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了1991年7月4-9日的梅雨锋强度降水过程的热源Q1和水汽汇Q2,结果表明,存在着两类云系即对流云和层状云对Q1和Q2的结构产生影响。对流加热发生在强降水区上空,而层状云加热发生在对流区周围的弱降水区上空,在对流加热区,大量的潜热释放形成最的热源和水汽汇,热源峰值出现在上部对流层,水汽汇峰值出现在下部对流层,在层状云区,通常0℃层以上为热源和水汽汇,0℃层以下的热汇和水汽源,层状云引起的Q1  相似文献   

2.
利用装载有粒子测量系统(PMS)的飞机对2007年8月15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夏季非降水层状云进行了一次探测飞行,通过获取的资料分析了云层结构、云滴的垂直分布、液态含水量、谱特征等。结果表明:(1)此个例中云层结构明显,云中存在逆温层;(2)云中平均含水量为0.012g/m^3,含水层主要集中在4100~4200m与4700—5000m层之间;(3)此云系符合Bergeron提出的催化云一供水云相互作用导致降水的概念模型,可以在催化云中进行人工引晶来达到增加降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次锢囚锋云系增雨作业的天气学分析刘锋,师小玲,陈君寒(延安地区气象局延安·716000)(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西安·710015)1991年5月23~24日有一次锢囚锋云系的降水过程。5月23日下午4时,当酉风槽移近高原东侧,河套地区偏南气流增强...  相似文献   

4.
2002年河南春季的一次层状云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2002年4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的大范围春季层状云降水进行探空、雷达、卫星等综合加密观测,分析了锋面移动过程中的云系特征和降水特点。结果发现此次降水主要是700~500hPa大气位势不稳定( θse/ z<0)造成的,位势不稳定区与地面降水极值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另外,在位势不稳定层出现前后,高空250~200hPa均存在一个急流中心,而在位势不稳定层的上方或下方则会有风向切变与之对应。云层厚度小、云顶高度低、云系结构不均匀是此次降水云系的主要特点。700~500hPa之间的位势不稳定度小、水汽输送量小和云顶温度低是造成此次降水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次西北冷锋云系微结构特征及人工引晶催化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9月24日在山东半岛出现一次典型的西北冷锋降水过程。本文根据飞机测探的PMS资料、卫星云图及常规天气图资料对该系统的垂直和水平结构特征作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冷锋降水微物理过程基本符合贝吉隆提出的播撒-受播(Seeder-feeder)作用机制;在锋前云区存在丰富的过冷却水,最大值为0.36g/m ̄3,具有较好的人工催化条件,并初步讨论了人工引晶的剂量问题。  相似文献   

6.
游景炎  钱春生 《气象》1993,19(12):19-22
该文对1991年5月24-25日华北回流天气过程作了分析,认为:(1)回流降水结构,在低层东北气流冷垫与中高层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暖锋降水云系,有利于进行人工催化作用;(2)边界层出现冷空气活动,与降水增强有密切联系;(3)深厚的逆温层,同时也是东北风与西南风的过渡层。逆温层上下,风的垂直切变很大,以致整层的理查逊数Ri<1,是导致降水增强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们已建立的二维积云降水模式,在相同的大气层结条件下,模拟了孤立积云和层状云中积云的发展和降水情况。结果表明,层状云的存在对积云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降水量可加大到几到几十倍,从而认为积层混合云系可能是产生大雨和暴雨的一种重要机构,这与梅雨锋里锋区混合云系常产生暴雨的观测事实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8.
梅雨锋云系内对流回波与层状回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利用1998年“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所获得的大量雷达资料及遥测雨量计计资料,细致分析了淮河流域梅雨锋云系的结构,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在雷达回波图中的不同特征,本文提出用松散系数D(反映云系结构疏松程度)来区分大范围云带中的降水云类型,同529张PPI资料统计表明,若D>0.17则说明该区结构松散,降水属于层状云降水,D≤0.17时,云区是对流性降水,由于梅雨锋水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结构特征,其中锋面对流云带和强下挂回波带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在用地面雨量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地面降水进行短时(3小时以内)校正时,针对不同的降水类型采用不同的Z-R关系比用同一种Z-R关系的校正精度大约提高4%。  相似文献   

9.
陕北春季人工增雨的天气类型和催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查1981~1990年4~6月高空、地面天气图分析资料,得出春季降水性层状云系产生的环流特征,主要有西风槽、低涡切变线、河套锢囚锋三大类五种分型.西风槽类层状云系面积较大,低涡切变线类次之。经向环流比纬向环流下的云系范围大.不同天气类型的降水持续时间和降水强度不同.以上天气类型是人工降水的有利天气.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地区SO2, SO4=和HNO3(g)干沉降速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节泰  李建国 《气象学报》1997,55(5):545-562
使用中国东部及其邻近地区各主要台站1992年全年00点和12点(GMT)地面及探空资料,由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4产生中国东部地区地面以上大约40m高度(最低模式层)处二维温度、湿度和风场,使用污染物干沉降模块及该地区下垫面类型资料,计算出了该地区SO2,SO=4和HNO3(g)全年干沉降速度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受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类型的综合影响,3种污染物的干沉降速度有明显的变化。对SO2,全年区域平均极小值为0.088cm/s,极大值为1.275cm/s,平均值为0.430cm/s;对SO=4,分别为0.014cm/s,0.287cm/s和0.118cm/s;对HNO3(g),分别为0.060cm/s,5.250cm/s和1.123cm/s。SO2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分布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一带,对SO=4和HNO3(g),除在上述沙漠地带有一极大值区域外,在靠近四川的云贵高原尚有另一极大区。对1992年全年来说,SO2和HNO3(g)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均出现在七月份,分别为0.552cm/s和1.518cm/s;而对SO=4,干沉降速度极大值出现在九月份,其值为0.096cm/s。这些值  相似文献   

