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基准面上的速度场及时深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场及时深转换基准面的选取与速度分析基准面、静校正基准面密切相关。鉴于目前常用的两步法静校正来讲,速度建场和时深转换时,有2个面可供选择:一是速度谱分析面,即CMP面;一是统一的固定水平基准面,即最终成果剖面的零时间起始面。选取不同的基准面进行速度场研究及时深转换,所得最终构造图精度不同。笔者分别在这2个不同基准面上进行了速度场及时深转换研究,并提出使用在一个排列长度范围内,对检波点高程和炮点高程进行统计平均的方法,作为对应时间域CMP面的深度域时深转换面。对比研究表明,在此面上进行速度场研究和时深转换,在不加任何井资料约束前提下,所得平均速度场比常用的在统一水平基准面求取的平均速度场精度高,时深转换后所得最终构造图的对井误差,小于在统一水平基准面上进行的时深转换结果。  相似文献   

2.
彭军 《地质与勘探》2020,56(2):411-417
绝大多数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是在时间域完成的,而地质人员使用的资料为深度域资料,因此时深转换必不可少。时深转换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不同,复杂程度各异。本文对各类时深转换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叙述,并对常用时深转换方法适用的地质条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实际油田时深转换方法的运用发现,时深拟合法对浅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小的地层进行时深转换所得构造相对误差小于2‰,表明时深拟合法对该类地层时深转换精度高;对于有速度异常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地层时深转换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也能有效提高构造成果准确度。描述了各类时深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由于地震资料本身分辨率及速度精度的限制,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才能提高构造成果的精度,减少地质认识风险。  相似文献   

3.
近似层替换的基准面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鸿明  赵峰  常玉蓉 《新疆地质》2004,22(1):111-114
地震剖面的时深转换往往从参考面开始.这是因为受速度场基准面的限制,但是CMP参考面代表的只是一个时间量.是基准面静校正量的低频部分.不但与地表高程有关.也与低降速带的各向异性和高速层顶界面的形态有关.转深过程中无法反算对应的精确高程.近似层替换静校正方法是结合了一步法和两步法应用静校正的优点.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一个具有确切高程的基准面上.对于每一个CDP道集都拥有自己的水平基准面.且静校正量趋于最小.这样.后续的叠加、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及剖面的时深转换都可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避免了以地表高程的平滑面代替CMP参考面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时深转换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深转换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提高勘探精度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时深转换方法及时深转换速度的求取,并分别用实例加以说明,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5.
时深转换是煤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时深转换方法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地质成果的准确程度。针对山西某勘探区黄土覆盖厚度大且变化剧烈的实际情况,在比较大平均速度和分层速度两种时深转换方法的适应性和误差特点的基础上,优选分层速度计算方法作为本区时深转换方法。具体步骤为:根据地层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特点,结合由速度谱数据库和声波测井速度数据库确定的岩性分布规律,以单斜为基本单元进行区块划分;计算出各区块的新生界、煤系地层的厚度和速度后,从而求出较为准确的煤层埋深。实例表明,采用分区块、分层计算的煤层底板深度不仅准确程度高,而且还能克服由大平均速度时深转换方法造成的煤层假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6.
叠加速度成图在CPS3绘图系统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PS3绘图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常规时深转换,针对目的层埋藏深,速度横向变化大,钻孔资料少的三维勘探区,摸索出了一套由叠加速度出发进行时深转换的方法。此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华北煤田TSK勘探区的三维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巷道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7.
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和储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前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凸起陡坡带近源扇体所造成的高速异常具有分布局限、异常显著、变化剧烈的特征,常规时深转换方法均存在一定适用性不足。针对研究区的特定地质条件,提出了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营组地层高速异常区时深转换技术对策: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相技术刻画高速异常区边界,应用地震速度异常识别技术描述高速异常幅度;地震相、地震速度、井点误差相结合实现时深转换,最终获得更具有地质意义的时深转换结果。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常速区的时深转换与常规方法基本一致,而在异常区的时深转换更符合地质规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力支持了该含油气构造的储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在煤田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中,解释后的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进行时深转换;在时深转换作图过程中,依据不同地质模型,采用各自地质模型的综合速度曲线,对水平叠加剖面采用分层作图,使地质层位空间二维归位后,误差小、位置准,从而可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9.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西部地震速度分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曾母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描述了调查区的速度解释流程和计算公式,编制出该区主要地层平均速度、层速度以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图;通过对各层速度平面图的分析,了解该区速度的横向和纵向变化规律,利用速度资料,提供时深转换速度公式,并对该区的岩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南沙中部海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描述了研究区的速度解释流程和计算公式,编制出地层的平均速度、层速度以及砂岩百分含量平面图;通过对各层速度平面图的分析,了解研究区速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利用速度资料提供时深转换公式,并对研究区的岩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地震资料处理的时间剖面出发,通过反射波特征分析,确定目的层反射波,进而对反射波进行追踪对比,研究时深转换速度,得到各地层的等值线平面图,为地质及钻探提供有效地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好收 《江苏地质》2022,46(2):152-157
时深转换是浅层地震勘探多道反射法进行定量解释的关键一步,其转换结果直接影响各有效反射物性界面埋深解释误差的大小。为尽可能减小此类误差,提高各有效反射物性界面埋深解释的可靠性,根据多年浅层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经验,结合地质解释工作,从速度参数的提取、时深剖面的转换到地质解释剖面图编制3个方面阐述了浅层地震勘探多道反射时深转换方法,并结合实例进一步分析,为浅层地震勘探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外新区新领域勘探时面临的地质条件复杂、水深变化大、钻井稀缺且分布不均、速度资料缺乏等问题,常规的方法往往难以进行精细的时深转换。为了有效落实构造,笔者提出借用地震资料和仅有的井资料来构建虚拟井进行无井区域的定量化表征,合理构建虚拟井,有效降低速度场建立的不确定性。利用虚拟井约束速度场建立,为无井或少井、水深变化大、地层变化剧烈地区的时深转换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有效地提高了时深转换的精度,为圈闭优选以及有利目标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震勘探项目的相对独立,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只局限于单个采区,对区域性发育特征缺乏系统研究.根据华北、东北28个测区的地震数据体及其钻孔统计资料,在综合分析地震波区域性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取得了垂向传播时间、速度与煤层埋深之间的定量关系:证明它们之间为近似抛物线形式;在特定条件下,埋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可用不过原点的直线近似拟合.这些经验公式可用于:(1)指导地震勘探设计、处理、解释;(2)解决地震解释中断面时深转换及缺少钻孔资料区区内目标层时深转换问题;(3)解决地质剖面中自动切制断层的难题.研究结果在安徽、河南、辽宁等地震工区使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高了地震地质成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d:\PDF\.pdf地震共中心点道集的瞬时基准面静校正和动校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地震野外共炮点记录进行浮动基准面静校正后的每一个共中心点道集记录而言,其基准面仍是一局部曲面,如何使之动校正后达到同相迭加,必须作所谓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处理。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共中心道集记录的瞬时基准面静、动校正的方法和技术,并用理论模型试算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消除由于局部起伏对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影响,提高时间剖面的质量、速度和解释精度,确保在山区中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多次覆盖技术勘探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三维地震勘探中叠加速度成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速度参数和成图方法和选取对于提高三维地震反射层构造图的精度是很重要的,文章提出了由地震资料的叠加速度来获得界面平均速度,并利用钻井资料对界面平均速度校正,得出了符合地质规律的平均速度,提高了作图精度。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华北某煤田勘探区的三维资料解释中,弥补了传统时深转换方法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绘制的构造图深度同巷道资料吻合。  相似文献   

