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准确的Q值参数是地震衰减相关研究的基础,而如何准确地获得Q值一直是地震衰减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地震物理模拟屮不同Q值测量方法求取Q值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通过标准样品实验和地震物理模型实验,分析了不同Q值测量方法的影响因素、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并针对脉冲透射法测量精度差的问题提出了改良方法,即选择与测试样品声学特性相近的样品作为参考样品;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应用于Q值定量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实验研究发现,利用脉冲透射法求取样品Q值时会受到较强的衍射效应影响,衍射效应引起的误差最高可达50%以上,而改良后的脉冲透射法(有机玻璃为参考样品)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保持在10%左右。通过对数据进行理论方法衍射校正及实验方法的改良,能够保障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保持在10%以内,从而实现利用地震物理模拟进行Q值定量分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Q值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彦  苏有锦  秦嘉政 《地震研究》2004,27(4):385-389
随着人们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反映地球介质特性的仅利用天然地震波对Q值进行测量,还在实验室内对地震波的衰减理论和然地震波测量Q值的主要方法有: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资料、利用体波、利验室中对地震波衰减的研究为衰减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研究都不断性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不量Q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面波和利用尾波来研究Q值。而实加深了我们对于地球内部介质的特Q测用地。  相似文献   

3.
首先利用叠加谱比法,对成都数字地震台网的12个台站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5个台站所记录的504个宽带垂直分量进行分析,得到与各路径相对应的椭圆内的Lg尾波Q0和η的测量值,再应用反投影技术反演得出四川及邻区Lg尾波Q0和η的分布图像。结果表明:Q0值的分布与构造活动性紧密相关,在所研究的范围内,Q0值在225~400的范围内变化。低的Q0值(225~250)发生在安宁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的交汇区域,以及由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等多条断裂所组成的南北向断裂带;在川东的四川盆地,Q0值有所升高,在250~300的范围内变化;在所研究区域东南部的扬子地台,Q0值呈现出350~400的较高值。叩值在0.4~0.8的范围内变化。绝大部分地区的叩和Q0反向相关。  相似文献   

4.
岩石Q值的测量及随压力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脉冲传播和频谱振幅比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套超声波衰减的测量系统.讨论了在不同换能器、岩样形状及处理过程对Q 值测量精度的影响.发现在本实验系统下P 渡Q 值的测量精度在10%以内.并用此系统测出在单轴压缩下超声P 波的衰减.发现在50%破裂强度前Q值随轴向压力的增加明显增加即衰减减小.在本实验条件下,裂纹表面的摩擦耗散是重要的衰减机制.  相似文献   