11.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2005,24(6):1002-1011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0-1982年夏季(5—8月)陕西不同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15架次飞行探测资料.用层状云水分循环系数计算方案,对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降水性层状云系的水分转换系数作了计算。讨论了3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云水——雨水转化问题。初步得出,陕北、关中和陕南3个区域降水性层状云系平均水分转换系数分别为0.818、1.241和1.369。表明3个地区自然降水的发动和水分转换状况有着明显差异。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3.
河北一次层状云系降水的微物理机制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维层状云模式,详细分析了2009年5月1日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降水为层状云系降水,云系垂直结构符合顾震潮三层概念模型和“播种云-供给云”机制,其中第一层(上层:4.7-7.0 km)存在冰雪晶,雪主要通过冰晶自动转化和凝华增长。第二层(中层:2.6-4.6 km)有冰晶、雪、霰、云水、雨滴,此层贝吉龙过程作用明显。第三层(下层:1.3-2.5 km)主要粒子为云滴、雨滴、从上层融化的雪和霰,霰的融化对于雨滴的形成贡献最大。云体发展成熟时,各层之间存在一定的播种-供应关系,如第一层向第二层顶部播撒雪和冰晶,第二层向第三层顶部播撒霰和雪。  相似文献   

14.
澳门及其邻近地区海陆风的模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宾州/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MM5模式来模拟澳门的海陆风和珠江口的三维风场。模式设计为四重套网格,分辨率分别为 1km,3 km,9 km,27 km。使用常规观测资料作为初始场,模拟时间为30小时。结果表明采用高分辨率(1km)模拟能很好地捕捉到澳门的海风和陆风。海风锋和热力内边界层也清楚可见。如果最小分辨率为3 km,则只捕捉到海风,陆风却模拟不出来。  相似文献   

15.
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系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MS-5卫星云图资料,配合雷达,探空、M-LDARS闪电定位探测系统观测资料及常规天气资料,对1997年3月13日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卫星云图上逼点云系的主要降水云是以片絮状回波结构为主的层状云降水区,云内含水量充沛,适合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在云系东侧边及尾部,不断生成有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不仅造成了局地较强降水,而且产生了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层状云飞机云物理观测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2008年-2010年64架次云结构的粒子测量系统(DMT)探测资料,配合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统计分析了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发现:降水性层状云低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3g,m^3,中云含水量垂直方向上平均为0.05g/m30对比分析降水云和非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量,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降水性层状云云粒子有效半径要达到10μm-14μm。对云系不同温度层的微物理特征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性层状云在垂直方向上的微物理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也是分层的。高层主要是冰相粒子,主要是冰雪晶,随高度降低冰雪晶的尺度增大,在四个典型温度层的观测中,LWC、云粒子及降水的浓度、尺度相较有很大不同。云中水分按不同粒子尺度的分配可以看出,直径20μm、30μm的粒子含水量较高,对云中液态水含量的贡献较大,降水粒子主要由20μm、30μm的粒子转化。  相似文献   

17.
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的探测结果,配合雷达及地面降水资料,结合一维层状云模式,通过对吉林2004年7月1日的一例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降水机制的定量化分析,对顾震潮三层模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观测资料表明,该降水过程为典型的层状云降水,地面降水存在不均匀性,云系结构符合顾震潮三层概念模型,其中第1层为尺度很小的冰...  相似文献   

18.
光谱比辐射率对卫星遥感地表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文 《高原气象》1997,16(1):36-44
应用分裂窗方法反演地表温度的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不仅线性地依赖于AVHRR的4,5通道的亮度温度,而且还线性地依赖于与光谱比辐射有关的项,即(1-ε4)/ε4及(ε4-ε5)/ε4。分析指出:(1)若△ε(ε4-ε5)=0,当ε4从0.94~1.00时,地表温度的变化达3.0℃,(2)当△ε≠0时,△ε对反演地表温度比ε4所造成的影响更敏感,更显著:若△ε〉0,△ε对ε4所造成的影响有减弱作用,若△  相似文献   

19.
冷锋云系降水中尺度结构的一次TRMM卫星观测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TRMM(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卫星资料,对一次低槽冷锋云系和江淮气旋共同影响下的冷锋积层混合云系中雨带和雨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冷锋的不同部位云系结构很不均匀,可分为典型的积层混合云系、均匀的层状云系和弱的积层混合云系3种类型,南部典型的积层混合性云系中存在明显的短回波带结构,短回波带的平均长度63.0 km,宽度19.4 km,平均降雨率14.54 mm/h,同时短回波带中还有明显的雨核特征;北部均匀的层状云系中,大范围的降水在1~2 mm/h之间,其中嵌有2~7 mm/h大小不等的较强降雨带,并且存在冷锋雨带结构;中部较弱的积层混合云系中以冷锋雨带和冷锋前的暖区雨带为主,冷锋雨带上有多个雨核的结构;同时,不同性质的云系结构如短回波带、雨核以及均匀的层状云的降水的垂直廓线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梅雨锋云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小时一次的卫星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1991年江淮梅雨期第三段(6月29日-7月13日)梅雨锋云系的特征,包括梅雨锋云系的建立和重建过程、它的走向、分布特征、日变化特征,以及它和其他云系之间的关系等,梅雨锋云系的建立是来自高原东北部的华西盾状云系和西南季风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围不同性质的云系对梅雨锋云系的影响是造成江淮梅雨锋云系强烈发展,继而产生暴雨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