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杰 《地质论评》1947,12(Z2):191-196
凡是无标准化石的地层,其层位及年代非常的鞣以鉴定,尤以寒武纪以前诸地层为最困难。因为寒武纪以前的诸地层,不独无标准化石,还有构造上及变质上等等问题,以致研究者  相似文献   

2.
国际上寒武纪的开始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我国南方通常以小壳化石的出现或者疑源类Asteridium-Comasphaeridium-Heliosphaeridium化石组合的出现作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仅仅依靠寒武纪化石的首现来确定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可能导致其层位偏高,因此需要利用界线之下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对界线进行进一步限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一直被厘定在皮园村组硅质岩和荷塘组底部磷块岩或黑色页岩交界处,这一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地层的证据和邻区的生物地层资料,但是皮园村组本身缺乏直接的生物地层学资料。为了进一步确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和皮园村组的沉积年龄,系统研究了皖南休宁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在皮园村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纪化石Horodyskiacf.minor、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Palaeopascichnus sp.,以及未定名的纺锤状化石和球形化石。Palaeopascichnus在全球范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都有发现,且其仅仅局限在埃迪卡拉纪的晚期。在华北地台西缘的正目观组板岩和华南留茶坡组硅质岩曾报道有Horodyskia minor,H.moniliformis?(有可能为H.minor的同物异名),Palaeopascichnus minimus,P.meniscatus,和P.jiumenensis。在皖南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和Palaeopascichnus sp.出现在皮园村组硅质岩的中上部,Horodyskiacf.minor一直延伸到皮园村组的顶部,说明由生物地层所划分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与皮园村组-荷塘组岩石地层的界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在燕山长城系串岭沟组发现的 Parachuaria化石 ,轮廓清晰 ,保存完好。通过浸解法、实体浸解法和岩石磨片法对 Parachuaria化石的研究表明 :化石层中的古片藻 L aminarites可能就是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的残体和碎片。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光面和粗面小球藻及其他多细胞藻类残体碎片。碳质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可能是古老的褐藻类多细胞植物。化石的发现 ,其时代层位较老 ,是原始藻类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我国前寒武纪的长城系一个独有的生物组合。由于化石层位稳定 ,从而为长城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Parachuaria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为古藻类演化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西宁强梅树村阶瓶状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芳  张录易 《地质论评》1995,41(4):355-362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发现于陕西宁强宽川铺袁家坪剖面,化石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下部小壳化石带,所获微化石数量颇为丰富,囊壳甚小并业经碳化。袁家坪瓶状微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梅树村阶下部此类化石的空白,进一步表明发生于晚前寒武纪的该类具瓶状囊壳的微动物群,曾延入寒早期的事实,现有微化石化碳质保存,为探讨其囊壳原始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1,(2):120-128
辽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多层位宏体化石的发现,使序列更完善。根据化石生物机体的复杂程度,可列入前冰期的辽南系,它介于震旦系和青白口系之间。其南关岭组的宏体化石组合类似淮南地区的九里桥组,提高了两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度。复州湾沙山村赵家坎子剖面再次证明大连市南、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史发育的一致性及原区调队等单位对地层叠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7.
晚前寒武纪埃迪卡拉动物群在世界各大洲的普遍发现,证明这是动物生命进化的一个独特阶段.这个以软躯体、多门类(至少五个门)、体形大为特点的动物群,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发现于西南非,后在1947年由斯普里格在南澳大利亚州的埃迪卡拉发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产出层位是在元古代晚期冰期沉积之后、寒武纪骨骼化石大量  相似文献   

8.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即Skolithos潜穴化石,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间,前人将其归于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系。笔者根据基本潜穴化石Skolithos linearis的对比研究,将其归为早寒武世早期,具体层位在昌平组(府君山组)及其相当层位之下,因而是华北地区已知层位最低的寒武纪地层。根据该类化石的指相意义和上下层位相标志的研究,云彩岭组为一向上变浅的岩系,属三角州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山西灵丘地区产有十分丰富和壮观的管状岩,即Skalithos潜穴化石,它们可与国外产同类化石的一些典型地区相媲美.化石产于一套以紫红色砂岩为主的碎屑岩系中,文中称云彩岭组.云彩岭组位于前寒武系雾迷山组或高于庄组与寒武系毛庄组之间,前人将其归于新元古代早期的青白口系.笔者根据其中潜穴化石Skolithos linearis的对比研究,将其归为早寒武世早期,具体层位在昌平组(府君山组)及其相当层位之下,因而是华北地区已知层位最低的寒武纪地层.根据该类化石的指相意义和上下层位相标志的研究,云彩岭组为一向上变浅的岩系,属三角州相沉积.  相似文献   

