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1/25万四子王旗幅的野外地质填图,在蒙古寺-盘羊山-乌兰合雅一线存在古生代末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新太古代色尔腾山岩群和新太古代花岗岩自北向南被逆冲推覆于震旦系什那干组灰岩和古生代碎屑岩之上,并形成大小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整个推覆系统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及夹于其中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组合而成,构成典型的双重逆冲推覆构造系统(Duplex)。该逆冲推覆构造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南西向,形成时代为二叠纪末,估算推覆距离应大于7.1 km。此逆冲推覆构造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二叠纪末陆内碰撞造山有关,是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带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4.
阴山中生代地壳逆冲推覆与伸展变形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研究区属燕山-阴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变形特征和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北部构造活动带、中部隆起带和南部构造活动3个不同的构造区。以中部隆起带为中心,在南北两侧的构造活动带中的构造样式和变形机制呈反向对称出现。逆冲构造和伸展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地壳以逆冲挤压变形机制为主,形成了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和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而燕山晚期阶段在逆冲岩席上产生了背向伸展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的早白垩世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和固阳盆地。  相似文献   

5.
以区内发育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及已控制矿体为基础,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成矿理论,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在本区寻找隐伏矿体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6.
闽西南地区东部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文章列举了大量实际地质勘探资料,地表与深部结合论证了推覆构造的存在,总结了其构造特征以及构造形式,讨论了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在区域构造分析和岩浆活动时间确定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索测试,认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发生于印支末期,发展于燕山早期,定位于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剧烈运动有关。从构造变形强度的划分及应变分析,推覆是自北西向南东运移。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形成属侧向水平挤压-重力扩展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辽西彰武—黑山地区是阜新盆地外围重要的找煤远景区。通过对本区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识别出纬向EW构造带、NEE向华夏系构造带和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划分了近EW向、NE与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以及NW向、NE和NNE向张扭性断裂系;发现了一系列NE-NEE向的逆冲推覆断层、褶皱和被它们分割的岩体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在该逆冲推覆构造体下,发现了早侏罗北票组的煤系露头并圈出了赋煤预测区;指出NNE向新华夏系构造带中的凹陷是本区的找煤重点。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相似文献   

10.
乐马厂银矿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控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云满 《矿床地质》2001,20(3):271-278
乐马厂大型独立银矿床的总体构造格架为逆冲推覆的构造体系,文章在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矿床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控矿作用,论述了矿区逆冲推覆构造为燕山晚期形成的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类型,其推覆运动形式为自NE向SW的右旋剪切运动,扩展方式为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为本区银矿床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极为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并控制了银矿体的形成,定位和空间分布规律,强调了以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控矿为主,推覆体系统和掩复体系统次之的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11.
The thrust napp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middle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However, the timing, structural style and kinematic processes of the thrust nappe remain controversial, particularly the detail of the thrust nappe in the Guaizihu region(110 km east of Ejinaq).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new field mapping, seismic sections, geochronology and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metric dating to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 history of...  相似文献   

