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航、卫片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经过详细的野外观测研究,明确了甘孜-玉树断裂带最新地表活动形迹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对断错地貌及新地层变形与位错的研究,结合(14)C和热释光(TL)测龄结果,对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甘孜段水平滑动速率为3.4±0.3mm/a,垂直滑动速率为2.2±0.1mm/a;马尼干戈段水平滑动速率为7±0.7mm/a;邓柯段为7.2±1.2mm/a;当江段为7.3±0.6mm/a。  相似文献   

2.
华南沿海地区验潮站资料反映的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升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收集到的25个验潮站资料,表明近几十年来华南沿海海平面大约平均以1.45mm/a的速率上升,与全球海平面升高速率1.5mm/a接近。由各验潮站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比较,得到验潮站所在海岸地壳速率在4.4~-4.1mm/a之间。其运动方向与由滨海相样品反映的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的海岸升降趋势大体相同,即现今海岸主要为中、晚全新世以来的继承性运动。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的海面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福建沿海4个验潮站的验潮资料,计算了各站的局域海平面长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局域海平面变化速率为1 ̄2mm/a,4个验潮站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9mm/a,最后讨论了海面变化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4.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化遗址深数据 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人部的凸起地区沉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当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 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速度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  相似文献   

5.
由滨海相沉积样品反映的东南沿海海岸升降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起浩 《华南地震》2001,21(1):6-13
收集了闽、粤、桂、琼4省(区)海岸带的^14C测年自45000aB.P.以来共490个演海相样品,依据文献[1]广东中山石歧45000aB.P,以来的渐进上升水动型海平面变化曲线,计算了相应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以来海岸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表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部份地壳的升降速率,结果且明,除粤西和粤东一些地区及海南省外,东南沿海海岸份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时期和中期地壳主要表现为下沉,全新世中晚期特别是晚期主要反映为上升,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主要表现为继承性下沉,现代地壳形孪测量反映的地壳升降较多地区与一述趋向大致相似,广东惠来县东60km下新礁海域及珠江三角洲灯笼沙等15个地区,是地壳升降异常速率较高地区。  相似文献   

6.
徐锡伟  钱瑞华 《地震地质》1994,16(4):355-364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文化遗址埋深数据研究了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盆地内部的凸起地区沉积速率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汾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临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距今5000年)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积速率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是地震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冷龙岭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冷龙岭断裂重点地段的野外调查,研究了该断裂的几何特征及浮雕劝速率。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层,由一组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所组成。按总体特征可将该断裂分为3段,中更新世以来各时代的断裂平均滑动速率分别为:中更新世:2.14~4.64mm/a,晚更新世:2.86~4.07mm/a,全新世:3.35~4.62mm/a,全新世以来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8mm/a。  相似文献   

9.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闽峰  邢成起 《地震地质》1995,17(3):218-224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卫东  李少睿 《地震地质》1999,21(2):76-175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应用于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带以沿S14°E的压缩运动为主,压缩速率为1.13mm/a;同时,断裂带还以0.17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11.
叶秀薇 《华南地震》2001,21(2):42-47
利用粤闽交界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连续10年左右的地下流体资料,研究利用多层次跟踪法进行地震短期预测的效果,结果表明,该法的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的应用效果较好,但在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地区暂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广东地区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地区1988-1999年流动重力资料的重新整理计算,对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力场演变趋势做了分析研究,探讨其与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提出了广东地区重力场时,空,强变化的地震前兆信息,为该地区提供震前重力场异常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3.
Nonstationary GEV-CDN models considering time as a covariate are built for evaluating the flood risk and failure risk of the major flood-control infrastructure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1) increasing peak flood flow is observed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West River and North River basins and decreasing peak flood flow is observed in the East River basin; in particular, increasing peak flood flow is detected in the mainstream of the lower Pearl River basin and also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2) differences in return periods analysed under stationarity and nonstationarity assumptions are found mainly for floods with return periods longer than 50 years; and (3) the failure risks of flood-control infrastructure based on failure risk analysis are higher under the nonstationarity assumption than under the stationarity assumption. The flood-control infrastructure is at higher risk of flood and fail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Pearl River basin.
EDITOR D. Koutsoyiannis

