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浙闽裂谷带为金银铅锌铜钼金属矿床及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域,其代表性矿床有治岭头金银矿床、梅仙式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银坑斑岩型钼矿床、湖山萤石矿田、武义萤石矿田等。裂谷带活动具两个旋回,第一旋回与超大陆解体相当,始于新元古代,闭合于加里东期,代表性地层标志为中元古代地层。第二旋回始于燕山早期,止于燕山晚期,代表性地层标志为下侏罗统枫坪组地层及白垩纪断陷盆地沉积地层。第一旋回相对应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韧性剪切活动及岩浆岩侵位等地质作用。第二旋回相对应大规模火山喷发、岩浆侵位、断陷盆地等地质作用。第一旋回裂谷环境中,形成治岭头式金银矿和梅仙式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初胚或金属矿床的初始矿体;在第二旋回后期大规模火山热液的成矿作用中,使前者叠加富集,形成了巨大资源量的工业矿体,而岩体侵位形成了一系列斑岩铜矿和浙闽地区极富特色非金属矿、萤石矿成矿带。  相似文献   

2.
伦坡拉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唯一获得工业油气流的一个盆地,然而目前有关该盆地古近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选择伦坡拉盆地西伦2井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运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以及Fischer图解等方法,建立了井下牛堡组和丁青湖组天文年代标尺,进行了牛堡组和丁青湖组旋回地层层序划分,初步探讨了该盆地可容空间变化、旋回叠加模式以及层序成因机制.结果显示,伦坡拉盆地丁青湖组和牛堡组地层中主要地层旋回周期之比与米兰科维奇地球轨道周期参数之比一致,表明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对伦坡拉盆地陆相地层的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其中,丁青湖组对应于405ka周期保存了约37个长偏心率周期旋回,对应于124.5ka周期发育120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约为4.75cm/ka,沉积时限约为14.985 Ma左右;牛堡组对应于405ka周期发育46个长偏心率旋回,对应于131.5ka周期发育142个短偏心率旋回,旋回堆积平均速率为7.71cm/ka,沉积时限约为18.63 Ma左右.丁青湖组与牛堡组均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长周期可容空间上升以及下降的过程,可容空间均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至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丁青湖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6个三级旋回层序、37个四级旋回层序、120个五级旋回层序及270个六级旋回层序,牛堡组可划分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8个三级旋回层序、46个四级旋回层序、142个五级旋回层序和489个六级旋回层序,其中四级旋回层序的发育受长偏心率周期405ka控制,五级旋回层序主要受短偏心率周期控制,而六级高频旋回层序主要受天文轨道轴斜率周期控制.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3.
利用Fischer图解旋回分析技术识别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反演长周期海平面变化趋势仍然以露头剖面为对象,人工识别其中的高频沉积旋回.在地下深部,由于旋回识别技术手段的欠缺还未见应用.本文以自然伽玛测井曲线为研究对象,将旋回分析技术首次引入深部地层,利用一阶差分法,在南盘江盆地二叠系测井曲线中共识别出431个高频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4.
利用频谱分析方法对广西东攀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进行了地球化学高分辨率旋回地层研究. 发现米兰柯维奇旋回特征在该剖面保存较为理想, 其中Ce/La比值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古生代-中生代之交沉积旋回的周期比恰好近似为5:2:1, 很好的体现了天文轨道控制的沉积旋回现象, 从而进一步支持米兰柯维奇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近岸水下扇及扇三角洲砾石质沉积,沉积旋回性较差,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带来较大难度.以声波时差曲线资料为基础,应用Morlet一维连续性小波变换分析其所包含的旋回信息,由其获得的小波系数曲线具有良好的旋回性,并且与基准面旋回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小波系数曲线识别的旋回称为小波旋回,统计小波旋回的数量及厚度,应用Fischer图解分析X油层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研究表明,X油层由两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即仅包含下降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和仅包含上升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结合取心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可知该方法识别的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由岩心识别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中,可先通过Morlet小波一维连续性变换结合Fischer图解分析剖面内多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即识别异旋回变化,并通过Fischer图解异常井识别剖面中的异常处,分析自旋回变化对异旋回的干扰作用,从而辅助区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中方接手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勘探工作后,为了建立盆地统一的地层划分标准,研究快速而有效的地层对比方法,开展了本次侏罗系旋回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在统一的应力作用下沉积地层具有统一或相关的旋回特征,贯穿盆地发生、发展、消亡过程,这种旋回特征是地层对比的基本依据.本次研究以测井曲线旋回趋势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侏罗系地层岩性组合特征、测井曲线旋回趋势特征分析,孢粉化石资料标定和地震波组特征约束等方法,实现了全区侏罗系旋回地层划分对比,将侏罗系划分为七个三级旋回层序JSQ1~JSQ7,并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为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奠定基础.该方法操作方便,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地质、古生物等资料,对比结果科学可靠,对盆地地层划分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华南震旦系至三叠系地层中,有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似层状和脉状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4个时期:(ⅰ)震旦纪大塘坡期,(ⅱ)早寒武世早期,(ⅲ)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ⅳ)早二叠世晚期.4个成矿时期均发生在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最大海泛期前后,一级海平面下降过程的三级旋回的最大海泛期成矿作用微弱.最大海泛期深的海水层和非补偿性饥饿状态的悬浮、低速沉积和低能及缺氧环境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最大海泛期也是区域张裂构造活动、深部岩浆和热水作用的强烈活动期,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利的热水流体进入海底的通道,并通过热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8.
