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福高速公路尤溪段K201滑坡是在持续暴雨影响下引起前缘老滑坡复活,并牵引扩大发展,形成高速公路路基坡体变形破坏的岩石滑坡;经滑坡后部刷方减载的应急抢险措施有效控制了滑坡变形快速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路面裂缝位移监测评价了应急减载的工程效果;深部位移监测成果确定了滑面的确切位置,监控了滑坡的发展趋势;滑带强度指标的反演分析和滑坡的稳定性计算进一步揭示滑坡经应急减载后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期不利工况条件下,仍存在变形恢复和失稳破坏的可能;通过多方案计算比较和论证分析,确定了路肩锚桩加固的根治工程对策,并经过一年的工后坡体深部位移监测证明了该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红砂坡滑坡通过勘察、设计、治理、监测“一条龙”的灾害治理方法,实施“以抗滑锚固桩为主,卸荷减载,地表排水、降水为辅”的综合方案,并通过红砂坡滑坡治理论证了对正在滑动的或处于蠕动阶段的滑坡,首先进行卸荷减载,使滑体趋于基本稳定,再实施抗滑桩工程使滑体处于稳定状态,即“先治稳,后治根”的治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以杨柳垭滑坡应急处置为例,研究控制推移式滑坡体变形成灾的途径。从变形特征、工程地质、处置过程和工程措施4个方面分析其应急措施。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对各项工程的效果检验表明,推移式滑坡抢险可通过后缘减载、前缘堆载、抗滑桩和地表截排水,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达县杨柳垭滑坡位于达县南郊火烽山东侧斜坡中下部,体积约60×104m3,属大型土质推移式滑坡。根据滑坡现状分析,采取监测+后缘减载+前缘堆载+微型钢管桩等应急抢险措施,监测结果表明,滑坡在应急抢险进场阶段变形非常剧烈,大部分监测点日位移量都在20mm以上,个别的监测点超过100mm;应急抢险治理工程结束后,各监测点日位移量都在5mm以内,说明应急治理工程取得很好的效果,滑坡的变形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兰州市某黄土建筑高边坡现场变形及工程地质条件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目前开挖状态下坡体应力应变状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对该边坡实施了地表及支护结构物表面位移监测。在以上基础上分析了该边坡失稳的原因,并针对该边坡的治理难度及特点,提出了合理治理方案并得出以下结论:(1)位移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变形以水平位移为主,沉降较小。22个监测点中,14个监测点累计水平位移超过20 mm,17个监测点日平均水平位移速率大于0.2 mm/d。累计水平位移至已超过规范警戒值,及时实施坡顶应急搬迁及坡脚停止施工的措施、坡顶建筑物拆迁后,位移速率呈明显降低趋势。(2)有限元分析表明,原支护桩基埋置深度较浅,未进入卵石层,桩锚固段过短,且锚杆没有穿过滑裂面,无法提供锚固力,支护桩产生了倾倒式变形,这与位移监测以水平变形为主是吻合的。(3)基于强腰固脚的理念,提出了坡体上部减载,中部锚固,下部抗滑桩支挡的合理治理方案;(4)针对该超限边坡长期稳定监测,提出施工两年后监测到期,采取延长监测、减少次数、重点监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钻孔深部位移监测法,结合工程地质调绘、地表变形监测和室内土工试验,研究了某金矿堆渣体引起潜在滑坡的形成机制,对该潜在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潜在滑坡体存在浅层和深层两个潜在滑动面,潜在滑动面呈弧状,埋深从坡体后缘到前沿逐渐减小;厂区岩土体条件较差,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以及厂房后缘大量堆渣体是发生潜在滑坡体的主要原因;监测结果揭示潜在滑坡体后部变形明显,累计变形量较大,处于加速变形阶段,中部虽未表现出加速变形状态,但变形速率比较大,前部变形速率较小,整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与稳定性定量计算结果相符。该方法更加清晰地揭示了潜在滑坡体的变形特征,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可为潜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类似工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藏樟木口岸古滑坡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木口岸古滑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形陡峻,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雨量丰沛,基底为前震旦系达莱玛桥组黑云斜长片麻岩、片岩,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崩坡积物。