ASSOCIATE EDITOR G. Thirel  相似文献   

14.
梯级水坝胁迫下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重要支流之一,是香港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重要水源.鱼类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目前东江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基于东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和管理的需要,有必要了解河流中鱼类产卵场的现状.据此,2010年3-10月对东江古竹江段的鱼苗(卵)进行了连续采集,目前鱼苗种类已鉴定到26种(属),主要优势种类为鰕鯱(63.0%)、赤眼鳟(16.8%)、尼罗罗非鱼(9.7%)、大眼鳜(2.0%)等;调查期间古竹江段鱼苗(卵)径流量初步估算为11.4×108尾(颗),东江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与东江历史资料及西江江段鱼类繁殖现状相比较,东江鱼类产卵场功能极度退化,不仅鱼类产卵规模已明显下降,并且东江古竹江段鱼苗中洄游性种类缺失;本次调查证明东江龙川江段原有的四大家鱼产卵场已经消失;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分析表明,东江江段鱼类产卵繁殖对水文生态因子的响应程度较低,说明东江江段水文节律受梯级水坝影响程度大,偏离了鱼类产卵繁殖的生态需求.尼罗罗非鱼在东江古竹江段有暴发性繁殖现象,东江已经面临外来种的严峻威胁,分析认为梯级水坝的修建是导致罗非鱼暴发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目前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建议把鲢、鳙及广东鲂列入增殖放流的品种目录,加强人工增殖放流;从贯通鱼类洄游通道及修复产卵场的需求上考虑,建议在东江各水坝上补建鱼类过鱼通道.  相似文献   

15.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1,21(4):27-32
用强震概率增大时段判定法M8方法判断近年来广东省及邻区几个主要震区(粤闽赣地区、粤桂琼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期地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7年5月福建永安5.2级地震,1999年5月海南5.1级地震,震前约1年半,地震所在区域均出现了强震概率增大时段.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结果未发现强震概率增大时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的末次冰期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利用有限元算法模拟了盛冰期以来东亚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早期相对海平面上升由盛冰期后全球冰盖消融控制,后期的变化则由地壳黏性均衡调整控制;每个时期的结果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与地壳均衡作用及远场均衡效应的区域性差异有关;模拟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冰盖消融模型差异的影响,量级在观测误差范围内.此外,利用本文的GIA模拟结果,对东亚海岸历史相对海平面观测进行改正,揭示了华南全新世以来不同阶段的地壳垂直运动,其中3-8 kaBP地壳以较稳定的速率(1~4 mm/a)下沉,之后则以较小速率下降或隆升,推测可能与东南部菲律宾板块的俯冲有关;揭示近千年来粤东海岸和珠江三角洲地壳垂直运动有长期隆升趋势,而近三十年的观测结果则显示下沉,推测该差异与人类活动导致的沉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第四纪地质与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伟光 《华南地震》1998,18(2):58-62
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认为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三组断裂带把整个珠江三角洲断陷分割成7个次一级断块,并根据控制各次级断块的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18.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生命线网络工程,在遭受本课题给定的4个震源地震袭击时所受到的震害进行了系统分析,预测其直接经济损失,并对网络工程的可靠性作了评估,此项成果可为制定防震对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East River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China,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water supply for mega‐cities within an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Knowledge of statistical variability of streamflow is therefore important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basin. This study analyzed streamflow from four hydrological stations on the East River for a period of 1951–2009, using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CWT) technique, scanning t and F tests. Results indicated increasing/decreasing streamflow in the East River basin before/after the 1980s. After the early 1970s, the high/low flow components were decreasing/increasing. CWT‐based analysis demonstrates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water reservoirs on the periodicity of streamflow. Scanning t and F test indicates that significantly abrupt changes in streamflow are largely influenced by both water reservoirs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Thus, changes of streamflow, which are reflected by variations of trend, periodicity and abrupt change, are due to both water reservoir construc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Further, the changes of volume of streamflow in the East River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cipitation change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经历了由强逐渐减弱,晚更新世(约50-30Ka B.P)又重新增强的演变。重点估算了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断块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定量分析了分割断块的断裂构造的活动性。认为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从区域地震构造而言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远弱于日本-琉球-台湾岛弧,也弱于奥东潮汕和桂东南灵山等强震危险区。但由于其震源浅及松软土层较厚,加上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不可低估,必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