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总被引:147,自引:28,他引:119  
樊杰 《地理学报》2015,70(2):186-201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国土开发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规划.为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研究,其研究成果支持了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于2010年底颁布实施.为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在规划颁布前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特征,评估规划对区域开发的指导作用,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国土开发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为此,本研究团队在已完成的2000年和2010年两期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库的基础上,更新了2013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生成分期的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数据集;并对国家尺度各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在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10年间(2000-2010年)和后3年内(2010-2013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2013年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在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中的占比明显不同,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② 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3年优化开发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增长率明显降低,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年增长率均大幅增加;其中重点开发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已经超过了优化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用地年均扩张面积和动态度仍处于最低的水平.③ 在区域尺度,优化开发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用地年均增量明显高于其他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在年增加面积和增加速率两方面均高于其他区域;农产品主产区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城乡建设用地年增加面积均超过前10年的2倍,西部地区的年增加速率更是达到前10年的3倍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中,中部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和动态度的增长均最为显著.④ 2010-2013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在总体上体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梯级开发特征.但是,局部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过快,必须切实加强空间管控.研究表明,采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前后两个时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分阶段区域差异的分析,清晰刻画出不同功能区和不同地区建设用地变化规律及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契合程度,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可据此为未来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城乡建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限制开发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该研究以期为山东省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以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着重探讨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与解决办法,以期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方法参考.研究表明::对于自然环境条件区域分异明显、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县域内交通指向主导经济布局的省域,在划分主体功能区时,应考虑综合应用县域单元、乡镇单元两种尺度,规避"一刀切"的错误论断.为此,我们提出山地省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开展思路:①以各类保护区为主体,首当划分出禁止开发区域;②以县域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甄别出平原地区开发类区域,并应用现有开发强度指标逐级划分出优化开发区域:③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国土开发综合评价,遴选出内陆山地地区重点乡镇;④根据两种空间尺度划分结果.整合各类主体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维魔方的芜湖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运用适当分区技术路径,合理选择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资源生态保护度、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分别进行指标评价,将评价单元划分不同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法,构建魔方单元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将市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6.
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现有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将重点放在了多级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置上,因而造成标准过于繁冗、应用受限的问题。通过考查资源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区的内在联系,将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建立在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测度之上,构建了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模型。将这一模型运用于长江流域,得出如下结论:在全国层面上,长江上游地区应划为重点开发区;在区域层面上,重庆、四川为优化开发区,云南、贵州为重点开发区。  相似文献   

7.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是依据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从区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角度.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空间单元的过程.对省域国土空间的划分和规划,指标体系和划分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特性.利用GIS技术建立规划支持系统.可以将数据管理、模型计算、区划和规划结果可视化显示集成在一起,为区划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以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规程为指导,围绕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数据库内容、功能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开发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运用适当分区技术路径,合理选择主体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资源生态保护度、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发展潜力3个方面分别进行指标评价,将评价单元划分不同等级.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魔方法,构建魔方单元与主体功能区对应关系,将市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定性确定禁止开发区域,分区评价及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国家与省级点-轴结构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亚飞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7):1651-1663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其空间结构是各级各类空间规划遵循的重要约束性指标以及主体功能区精准落地的关键参数。本文将面状功能区纳入点-轴系统结构,探索主体功能区点-轴结构的科学内涵,以中国主体功能区划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与省级层面,着重从主体功能区点-轴结构的要素构成、功能区与点-轴结构的空间分异、以及功能区与点-轴结构的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这张图本身就蕴含着点-轴系统结构,城市化地区是不同等级极核的集合,极核的等级和空间分布决定了开发轴线;② 点-轴地域开发系统、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地区呈现圈层式的结构特征,随着距离轴线越远,城市化类型比重越低、生态安全类型比重越高,点-轴结构受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需求的约束;③ 无论是国家和省级层面,联系最紧密的区域连线与开发轴线基本吻合,不同层级等级较高的城市化功能主导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主体功能区点-轴的拓扑结构,这在自然约束较弱、人类活动相对强度的区域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内涵及有序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为国土空间规划及功能区降尺度传导提供关键指标与参数,也将为中国综合地理区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位于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区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和牧民生计都极为脆弱,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以恢复该区的退化草地。2014年青海省实施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将研究区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本文旨在识别不同主体功能区采用的草地恢复措施并评估其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以筛选有效的恢复措施。基于195份牧户调查问卷和遥感、统计数据,分析发现3类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特征差异:(1)研究区域应用了5种草地恢复措施;(2)2000-2016年间,重点开发区的草地恢复效果优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3)重点开发区的家庭纯收入最高;(4)重点开发区牧民对于草地保护和退化草地治理的认知和意愿比其他区域更为积极,该区牧民更多采用围栏+灭鼠+人工饲草地+暖棚舍饲措施。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评估不同区域草地恢复措施的效果有助于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和理解区域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TOPSIS法的非洲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结合TOPSIS方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从经济生产、人口与健康、基础教育和产业结构水平4个方面出发,对2012年非洲52个主要国家的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非洲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南北发达,中部落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北非>南非>东非>中非>西非;中非、西非地区人口与健康水平与南非、北非和东非地区差距较大,发展滞后;基础教育水平呈现“阶梯式”空间格局,南非与北非地区基础教育水平较高,中非与东非地区其次,西非地区相对落后;产业结构的地域差异较大,西非和东非地区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中非、南非和北非地区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非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展开对非援助与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实施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4~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海省人民政府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申报与资助项目进行分析,重点研究联合基金实施概况,指出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发展建议,通过对联合基金资助和实施结果进行探讨,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模式,更好地为柴达木盐湖化工科学研究联合基金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孙玉环  季晓旭 《地理研究》2014,33(6):1129-1139
