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分形论、界壳论与山地研究理论及地理学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概述分形论、界壳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二者对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完善以及对深化山地研究和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其次,总结了分形论、界壳论在山地理论和地理学中的已有应用,最后针对应用现状,对山地理论和地理学中理论的应用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业区发展具明显内生增长特征,知识、人力资本和技术外溢等新增长因素成为发展主要动力。相比其他以新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区,创意产业区发展具一定特殊性,本文认为主要有创意资本对人力资本拓展作用、文化成为知识积累主要方式、政府具确定内生增长路径功能、空间创造“经济再生”神话和网络构成新社会模式等,这些特殊性拓展了新增长理论。  相似文献   

6.
7.
8.
9.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延吉 《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区域产业集聚要素主要分析行为主体要素、生产要素、支撑要素、时空要素、社会文化制度。区域产业集聚结构主要包括生产结构、空间结构与组织结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发展有一定的功能效益,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集聚的理想状态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机制的分析,从要素流动、区位因素、需求与成本因素、技术进步、分工、贸易等角度展开,侧重分析全球化与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包括集聚与扩散的统一规律、周期发展规律等。区域产业集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区域产业集聚具有开放性。区域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Information used in systems is organized into a hierarchy of five levels, following W. H. Terjung; first, collected data; second, sets of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third, flow systems of energy and matter; fourth, process-form systems; fifth, systems regulated by cybernetic feedback. System variables, rigorously defined by dimensional analysis, are grouped into four classes: A. dynamic variables related to energy force, and stress; B. mass-flow variables expressing rates of flow of matter; C. geometry variables describing size and form within systems; D. material-property variabl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constants and regulator variables. The second level of systems analysis interrelates a set of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a meaningful way in terms of system origin or function.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methods establish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ables, which may be stated as empirical or rational equations based on field or laboratory observations. Open energy flow systems and open or closed material flow systems of the third level can be described by dimensionally correct equations or by schematic flow diagrams. Process-form systems of the fourth level are characterized by self-regulation through physical feedback loops. Cybernetic feedback characterizes the fifth level and links natural systems to those regulated or disturbed by human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1.
12.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地关系论一脉相承,是人地关系论的继承、变革和新发展。该文基于《重新发现地理学》的内容,借助中国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论来看待有人地关系研究深刻历史基础的美国当代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区位论、非场所理论与襄樊都市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全球区位论和非场所理论,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襄樊都市区建设的背景、意义和现状条件,并在襄樊都市区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区的基本框架构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快速通道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竞争力培育,都市区内各县市协作以及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随着区域经济的知识化和全球化,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把区域创新环境分为互相联系,彼此依赖的四个导 网络,即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 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基础层次网络和信息层次网络是区域创新产生的硬环境,文化层次网络和组织层次网络是软环境,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的结构和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培育区域创新环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区位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构成上来说,区位理论包括非战略性区位理论和战略性区域理论两大体系。与非战略性区位理论不同,战略性区位理论将其分析置于区位主体的战略互动行为的基础之上。战略性区位理论的发展源于霍特林对策模型。多年以来,围绕霍特林模型的各种讨论和对该模型的诸多修正,促使战略性区位理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于城市经济现象,战略性区位分析可以得到更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方中权  陈烈 《地理科学》2007,27(4):480-485
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为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相似文献   

20.
地理空间抽样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抽样调查是地理研究、资源评估、环境问题研究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要手段.对于地理分布的各种资源,由于调查数据往往具有空间相关性,传统的抽样调查理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空间抽样需求.空间抽样理论是对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各种资源和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设计的基础.本文详细论述了空间抽样理论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空间抽样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空间抽样所要研究的四个问题.然后介绍了基于设计的和基于模型的抽样统计推断方式,以及它们适用的范围.最后本文详细论述了Kriging理论在抽样理论的应用、前向、后向和双向样本布局方法和六种空间抽样样本优化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