在华南震旦系至三叠系地层中,有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层状、似层状和脉状金属矿床,主要集中于4个时期:(ⅰ)震旦纪大塘坡期,(ⅱ)早寒武世早期,(ⅲ)中泥盆世晚期和晚泥盆世早期,(ⅳ)早二叠世晚期。4个成矿时期均发生在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上升过程中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的最大海泛期前后,一级海平面下降过程的三级旋回的最大海泛期成矿作用微弱。最大海泛期深的海水层和非补偿性饥饿状态的悬浮、低速沉积和低能及缺氧环境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最大海泛期也是区域张裂构造活动、深部岩浆和热水作用的强烈活动期,为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有利的热水流体进入海底的通道,并通过热水沉积的快速堆积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热水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形成受气候、构造活动的影响,并记录其过程。因此,建立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对于气候变化、活动构造、地貌成因等研究十分重要。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中国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的交会地带,对气候变化敏感,构造活动也很强烈,建立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可以促进气候变化、构造活动研究。根据若尔盖盆地的湖相钻孔、泥炭矿、河流阶地和探槽等揭露的26个典型地层剖面,结合14C和OSL等测年方法获得的200多个同位素年龄,对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对比和划分,得到地层综合柱状。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划分6个沉积韵律(75~55kaBP,55~33kaBP,33~20kaBP,20~11kaBP,11~4kaBP,4~0kaBP)和6个标志层(75~55kaBP和22~20kaBP的粉细砂层,13~9kaBP的青灰色粉细砂或灰—青灰色砾石沉积,5~4kaBP、3.5~2kaBP、0.5~0.3kaBP的黑色含炭质砂质黏土沉积)。沉积序列和构造-气候关系紧密,一方面沉积韵律与气候旋回基本吻合,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沉积层岩性特征也受到北侧的东昆仑断裂带和西侧的龙日坝断裂带新构造期持续活动的影响,沉积过程主要受气候控制,地层厚度及其空间分布的差异也受到构造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时频分析在地层旋回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频分析技术是一项十分有效和直观的地震资料特殊解释技术,它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把时间域的数据转换为频率域时频数据,时频分析在地质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表现在地层旋回性方面,它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沉积旋回的研究、层序界面的追踪和对比以及不同规模沉积旋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印度期旋回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剖面印度期地层由一系列多级泥岩/灰岩岩性旋回组成. 以野外剖面岩性变化观察为基础, 辅以岩石磁化率的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识别出与米兰柯维奇天文周期对应的短偏心率和岁差旋回, 但倾角周期在本区表现不明显. 在印度期地层中共识别出12个短偏心率周期, 56个岁差周期. 据此旋回分析, 推算出印度期地质时限约为1.1 Ma, 对应的地层平均沉积速率(成岩压实后)约为3.7 cm/ka. 沉积速率曲线表明当时的沉积环境较为稳定. 如果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年龄值确定为252.6 Ma, 可推算出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年龄值为251.5 Ma.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四系米兰柯维奇旋回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本文采用频谱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了系统分析.作为频谱分析方法之一的快速傅里叶变换能够将自然伽马曲线从时间(深度)域转换为频率域,然后分析每一个峰值频率的波长及其相互之间的比率关系,寻找那些波长比率与米兰柯维奇周期比率相同或相似的频率,从而捕获高频旋回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系地层中很好地保存了高频的米兰柯维奇旋回,这样的沉积旋回主要由地球轨道的周期性变化而导致的古气候变化引起的.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92.00~115.00 m之间,黄赤交角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24.55~63.43 m之间,岁差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在16.8~26.35 m之间.黄赤交角和岁差是影响该区米兰柯维奇旋回的主要因素,其中岁差的影响最大,而偏心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研究区测井二次解释的成果,对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和在生产中的反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总结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控制因素.针对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开发过程中层间矛盾突出、单层突进严重的问题,重点分析了研究区储层层间非均质性.通过对研究区的分析可知,地层旋回性、沉积微相和隔层的分布是主要的储层非均质控制因素.并且隔层和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受沉积旋回的控制.因此,层间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变化造成的A/S值的变化,A/S值小非均质性弱,A/S值大非均质性强.应用产液、吸水剖面资料验证储层非均质性,并提出下一步挖潜和措施的方向,指导油田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藏高原错鄂孔(CE)湖泊沉积岩芯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 重建了高原中部2.8 MaBP以来古气候古环境演化序列. 岩芯磁性地层表明, 错鄂湖盆形成于约2.8 MaBP. 岩芯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共同揭示了高原中部3次大的环境变化过程, 以及至少2次剧烈的隆升. 即2.8~2.5 MaBP高原夷平面解体并快速隆升形成错鄂湖盆; 2.5~0.8 MaBP高原中部在缓慢隆升背景下其环境演化更多地受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影响; 0.8 MaBP以来高原中部加速隆升并最终进入冰冻圈.  相似文献   