17.
滨里海盆地在二叠系发育巨厚盐丘,由于高速盐岩厚度的剧烈变化导致盐下地震资料成像困难、构造形态畸变等.如何消除盐丘速度的影响,恢复盐下的真实构造形态是该区油气勘探急需解决的难题.笔者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攻关研究,在解决静校正、盐下振幅恢复等叠前保真的基础上,采用浮动基准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对高陡构造准确成像,通过对盐体及盐下构造的精细刻画和层速度反演建立层位—速度模型,最后利用叠前深度逆时偏移的方法对盐下构造进行准确成像和构造恢复,形成了一套针对盐下构造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并在滨里海含盐盆地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Kirchhoff积分法OBS数据地震波场延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底地震仪(OBS)数据基准面校正的特殊性,采用Kirchhoff积分法对中国南海实际OBS资料进行了基准面校正处理,将炮点延拓到OBS所在处的海底面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分析表明该延拓法对地震波场的分辨率及信噪比影响不大,且与静校正方法相比较,该方法能够得到地下地层较真实的速度场,这对于后续的动校正、叠加等常规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震勘探原理,以二层楔型模型和近似叠加速度求值公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由速度谱求取平均速度或层速度的具体方法,并以二层楔形及五层楔形模型为例,计算其层速度、平均速度与正常时差速度的误差,结果表明其误差较小,完全可以满足地震资料解释的要求。通过实际应用以及与钻孔标定的平均速度的对比验证,表明该方法对于煤田地震勘探是适用的,特别是该方法可以直接求出沿界面法线方向的平均速度,提高时深转换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地地表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且速度场纵横向变化大,地震数据原始单炮一致性差、信噪比低,这对山前带起伏地表地震成像造成了巨大挑战.为完善复杂条件下低信噪比山地资料的起伏地表处理技术,以提高山地资料地震成像精度,本文提出了保持炮检点一致性的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通过配套的时间域处理和深度域速度建模技术,实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