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思源 《海洋世界》2011,(6):56-57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凝结着他现代化理想和振兴中华的决心. 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倡导者,也是主张用近代西方文明改造落伍的中国和建设近代化国家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的海权思想,基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追寻世界海权发展的趋势,形成以振兴中华为目标的海权思想.主要包含:从进化论角度提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恢...  相似文献   

2.
高抒 《海洋世界》2010,(3):10-10
在近代史上,“海权”曾用来表示一个国家以军事力量对海洋区域进行控制的能力。经过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A.T.Mahan,1840—1914)等人的鼓吹,西方军事强国认为海权不仅体现了它们的海上实力,而且也是国与国之间战争走向的关键,因而纷纷把海军当作海权的砝码。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权的理念在西方国家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如今,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海洋学即海权”。  相似文献   

3.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先生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他最后留下的七字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至今都激励着海峡两岸所有的炎黄子孙走向和平发展的海洋强国之路.他的以维护中国海权为核心的海洋思想,内容延伸到维护国家主权、海洋防御、海军建设,甚至规划了宏大的海港建设、包括造船业在内的海洋实业计划,整个海洋思...  相似文献   

4.
伴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过去相对沉寂的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成为近年来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出现了可喜的学术争鸣。有的学者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的需要出发,疾呼中国需要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有的学者则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这种思想分歧集中反映了关于中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深层次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5.
海洋经济理论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即将来临的海洋世纪,要想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就有必要了解海洋经济理论(包括经济增长新空间理论、海权保护理论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同时通过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就可以找到发展海洋经济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权"具有特定含义.面对现实挑战,中国应当采取立体式的"海权"维护策略.文章简略分析了中国"海权"产生的理论和历史背景,提出维护中国"海权"必须采取立体式战略思维,实行立体式的"海权"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权"具有特定含义。面对现实挑战,中国应当采取立体式的"海权"维护策略。文章简略分析了中国"海权"产生的理论和历史背景,提出维护中国"海权"必须采取立体式战略思维,实行立体式的"海权"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8.
维护和发展海权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为系统梳理我国海权研究现状并探索其未来研究趋势,从CNKI检索1990-2020年篇名为"海权"、"海洋权益"且被引频次大于1的501篇期刊为数据源,运用计量软件BibExcel对其增长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文献前期增长迅速,目前呈平稳发展状态;活跃...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发挥图们江特殊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促进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文章分析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具有法理依据和现实需求;恢复图们江出海权对东北亚区域的能源和资源合作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环日本海国家经济合作以及东北亚区域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有利于我国东北地区维护边境地区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造海运通道和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借助国际组织力量、对接各国发展需求以及以经济发展取代政治分歧,尽快恢复图们江出海权,为国际和国内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海权与美国的利益在运用海权理论分析和谋划美国的国家利益时,马汉极力呼吁美国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并十分看重巴拿马地峡、夏威夷、菲律宾等地的战略意义。他认为控制海洋主要取决于海军方面的优势,但也部分取决于对关键要点的掌握,巴拿马地峡、夏威夷群岛就是这样的战略要点。  相似文献   

11.
要从中国国家大战略的多重需求冷静认识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并力求尽可能地规避与美国的海权冲突。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外交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  相似文献   

12.
刘中民 《海洋世界》2007,(12):49-56
马汉曾经说过:“海上力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军事史。在其广阔的画卷中蕴涵着使得一个濒临海洋或借助于海洋的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据。”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海权的控制的确构成了中世纪晚期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濒海的“陆权”国家来说,对海权的过度追求会受到“陆权”的制约,并对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出挑战。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但谋求霸权的目标又使其走上了贪婪追求“海权”的扩张道路。因为从彼得大帝开始的历代统治者都深信:“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也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中美双方作为太平洋两岸的国家,并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海权问题何以产生并影响中美关系呢?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在本质上是中国海洋主权追求与美国海洋霸权诉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桑红 《海洋世界》2008,(10):50-55
在美国的地缘战略思想中,在太平洋与东亚沿海区域足够的海权存在是美国发挥“离岸平衡手”作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要有中国的海权,更要有现代海权。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能直观、现实地反映和说明中国海权的基本问题。它作为中国的海上国界以及对国家疆域范围合法延伸的国家海上利益和力量的筹划、指导和运用,是国家利益拓展的理论依据。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这一新的概念的提出,为创立中国特色的海洋权益理论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人要有中国的海权,更要有现代海权.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能直观、现实地反映和说明中国海权的基本问题.它作为中国的海上国界以及对国家疆域范围合法延伸的国家海上利益和力量的筹划、指导和运用,是国家利益拓展的理论依据.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这一新的概念的提出,为创立中国特色的海洋权益理论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正>1890年,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出版,对"海权"这一"邦国强大之术"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总结,明确提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同时指出"发展海权所必需的民族特点是喜欢贸易。对于一个追求贸易获利的民族,海上的各种危险或对海洋的各种反感都不可能成为阻碍因素"。近代海洋国家起源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海权问题与美国亚太战略的不断调整有密切关系。总体看来,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凭借超强实力特别是优势军事力量获取对亚太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10,(6):23-27
<正>海:张教授,知道您去年出版的《论中国海权》今年再版,令人高兴。记得您在书的开篇就写到:"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您能否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德国地缘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并没有忘记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欧帝国,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战败之后的衰微岁月里发展起来,并成为德国掌权者扩张势力的重要武器。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是由瑞典政治科学家鲁道夫·契伦提出的,他对地缘政治学的定义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在他看来,国家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根据竞争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