15.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基准面变化及沉积充填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塘盆地侏罗系地层基准面变化表现为从上升到下降的一个完整过程,基准面的升降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受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班公湖-怒江洋演化过程的控制,而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侏罗系相当于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表现为由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组成的不完全对称旋回,其间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包括2个由碳酸盐岩沉积组成的层序,3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组成的层序,一个由碎屑岩组成的层序.基准面变化过程中沉积充填特点表明,侏罗纪土阿辛期-巴柔期班怒洋已经开始扩张,巴通期-牛津期为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其间由于气候干燥而影响海域面积减小,其后由于班公湖-怒江洋俯冲消减及碰撞,结束了海相沉积充填历史.  相似文献   

16.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晚新生代黄河中游地区发育一系列独立的湖盆, 其中三门湖盆发育了巨厚的三门系地层, 是研究黄河中游地质环境变迁的构造-气候旋回和黄河形成演化的理想之地. 对三门峡水库左岸山西省平陆境内黄底沟附近天然剖面沉积记录的磁性地层、孢粉、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近5.0 MaBP以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活动和湖盆演化过程. 古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气候变迁显示: 大约5.4 MaBP构造成盆, 3.6 MaBP构造运动之后, 湖泊扩张, 夏季风降水增加; 相当于黄土底界的2.60 MaBP左右并未出现气候的巨大转折, 奥杜维尔正向事件之后(约从1.77 MaBP开始)沉积记录中云冷杉出现, 气候转向偏冷; 1.2 MaBP构造运动造成上下三门系之间的轻度角度不整合; 黄土旺盛堆积时期(L15, L9, L6)古三门湖沉积记录显示冷湿的气候特征. 三门湖盆沉积记录的区域构造活动加强时段和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活动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 沉积记录反映古三门湖水开始外流或三门峡部分切开的时代最早出现在0.41~0.35 MaBP, 黄河完全切穿三门峡、贯通东流入海的时代为0.15 MaBP, 标志现代意义上的黄河形成, 并对中下游地貌和环境演化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质年代中为什么只有第三、四纪,而没有第一、二纪?原来,早期的地史学家,曾把地球的历史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纪.第一纪、第二纪分别相当于现在地质年代表中的古生代、中生代.后来,随着地史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第一、二纪这两个时期的地层很厚,化石种类很多,有多次大的地壳运动(大的沉积旋回),故将第一纪分为六个纪,改名古生代;把第二纪分为三个  相似文献   

18.
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在萨拉乌苏河流域新近命名的“米浪沟湾地层剖面”记录了 1 5 0kaBP以来毛乌素地区 2 7个旋回的沙漠与河湖相和古土壤沉积发育的交替演变的历史 .研究表明 ,这种沉积模式是由过去亚洲冬季风与夏季风相互对峙、互为消长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上扬子区长兴期海平面变化与腕足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勇  刘梅  王占磊  陈伟 《中国科学D辑》2005,35(12):1150-1155
统计分析了上扬子区四川兴文长兴期地层的沉积环境和腕足类化石分布, 并以海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基础, 对旋回中的腕足类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 指出, 在海进序列中本区腕足类物种多样性要高于海退序列; 本区长兴期腕足类物种辐射起步于早长兴初期, 物种多样性出现四次峰值(早长兴中期、早长兴晚期、晚长兴初期、晚长兴后期)、其中又以晚长兴后期为顶峰期. 晚长兴末期物种多样性急剧快速下降, 预示着本地区长兴末期大多数繁盛于古生代的腕足动物类群的灭绝.  相似文献   

20.
从随机动力系统角度,在厘米级的岩性变化尺度上,定量分析了鄂东二叠系大隆组顶部和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行为及动力学特征.多种统计学方法研究表明:二叠系大隆组顶部的沉积过程为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弱,岩性变化处于随机状态;三叠系大冶组底部的沉积过程为非稳定的Markov过程,地层相关性渐强,岩性变化处于有序状态.在沉积旋回的跃迁方式上,前者表现为混沌,后者则具有周期特征.两者的沉积过程虽连续,动力学性质却截然不同.故古-中生代之交的这一沉积界线也是一个动力学意义上的突变界线,是地质环境经连续变化达到临界状态后发生突变的一种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