CH4排放率为0.36 g·m-2·d-1,晚稻为0.48 g·m-2·d-1。  相似文献   

12.
影响莫高窟小气候的环境因子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不同时空尺度对莫高窟的小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莫高窟的地形地貌、水系统、植被等环境因子对其小气候有重要影响。莫高窟的小地形结构和水系统对其风速、湿度、太阳辐射等有显著影响。2005年4—12月窟前与窟顶月平均相比,太阳辐射总量降低411.21MJ/m^2,地表温度降低2.7℃,相对湿度增大9%,风速降低3.7m/s。窟前月较差小于戈壁0.9℃。但对于气温而言,主要受较大尺度因素的控制,窟前、窟顶、戈壁均处于同一温度层。2004年莫高窟日较差比敦煌小4.8℃。莫高窟的环境因子使莫高窟周边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小气候,非常有利于文物保护,这也是千年莫高窟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水稻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在我国分布较广,品种多样,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在不同地域其栽培技术有所差异。通过分析洋县水稻生长发育各个阶段与温度、水分、光照等农业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水稻生育期常见低温冷害以及稻瘟病、稻苞虫、稻管蓟马等常见病虫害异常发生与特殊农业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应对灾害性气象条件的防治措施,使农业气象更好地服务到水稻生产中,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1984—1986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考察期间实测的太阳辐射资料;发现在同一海区中总辐射值随季节,天气形势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副热带高压中心控制的时候,最小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潮天气形势下;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总辐射值比副高中心的值小,原因是总辐射值白天总云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PRMS水文模式系统 ,模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丰、枯水年不同季节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滦河流域蒸发量主要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湿润季节变化绝对值较大 ,干旱季节变化百分率较大。而地表径流量、次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及河川径流量主要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湿润季节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高 ,干旱季节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李仕碧 《贵州气象》2003,27(2):23-25
水稻生长季节长 ,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光、热、水资源丰富 ,匹配协调 ,才能为水稻生长发育、穗大、粒多、高产、优质提供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中 ,水稻生长从播种育苗到成熟收获要经受干旱、低温冷害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高产稳产。谈谈如何利用金沙县气候条件提高当地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红外与铂电阻地表温度测值分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红外与铂电阻观测地表温度的方法和原理及影响因素。通过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红外与铂电阻地表温度对比观测试验获取数据对比,分析不同典型天气条件下(高温、低温、降雨、降雪覆盖等)观测差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观测结果差异的大小主要受太阳辐射和下垫面状况影响。夏季高温时,铂电阻地表温度传感器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两者的观测差值在白天较大,夜晚较小;冬季低温时,两者的观测差值日变化较小,且观测资料具有很好的可比性;降雨时,下垫面状况发生变化,同时不受太阳辐射影响,两者的观测差值会减小;降雪覆盖时,两者的观测值由于下垫面状况发生变化,观测对象发生变化而不再一致,红外观测值高于铂电阻观测值,随着积雪的融化,差值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8.
太阳辐射日变化对夏季风模拟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谦谦  钱永甫 《气象学报》1997,55(3):334-345
利用60°S-60°N范围,有海气耦合但无海流的七层原始方程模式,做了有无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准定常的平均季风系统的形势受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其主要的影响可能来自海陆和地形分布。但是模式中包含太阳辐射日变化后,大气上下层季风系统强度的模拟得到了改善。太阳辐射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降水的分布形势,在没有太阳辐射日变化的试验中,大陆内部的降水大大减少,而沿海地区的降水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与降水变化对应良好。降水增加和减少的地区呈波状分布。至于对季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季风发展的初期,太阳辐射日变化可加快其发展。因此,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引入,可使平衡态较早达到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下垫面上和不同作物群体中,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和湍流交换的差异,其小气候特征是有差异的,最后会影响农田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为此,我们于1988年11月2日上午8:00时至晚上20:00时(天气晴朗),在浙江农业大学农场以二小时为时间间隔对黄熟末期水稻(密植5×4、株高85厘米)、吐絮末期棉花(密植4.5尺×8寸、株高85—90厘米)和露  相似文献   

20.
李仕碧 《贵州气象》2003,27(2):23-25
水稻生长季节长,在其生长过程中必须光、热、水资源丰富,匹配协调,才能为水稻生长发育、穗大、较多、高产、优质提供保证。但在实际生产中,水稻生长从播种育苗到成熟收获要经受干旱、低温冷害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稻高产稳产。谈谈如何利用金沙县气候条件提高当地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