5.
岩石非均匀性对超声衰减的影响及其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充分考虑了岩石的非均匀性引起的Rayleigh散射对衰减测量值的影响后,通过有关理论和计算,将岩石的本征衰减和散射加以区分,对原先以均匀介质为基本假定的频谱比法进行了修正,改进后的频谱比法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进行Q值计算,避免了传统频谱比法在不同频段上得出不同的Q值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我们还引进并改进了频率移动法,我们将传统和改进的频谱比法,以及频率移动法应用于同一套实验数据,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Q值研究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当前 Q 值研究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进行了一般回顾,然后对与频率有关的 Q 值野外实测、Q 值的实验室测定及衰减机制等问题作了概述。本文指出,如把裂隙看作是与应力发展或地震发生的过程相关联,这种与裂隙有关的 Q 值研究则可能有助于地震预报工作。Q 值测量在实践中已大见成效。在勘探地球物理、工程地震、核爆炸监测、天然地震研究以及地球内部研究等各方面,Q 值研究都给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和测量以及断层活动年代品的采集和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的综合分析研究,查明了黄山-米山断裂的空间分布,鉴定了断裂的活动时代和运动性质,评价了断裂对米山水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米山断裂呈南北向展布,分北、中、南三段;以挤压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运动。黄山-米山断裂带物质固化较结程度较高,地形地貌上无断层显示,没有断错Q2以来的地层(本区缺失Q1地层),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不具控制作用,系非第四纪活动断裂;对米山水库库区和坝区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砂岩和大理岩纵波速度及Q值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新近完成的弹性波参数测量系统,我们在静水压力(常压—32MPa)范围内,对不同饱和度砂岩和大理岩的纵波速度和Q 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和饱和度的增加,砂岩和大理岩的纵波速度均增加;砂岩的Q 值随静水压力增加,但随饱和度减小.有关静水压力、孔隙流体对岩石纵波和Q 值的影响机理也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9.
品质因子Q是表征岩石非弹性性质的重要参数,准确的Q值是深入研究岩石动力学特征的关键。准确、稳定地获得岩石Q值参数一直是一个难点。本文利用时频谱信息进行Q值提取,提出了基于S变换的频谱比法(SR-ST)。该方法利用了S变换的变时窗特性解决常规方法中的时窗问题,并对S变换中高斯窗添加时窗因子,使得高斯窗更适合超声衰减计算。同时,通过给出频带线性回归规则,提高计算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文中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和标准样品测量实验,研究分析了SR-ST方法的可行性行以及影响因素;其次利用不同Q值人工样品,研究该方法对不同Q值样品计算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最后通过岩石超声衰减测量实验,将该方法与常规频谱比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SR-ST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时窗因子的S变换时频谱计算,会引起36%的误差,需要对S变换添加时窗因子,适当调整时窗大小随频率变化的程度;SR-ST方法能够适应不同衰减特征岩石样品Q值计算,利用给出的频带线性回归规则以及平均斜率值进行Q值计算,能够保证不同Q值(Q15)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单轴压缩循环加载方式,在地震频段内测量了莱阳大理岩的品质因数Q值.在频率为0.1-10 Hz范围内,Q值随频率变化是非线性的,而且在5 Hz附近出现峰值.用正弦波和用三角波两种方式加载所获得的Q值与频率关系很相似,并且三角波加载所测得的Q值普遍高于用正弦波加载测得的Q值.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正弦波循环加载大大降低了岩石的强度,三角波则对岩石强度降低较少.  相似文献   

11.
土氡测量在海口市活动断层探测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成 《华南地震》2006,26(4):61-66
运用土壤氡射气(土氡)测量方法对海口市的六条隐伏断层进行探测,检验土壤氡射气(土氡)测量在海口市地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土氡测量探测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隐伏断层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海口市活动断层探测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地震波品质因子Q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地震波的衰减可以了解岩石的微构造及变化,以及岩石在地下所遇到的环境条件.衰减主要由岩石的微观性质-诸如岩石内部裂纹的密度、分布、构造以及所含流体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所以测量地震波的衰减对于了解岩石的物理状态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岩石物理方面阐述了各种衰减机制、品质因子Q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说明了Q作为各种参量(频率、孔隙度、流体含量等)的函数是很有意义的观测量,对Q的测量在实际探测油气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的测量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9~1998年间发生在中国华北地区ML≥3.0级的地震事件,华北遥测台网以及数字化台网记录到的信噪比较高的Lg尾波时间序列,经过滤波、消除背景噪声等预处理,采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得到传播路径上Lg尾波Q0(Q=Q0fη, Q0是1Hz的Q值,η是Q值与频率相关系数),进而获得该地区Q0和η的空间分布. 测量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Lg尾波Q0值分布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与该地区地壳的速度分布基本一致,表现为与该地区地表地质特征明显的一致性,即传播路径位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隆起区为高Q0值分布;传播路径位于冀中坳陷和黄骅坳陷等平原区表现为低Q0值;传播路径位于隆起区和坳陷区二者之间,其Q0值也介于二者之间,说明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没有很大的阶跃式变化而使波导遭到破坏,Lg尾波Q0值基本上反映了地壳内介质滞弹性的固有衰减.  相似文献   