进入21 世纪,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教育在中国已经被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2001-2010 年中国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占地区GDP比例三项指标的多指标面板数据聚类结果,进行“微观”面板数据建模,具体比较和分析中国教育发展水平、GDP对教育投入弹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教育投入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总体来看,GDP对教育投入富有弹性,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好、居民文化素质较低的省份,GDP对教育投入的弹性通常较大。但中西部9 个省份则出现教育与经济消极互动的局面,表现为GDP对教育投入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介绍了吉尼系数,区域经济区位熵和Hausdoeff Index的计算方法。采用GDP指标,运用吉尼系数和区域经济区位熵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省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运用分形理论和R/S方法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如下:(1)无论从绝对差距还是从相对差距上看,自改变开放以来中国三大地带之间或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都在扩大。(2)1995年所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近期内并没有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3)R/S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20年内将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5.
China had implemented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for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MFOZ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ince 2010. This study analyzed and compare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built-up area for China’s MFOZs using a China’ s Land Use Database (CLUD) derived from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in the periods of 2000–2010 and 2010–2013. To sum up: (1) The percentage of built-up area in each of the MFOZ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revealing the gradient feature of national l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2) Annual growth in built-up area in optimal development zones (ODZ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2010–2013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2000–2010, while annual growth in built-up area in key development zones (KDZ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zones (APZs) and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KEFZ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3) In ODZs,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in built-up area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regions; the average area increase and rate of increase of built-up area in KDZs was faster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an in other regions; average annual area growth of built-up area in APZs in the north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as twice as high as the previous decade on average; the annual rate of change and increase in the dynamic degree of built-up area were most notable in KEFZs in the central region. (4)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 expansions in the period 2010–2013 reflected the gradient feature of the plan for MFOZs. But the rate of increase locally in built-up area in ODZs, APZs and KEFZs is fast, so the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adop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ies.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d these methods and results were meaningful for future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optimizing national l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研究命题,探讨边疆高原山地省份的主体功能区划实践的难题与解决方法,以期为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指导与管理决策参考。研究发现:对于“然环境空间分异显著、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基础差异明显、交通主导经济格局和面临民族与边疆地缘政治复杂情境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过程以县域为分析评价单元,以主导因素综合指数法...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centrality of the issue of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ttempts to consistently measure levels of flexibility, either within or across countries, have been remarkably scarce. This paper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wards filling this gap by presenting a set of 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indicators for the UK. Derived from survey-data sources, the indexes relate directly to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issue of flexibility and cover a 20-year period (1979–1998) at sub-national detail (Standard Statistical Regions). Examination of their temporal evolution and regional variation reveals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findings, most notably that increases in flexibility have not been uniform across space and that persistent regional differences exist in functional specialisations in flexibility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pattern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being not in the levels of (overall) flexibility but in the types of flexible arrangements that prevail in each region.  相似文献   

18.
以新国家空间理论视角阐释中国区域治理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逻辑和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建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空间修复发展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失衡和政府管制失灵。首先,中央政府根据行政等级、职能和区划来调整多层级政府权力关系,并依据企业产权属性推进政府和市场权力再分配以修复治理困境。其次,中央政府以行政激励促进公私合作,达成区域整体利益最优并构建资源分配秩序。同时,地方政府联盟以辖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推动中央政府和社会资本融入地方治理。最后,多层级政府以行政命令界定公私部门责任边界,或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来解决市场失灵。中国区域治理不仅是国家权力跨尺度重构以实现国家管制,也是以跨越公私边界的权力、责任与利益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区域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闫东升  杨槿  高金龙 《地理科学》2018,38(3):376-384
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是反映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结合不一致指数、重心方法及不均衡指数等对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并基于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回归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状况,但随着区域发展格局转变带来的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的差异化演变,区域人口与经济的整体非均衡性有所弱化。对人口与经济非均衡格局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时期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在始终受城市发展差异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