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性关系"是指储层岩性、电性、物性、含油性间的关系。通过对KBM油田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建立西区白垩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的解释模型。明确该区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和含油气性特征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密度测井孔隙度模型对KBM油田西区白垩系储层的孔隙度解释更精确;结合测井二次解释,在对试油资料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该区油水层电性识别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KBM油田进一步开发评价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测井在低孔低渗油气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宇晓 《新疆地质》2004,22(3):315-318
核磁共振测井具有常规测井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直观准确地提供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根据差谱分析可以定性的识别油水层.通过求解地层的束缚流体饱和度,结合电阻率测井,采用阿尔奇饱和度解释模型,进行了油(气)层的识别和含油(气)饱和度的计算,从而拓宽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的应用范围,为低孔低渗油(气)层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宝浪油田粗粒低渗储层的精确渗透率解释模型,从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确定影响此类储层物性的关键属性参数.从表征岩石结构参数的流动带指数的角度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逐步建立以测井数据为基础的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在流动单元判别的基础上,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模型进行了从测井数据到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宝浪油田三工河组储层Ⅲ油组划分出5类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控制下解释的储层渗透率值,经实际应用能够满足储层精细描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储层参数测井解释难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储层参数精细解释模型。首先开展岩心深度归位以及测井资料标准化处理,保证测井资料的可靠性;然后对储层主要岩性砾状砂岩、细砾岩、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进行了定量识别,建立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含油饱和度测井精细解释模型;最终确立了研究区油水层测井解释标准,为后续剩余油挖掘以及地质建模提供了准确的储层参数。  相似文献   

5.
测井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定量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井的日益增多,需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的泥质含量、含水饱和度和孔隙度等储层参数的计算方法,这对储层优选、资源量的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国内外文献常用的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模型,选用经过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后的测井数据,定量计算天然气水合物的孔隙度与饱和度等参数,结合岩心测试和岩电资料,修正并完善储层参数的计算模型,分析各种测井评价方法在水合物储层计算当中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泥质含量选用自然伽马值求取为宜;孔隙度选用受水合物分解所产生气体影响较小的密度值求取;饱和度的求取需根据水合物含量的不同,分别选用印度尼西亚公式、修正的wood方程或修正的阿尔奇公式。  相似文献   

6.
注聚三采期岩电参数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部部分油田已进入三次采油期,储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物性、电性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查明储层内注入聚合物溶液后所发生的变化,模拟双河油田开发过程中设计的岩心注聚实验,通过观察注入聚合物的砂岩岩心的实验结果,得出了岩心驱替前后,岩心孔隙度和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薄膜电位减小、阿尔奇公式中的孔隙度结构指数优增大,饱和度指数集中在1.4~1.7之间、电阻率变化呈“S"和斜躺“L”型减小等变化规律。注聚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计算可以按常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注聚前的薄膜电位明显大于注聚后的薄膜电位,因此注聚后在测井解释中要特别注意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岩心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与盐水驱油过程的电阻率相类似,故在测井评价中可直接使用水驱油田的饱和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英东地区含油储层井段长、非均质性严重、传统渗透率模型无法满足储层评价精度要求这一矛盾,在综合试油、MDT资料,深入分析油、气、水、干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流动带指数按照“单元化分类评价”的思路分地层对储层渗透率进行表征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电性参数下渗透率流动带指数计算模型。工区实际生产资料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流动带指数渗透率模型计算出的渗透率相对误差低于25%,绝对误差也能控制在半个数量级以内,其结果有效地提高了非均质储层渗透率预测精度,符合储层实际情况,能够满足油藏描述及生产的需要,对该地区后续长井段复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后期层间吸水矛盾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芯观察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毛细管压力分析以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分析了镇泾油田长6与长8油层组油井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相带、储层微观特征、裂缝发育程度、封盖条件以及储层伤害等是决定镇泾油田油井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镇泾油田长8和长6油层组开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沉积相带及其储层特征的差异,从改进油井施工工艺等方面入手,调整开发方案,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从而提高油井的产能。  相似文献   