14.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c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云生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5,17(4):448-458
使用北京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根据尾波的单次散射模型,采用在频率域里求尾波能量谱密度的方法,并且按固定时间窗分别计算Q值,处理了1989和1990年两年中20个台站69个地震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尾波Q值随空间、频率和延续时间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波Q值与时间窗的取定以及频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关系.假定QC=Q0f时,对应于15——30、30——60、60——90 s三个时间窗,Q0的平均值分别为48,115和217,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74.同时,本文为北京地区尾波Q值的日常检测提供了基础的软件.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尾波Qc的变化过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王伟君  刘杰 《地震》2004,24(4):37-44
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近场台站岫岩台和营口台波形资料,计算了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s尾波品质因子Q,得到了3个分量10个频率点上Q随时间进程的变化。将序列分为3个时段:前震时段、强余震活动时段、序列结束时段,分别计算出每个时段内Qr与频率的关系Q(f),最后计算了整个序列的Qr(f)。结果表明,Q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增高,震后降低。另外,在不同的台站和不同的分量上Q变化有不同的反映灵敏度。比较该方法与Aki单次散射模型方法在计算结果上的差别,认为Sato方法在本的数据处理上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上地壳Q值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天然地震资料相比,人工地震剖面观测资料具有震源球对称且位置已知,观测点位密集、震源和观测点呈直线排列、速度结构已知等突出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人工地震振幅资料反演分层介质中Q值的新方法。在利用该方法得到Q值深度函数的基础上,综合各炮点的结果,可研究Q值沿剖面的横向变化。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了长白山L1剖面上地壳的Q值值结构。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下方Q值明显低于邻近地区,该区域位于天池地区壳内低速异常体的上部,对应于已往的火山喷发通道。  相似文献   

17.
利用零偏移VSP资料估计介质品质因子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算零偏VSP资料的品质因子Q.该方法用Ricker子波和匹配地震子波分别逼近零相位和混合相位的震源子波,得到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公式.进而针对常规方法估计的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估计地震子波峰值频率的特征结构法.通过合成零偏VSP资料的仿真试验,验证了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与快速Fourier变换和Burg最大熵方法相比较,特征结构法得到的峰值频率和Q值精度高一些.仿真结果也表明,用峰值频率移动法估计Q值时需要选取恰当的子波参数,否则影响Q值估计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云南及周边地区Lg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昆明台1990~2000年间大于4.0级的地震宽频记录资料,以及分布在云南境内的23个昆明数字化台网1999~2000年的资料,使用单台叠加谱比方法处理了280个Lg尾波信号. 在假定Lg尾波Q与频率f有Q =Q0fη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射线1Hz时的Q值及频率相关因子η. 在此基础上,运用反投影技术反演得到云南及周边地区0.5°×0.5°网格内的Q0和η的分布图像. 结果表明:云南及周边地区的Q0在150~300之间变化,滇东地区的Q0明显高于滇西地区;η的变化范围在0.3~0.8之间,绝大部分地区η的变化范围为0.5~0.6.  相似文献   

19.
新疆及周边地区Lg尾波的Qem值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运用叠加谱比法, 对新疆地区22个数字化台网台站、乌鲁木齐台站以及周边的7个台站1999~2003年上半年所记录的1 156个宽带垂直记录,进行了处理, 得到了与各射线相对应的Q0值(1 Hz处的Q值)和频率相关因子eta;. 在此基础上, 应用反投影技术, 得到了新疆地区1deg;times;1deg;网格的Q0值和eta;值的分布图象. 结果表明: 在塔里木地台及西伯利亚地台边缘,Q0值较高,为300~450; 而在南部的西昆仑褶皱系、松潘甘孜褶皱系,Q0呈现出低值,在150~250的范围内变化;在北部的准葛尔褶皱系和天山褶皱系,Q0现出较低的值,在250~300的范围内变化,eta;值的变化范围为0.5~0.9. 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0地震成像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单台记录叠加频谱比法测量出的华北地区560余条单台传播路径上平均Lg尾波Q0值数据(Q0是1Hz的Q值),采用随机褶积模型和奇异值分解法,重建该地区地壳中Q0的横向变化.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地壳中Lg尾波Q0值分布具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这种不均匀性与地质构造明显相关,块隆区具有较高的Q0值,例如,燕山造山带、太行山块隆、鲁西隆起;华北平原区表现为低Q0值分布,例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济阳坳陷,二者界限分明.结合研究区内的大地热值分布研究表明,低Q0值区大都处于高热流区,这可能是地壳内热物质的活动有关.虽然华北地区Lg尾波Q0值高、低分区明显,但是,从总体上应该属于低Q0值异常区,也就是说,该区的地壳是高地震波衰减区,这可能是该地区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使地壳减薄,热物质上升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