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渤海海域古近系沙一段广泛发育湖相混积岩,其中生物碎屑混积岩物性好、产能高,是混积岩中的优质储层.对生物碎屑混积岩中的生物碎屑成分展开系统的古生物研究,明确腹足类是渤海海域沙一段生物碎屑混积岩中最主要的生物碎屑类型,共鉴定出腹足类21属27种,介形类19属74种,并且均以适宜一定盐度浅水环境生活的小型化类型为主.结合古环境研究表明,高能环境腹足类易富集,相对低能环境介形类含量上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发现,生物碎屑对混积岩储层演化具有重要影响.生物碎屑体腔孔、壳体铸模孔、遮蔽孔、差异收缩缝直接提供了储集空间;生物碎屑早期溶蚀能有效改善储层渗透能力,促进生物碎屑富集段的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生物碎屑白云岩优质储层;生物碎屑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性质稳定的泥晶套,起到了孔隙格架支撑作用.受壳体成分及各门类生物沉积环境差异影响,腹足类为主的生物碎屑混积岩物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时深转换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构造和储层解释的重要环节。前人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然而凸起陡坡带近源扇体所造成的高速异常具有分布局限、异常显著、变化剧烈的特征,常规时深转换方法均存在一定适用性不足。针对研究区的特定地质条件,提出了石臼坨凸起陡坡带东营组地层高速异常区时深转换技术对策: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相技术刻画高速异常区边界,应用地震速度异常识别技术描述高速异常幅度;地震相、地震速度、井点误差相结合实现时深转换,最终获得更具有地质意义的时深转换结果。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在常速区的时深转换与常规方法基本一致,而在异常区的时深转换更符合地质规律,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力支持了该含油气构造的储量评价。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段发育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三维地震、主要钻井及取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对莱州湾凹陷沙三中段层序地层特征及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展布进行精细研究。将沙三中段整体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及高水位体系域域内三角洲期次包络面的界定将沙三中段进一步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3个体系域及6个四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沙三中段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西部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北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湖侵体系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发育4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Ⅰ、Ⅱ期发育坡移浊积扇沉积。根据层序发育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扇三角洲、湖侵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高水位体系域坡I和II期的坡移扇沉积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下一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4.
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分析等,在红星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在已有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坝、分流间湾和滨浅湖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并总结了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沙一段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规律.结合四级湖平面变化、同沉积断裂、火山活动、沉积相分布等分析了沙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渤东低凸起及其围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基于断层活动性统计、断裂体系展布特点和构造样式分析以及构造恢复等方法,恢复了渤东低凸起南北凸起的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 表明,该地区发育3期断裂体系,分别为古新世—始新世断裂系统、渐新世断裂系统以及新近系断裂系统;渤东低凸起北高南低,北凸起自古近纪裂陷早幕开始形成,在东营组...  相似文献   
6.
以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区域地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分析等,在辽河油田红星地区开展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在已有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内,识别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坝、分流间湾和滨浅湖等多种沉积微相类型,并总结了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沙一段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规律。结合四级湖平面变化,同沉积断裂,火山活动,沉积相分布等,分析了沙一段砂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源汇耦合控砂原理在渤海油田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使得渤海古近系储层预测的成功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80%。在对渤南低凸起中段沙一、二段储层研究中,以源汇耦合控砂原理为指导,利用渤南低凸起及围区的钻测井、地震资料,识别物源区的母岩类型,刻画物源区范围,分析供源能力,研究沉积物搬运过程中的沟谷、坡折带类型及分布特征。将沉积体系形成的关键要素相结合,构建物源-沟谷-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分析渤南低凸起中北段BZ22/23构造区沙一、二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预测该区沙一、二段优质储层的分布,为BZ22/23构造区沙一、二段油气勘探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