9.
中东YL-DS油田高含泥质灰岩储层(泥质含量3%~8%)电阻率低,常规解释的含水饱和度较高,按纯灰岩储层段流体评价标准常被判定为水层。本研究避开对难以量化表征的纯灰岩骨架中束缚水的直接求取,通过计算储层中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来直接校正常规含水饱和度,简单易行,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根据纯泥岩的简化模型计算纯泥岩孔隙度,然后采用能谱测井资料计算干黏土的密度值,计算泥质灰岩储层中的泥质束缚水孔隙度,对常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水饱和度进行泥质束缚水饱和度校正而获得视纯灰岩含水饱和度,最后采用校正后的含水饱和度和纯灰岩段标准解释图版综合判断储层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10.
刘晶晶  张小莉 《地下水》2012,34(5):81-83
建立物性测井解释模型是为了提高子长油田测井解释的精度,对于储层描述和油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测井数据,结合物性分析化验资料和取芯资料,先对储层的四性关系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在其基础上利用层点对应的读值方法建立适合子长油田长6储层的泥质含量和孔隙度的测井解释模型。渗透率的解释利用泥质含量进行分类和多参数的回归,其解释精度得到明显的提高。经过验证,所做关于子长油田长6储层物性参数的解释模型准确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水淹层测井评价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精确计算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目前精确计算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精度亟需提高。为此,本文提出精确计算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该方法将水驱油过程微元化,并考虑到水驱油过程中地层原生水与注入水离子有效交换比例这个变量,理论上该变量随水淹程度的增强从0逐渐变为1。对比结果表明,一阶导电法、变倍数物质平衡法和改进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模拟计算岩石电阻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92、0.169和0.124,改进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得到的混合液电阻率在不同水淹类型测井评价中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剩余油饱和度。该方法已推广应用到各大油田不同水淹类型测井评价中,计算的水淹层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心的饱和度数据最为接近,水淹层测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12.
泥浆滤液侵入渗透性地层会改变井周地层流体的原始分布状态,使井周地层电阻率发生变化、储集层电测井响应失真。本文基于油水两相渗流理论和水对流扩散理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地层模型,研究低渗储层泥浆侵入过程中井周地层矿化度、含水饱和度、电阻率变化特征及井周油藏分布特征。对不同渗透率地层泥浆侵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渗透储层,相同侵入时间内,随着地层渗透率的增加,泥浆侵入深度增加,且同一侵入深度的含油饱和度减小;随着侵入时间的增加,井周地层水矿化度、含水饱和度和地层电阻率的侵入剖面前缘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结合3口井的泥浆侵入数值模拟分析,发现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及其电阻率的幅度差异受泥浆侵入时间和侵入深度影响。不同流体性质层段的井周油藏动态演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井周油藏的变化情况与储层流体性质有明显关系。利用实例井侵入模拟结果与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的相关性,构建了侵入深度的计算公式;根据侵入阶跃剖面,利用几何因子理论构建了原始地层电阻率计算公式,用以辅助储层电阻率校正。正确认识井周地层泥浆侵入特征及井周油藏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提高阵列感应测井评价储层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龚劲松 《江苏地质》2005,29(3):178-181
多功能测井解释理论通过对测井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突破了以往测井解释主要以含油饱和度高低判别油水层的传统观念,认为相对渗透率的大小或束缚水饱和度的高低才是决定储层产液性质的原因,它的出现是测井解释理论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带古近系沙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识别效果差、精度低等问题,在储层“四性”关系分析,测井系列优选,测井曲线标准化,岩电和核磁共振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储层参数及流体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采用定性?半定量?定量的方法对储层流体进行识别与评价.沙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四性”关系复杂,测井解释模型相关系数高,在0.75~0.95;重叠图法可以定性区分高阻油层与水层,Iwa-Φ及Ia-Iwa交会图版可以有效区分油层、油水层及水层,公式法可以定量划分油层、油水层、水层,计算出三者的含水饱和度区间分别为35.5%~91.4%、60.5%~96.5%、77.2%~90.9%,束缚水饱和度区间分别为30.3%~89.9%、58.2%~90.1%、62.1%~64.4%.本次流体识别及评价精度比原方法提高了25%,为研究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用储层岩石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谱指纹识别油气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世加  黄第藩 《沉积学报》1998,16(4):149-152
利用储层岩石抽提物的饱和烃色 质总离子图的指纹特征判识储层的流体(油、气)类型。油层或油饱和的储层,饱和烃色 质总离子流图的特征是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宽,碳数分布在C15~C38之间,与原油样品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相似;凝析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略窄一些,碳数分布在C15~C35之间,低碳数(小于C21)的正构烷烃相对于油层富集,高碳数(大于C21)的正构烷烃丰度明显低于油层;干气层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窄,碳数分布在C15~ C28之间,只有低碳数的正构烷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丰度极低。据此可用来识别油层、凝析气层和干气层,也可用于一些测井资料不全或测井质量差的老井的油气层复查、测井难以识别的火成岩油气层的识别,还可用于地层评价,为油气酸化层位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庆油田东部深层某井区火山岩气藏岩性复杂、储层参数计算以及流体性质识别困难。根据岩性组合规律建立火山岩解释模型,对深层的火山岩测井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联合使用成像测井分析结果、岩性分类和多井对比等方法,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和解释符合率。计算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为提交天然气地质储量提供了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7.
富含油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振  王彦春  何静  张丰麒  王大全 《现代地质》2012,26(6):1250-1257
针对油层与水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较为接近,常规的流体检测手段预测油层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测井、地质、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以及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由振幅和甜点属性的相对变化量对富含油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定量地总结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油层厚度较小时,振幅和甜点的相对变化量也较小,且与油层厚度没有明显关系;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大,振幅相对变化量线性增大,甜点相对变化量指数增大,增大的速度更快。甜点属性能够放大油层和水层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岩石相渗流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积扇砂砾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岩石相的含油性、渗流性能及油水运动存在差异,以此可以寻找砂砾岩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研究表明:通过野外考察和岩心观察及FMI测井分析,砂砾岩储层可以划分出7种类型的岩石相,其中片流成因的交错层理—细砾岩相和平行层理砂岩相大孔粗喉,饱含油,渗流性能最佳,注水开发快速水进;杂基颗粒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沉积微相-岩石相建立砾岩油藏测井参数解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高砾岩储层测井参数的解释精度,为计算储量提供合理的参数,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为例,从其砾岩油藏主控因素的沉积微相-岩石相角度出发,首先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识别出辫状水道砂砾岩相、辫状水道粗砂岩相、辫流砂坝砂砾岩相、辫流砂坝粗砂岩相、漫流带粉砂岩相5种类型的沉积微相-岩石相,然后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最后用取心井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解释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误差降低幅度分别平均为:孔隙度3.09%,渗透率6.95%,饱和度5.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