10.
辽西义县组蝾螈类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西葫芦岛市附近的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1处新的蝾螈化石点。新台门一带出露的湖相沉积地层主要是一套灰绿色安山岩与紫色泥质粉沙岩的互层。该层中除了产蝾螈化石外,还有诸如Ephemeropsis,Eosestheria,Liaoningocladus等其他动植物化石。过去发现的Liaoxitriton化石点是在同一地区比新化石层稍高的层位中发现的。该类蝾螈化石曾报道产于早白垩世的九佛堂组,但是新近的野外调查表明,该化石点所在层位也属义县组。  相似文献   

11.
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绍武 《华北地质》2002,25(1):28-35
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产宏观藻类化石为重点 ,兼顾京冀辽等邻区 ,全面总结和系统讨论了该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产出层位、区域分布、化石组合、生物群特征、可能的系统分类 ,以及国内外对比与地层学意义 ,初步探讨了宏观藻类植物群在中、新元古代的发生、发展与更迭 ,追索宏观真核生物起源等。通过对燕辽地区中、新元古代宏观藻类的研究与总结 ,把显生宙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于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 ,进行国内外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 ,显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同时 ,对探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燕辽地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层型剖面所产宏观藻类化石为重点,兼顾京冀辽等邻区,全面总结和系统讨论了该区中、晚元古代宏观藻类化石的研究简史、产出层位、区域分布、化石组合、生物群特征、可能的系统分类,以及国内外对比与地层学意义,初步探讨了宏观藻类植物群在中、新元古代的发生、发展与更迭,追索宏观真核生物起源等。通过对燕辽地区中、新元古代宏观藻类的研究与总结,把显生宙行之有效的生物地层学方法运用于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进行国内外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显然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同时,对探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桑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卢衍豪 《地质论评》1950,15(Z2):134-134
中国中部和南部上寒武纪地层一向知道的都很少,虽然大家都常把在扬子三峡及其附近很发育的‘宜昌石灰岩’的一部分(如三游洞石灰岩或吴家集石灰岩)当作上寒武纪来看,但究竟还没有找到可靠的化石作证据,因此还不能肯定的说,它就是代表上寒武纪,或说它是‘特马豆克层’。一九三九年孙云铸教授发表滇西上寒武纪凤山期三叶虫群一文,这是中国南部第一次上寒武纪的发现,所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年来,将不整合于兰芝山岩体之上的板峪口组改属滹沱群大石岭组,后来又发现口泉一带的板峪口组与上复金刚库组变质相不一致(?),从而对其时代和归属引起争议。作者从变质相定义、透闪石与透辉石形成与转化温压条件、石榴石—黑云母矿对温度计的重新计算,确认口泉的板峪口组仍应属于五台群最低部层位。  相似文献   

16.
淮南生物群化石分别产于我国华北地台和北美荣伦古陆新元古代地层。在我国华南地块、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台、南亚印度古陆、澳大利亚和北欧波罗的海地盾等都有发现。在今天的地理分布上,它们或远隔重洋,或处于鸥业大陆东西两端,然而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相同的化石组合和大体相同时代的地层层位呢?以前从事寒武纪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很少探讨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各大陆新元古代地层构造资料并参照古地磁学研究成  相似文献   

17.
李日俊  吴浩若 《地质论评》1997,43(3):250-256,T002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叠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先伊迪卡拉期的淮南生物群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廿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于先寒武纪的生物化石发现得很少,除藻类遗迹化石及一些可疑化石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生物化石。与此相反,在古生代地层中,特别是在早寒武世的地层中,却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发育较为高级的多门类的生物化石。当时,人们为了解释这种所谓突变现象,就提出了多种假说。但是,在廿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陆续地在晚先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较大的生物化石、微古植物与微体化石等。由于晚先寒武纪生物化石资料的不断丰富,使得“灾变说”等不攻自破了。  相似文献   

19.
近五十多年来,由于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大量特殊的早期生命活动遗迹,从而扩大了建立于显生宙的化石概念,使那些与生物活动有关但并非石化生物遗体的生物遗迹也被认为是化石。实际上,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化石,绝大部分属于被扩大化石概念的范畴中的化石。它们不仅包括原始生物的印模、活动痕迹、沉积构造和改变了成分的构造上保存个体,而且还包括原始生物分解产物的化学分子遗物。作为与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密切有关的,则是大家熟悉的迭石和疑源类化石。就疑源类化石来讲,具有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前寒武纪痕迹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生物学、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