12.
秦岭南缘大巴山褶皱-冲断推覆构造的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云鹏  查显峰  付明庆  张茜  杨钊  张燕 《地质通报》2008,27(9):1493-1508
秦岭造山带南缘的大巴山巨型逆冲推覆构造主要是在秦岭造山带板块俯冲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过程中长期复合作用形成的。详细的室内外构造研究表明,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可以巴山弧形断裂带为界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和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北大巴山自北而南依次由安康-武当推覆体、紫阳-平利推覆体、高桥-镇坪推覆体和高滩推覆体逆冲叠置而成。南大巴山则以镇巴-阳日断裂为界,分为北部的前陆冲断褶皱带和南部的前陆褶皱带。北大巴山主要是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和燕山期陆内逆冲推覆作用叠加改造的结果,南大巴山则主要是燕山期递进变形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变形北强南弱,北以冲断褶皱变形为特征,南以皱褶作用为主;北部褶皱紧闭复杂,向南渐变为宽缓的薄皮构造。逆冲作用在时序上具有由北向南扩展传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合理厘定西南天山构造属性,不仅对天山大地构造单元的准确划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也至关重要。通过对西南天山乌什北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包括2期逆冲推覆构造。对主期逆冲推覆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具有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指向,并由北向南表现出由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向前锋带变化的构造样式。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物质组成及变形样式,认为西南天山乌什北山一带应属于塔里木板块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从而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西南天山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构造变形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赣中峡江地区1:5万新干图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研究。作者首次在该区提出了泥盆纪地层为外来体的观点,认为是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泥盆系由NW向SE推覆,燕山晚期再向SE伸展滑脱。江西北部和南部均有EW,NNE推,滑覆构造存在的报道,资料较多,但对赣中很少见有报道,此次峡江地区推,滑覆构造的发现和确定。对认识赣南与赣北NNE向推,滑覆构造的联系乃至全区整体认识,在地质构造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详实的野外第一性资料,着重阐述了其推,滑覆构造特征,并分析了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北缘走滑-冲断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处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构造带东缘的柴北缘,过去一致认为是个前陆逆冲带,并对其逆冲构造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本次的野外地质勘察和深部地震测线研究,证实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主要变形样式为走滑-挤压构造,具有挤压推覆特征的同时伴生有走滑构造,并且主要断层系统沿走向滑动的距离远大于沿倾向冲断推覆的距离,从而建立了柴北缘走滑-逆冲构造的地质模型;这对其地震解释有指导作用。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变形时间序列和演变特征从西向东依次扩展、构造活动从老变新,认为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受阿尔金山大型走滑构造和祁连山剧烈的逆冲挤压构造共同控制。最后研究了柴北缘的走滑-逆冲构造特征对油气勘探的意义,加强勘探评价冷湖—南八仙走滑逆冲构造带的翼部断块圈闭和赛什腾山南缘逆冲推覆体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16.
龙年  陶晓风 《江苏地质》2012,36(4):355-359
龙门山飞来峰主要有挤压推覆和重力滑覆两种形成观点,飞来峰的成因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北段宝珠寺飞来峰野外实地考察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的研究,得出该飞来峰主体为向斜构造,具有多层结构,由北西—南东向逆冲推覆形成,为推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且该区域构造具有典型的后展式逆冲推覆构造,区别于整个龙门山前展式推覆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兴隆矿区外围推覆构造及煤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兴隆矿区外围推覆构造上覆席体、下伏岩系、推覆剪切滑移带变形特征、构造岩特征和推覆构造形成过程。应用Ramsay等人有限应变测量新方法,估算了推覆位移距离。在推覆体下预测出52km2的隐伏煤系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淮南煤田逆冲叠瓦扇构造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淮南煤田推覆构造发育于淮南复向斜南、北两翼。南缘推覆构造更为强烈,规模亦大,系由一系列走向近EW,向S倾斜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各断裂上陡下缓,向下逐渐归并于统一的滑脱面,从而构成上叠式逆冲叠瓦扇构造。滑脱面在倾向上及走向上均呈波状变化。北缘的反向逆冲叠瓦扇可能是在南缘逆冲推覆的构造作用下被动产生的。这在宏观、微观及超微观分析中都清晰地得到显示。然而,它们是近于同时形成的。这样就构成了淮南煤田的前缘止于反向断层的逆冲叠瓦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9.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发育中国最好的地表盐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前人对本区盐构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包括地下盐构造样式的识别、地下盐构造分段性研究及盐构造形成机制研究等,而对于地表盐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并辅以地震解释、遥感解译等方法,对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却勒盐推覆体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却勒盐推覆体的发育受控于却勒逆冲断层,库姆格列木群盐岩随逆冲断层出露地表。盐推覆体在东西向上构造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在推覆体的中、西部,推覆体上盘地层发育齐全,盐岩仅沿推覆体逆冲前缘出露地表,属于典型的露趾增生型盐席;而在推覆体东部的察尔汗盐席处,盐上地层被剥蚀,盐岩出露地表后在重力的驱动下向周缘流动,属于溢流增生型盐席。察尔汗盐席受地表径流和降水作用影响明显,发育大量溶洞和盐山构造,并以"脉动流"的形式向前增生。盐内能干层的变形特征是反映盐岩流动性强弱的指标,盐推覆体东部察尔汗盐席盐内能干层变形样式更复杂,盐岩的流变性更强。缺少厚层顶板的限制和受降水及地表径流的充分影响是察尔汗盐席盐岩流变性较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