本文采取地表裂缝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3种方法,对古滑坡的变形特征与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分析。监测结果表明两个古滑坡未发生变形,处于稳定状态,福利院古滑坡体中部发生复活,即消防队次级滑坡,目前该滑坡处于蠕动挤压阶段,变形呈缓慢增长趋势,降雨和人为开挖坡体是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持续强降雨导致安丰水厂后山坡坡面变形开裂,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滑坡,严重威胁水厂安全。采用钻探、物探(地质雷达和面波法)和地表工程地质测绘等综合手段,查明了滑坡发育机制,认为坡体土层松软,风化差异大,透水性强,坡面相对较陡是滑坡发生的内因,降雨是诱发滑坡最主要的外在因素。稳定性计算表明,该滑坡目前处于蠕滑极限平衡状态。应急排险及后期治理施工措施的成功,可为类似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2018年8月9日,兰州北环路发生山体滑坡,滑动体积约有66 × 104m3。滑坡体造成北环路双向车道被掩埋,交通中断,严重影响了兰州市民的安全出行,当地政府采取削坡减灾等措施对滑坡实施了应急治理。为保障车辆安全通行提供决策依据,对滑坡开展了地基InSAR监测工作。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以R/HYB 1000型地基雷达系统作为监测工具,开展了针对滑坡应急治理后的效果监测,通过地基雷达获得滑坡地表监测数据并结合宏观调查,对滑坡应急治理后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为滑坡治理和道路恢复通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验证了地基雷达在黄土裸露区的应用效果,为甘肃滑坡应急监测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延安市阳崖黄土边坡开挖破坏离心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开挖是黄土地区滑坡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开挖导致斜坡一定范围内产生卸荷回弹和应力重分布,斜坡应力重新平衡的过程伴随着斜坡形变,甚至破坏。延安市宝塔区枣园镇阳崖滑坡为典型开挖诱发的黄土边坡,本文选取阳崖滑坡为地质原型,采用TLJ-500大型土工离心机对边坡坡脚开挖状态下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试验,通过对模型控制点监测数据分析,研究边坡坡脚开挖前后坡体形变位移特征、坡体内部土压力响应特征以及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坡脚开挖后临空面附近产生局部垮塌,其坡体位移、潜在滑移面以及拉张裂缝均由坡体前缘往后部渐进性变化发展。开挖后坡体内部产生明显的应力松弛,且越靠近开挖面卸荷效应越明显,开挖主要影响坡体的中前部分,对坡体后部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分析得知坡体变形破坏机理为典型的渐进后退式。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张桓侯庙东侧滑坡为一大型土质滑坡。为了掌握滑坡的变形状态,对滑坡实施应急动态监测,采用了地表位移、地表沉降、深部位移、地下水位、降雨量及泉流量监测等手段,确定了滑坡的变形范围、主滑方向、滑面深度等基本要素及内部、外部变形特征,通过对监测成果的综合分析将滑坡分为强变形区与弱变形区,确认滑坡性质总体上为推移式,右侧前缘具有牵引式的性质。判断滑坡在监测期间处于匀速变形阶段,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起到了加速滑面形成的作用。利用监测成果修正了滑面形态,反演滑带参数。建议对滑坡的防治加强地表排水,切忌对强变形区前缘进行开挖。  相似文献   

12.
由于滑坡岩土体结构的复杂性和破坏机制的多样性,滑坡预警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性难题,极具挑战性。本文论述了贵州省兴义滑坡特征及其成功预警,并分析了滑坡成功预警的关键因素。在对滑坡现场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LiDAR、地表位移监测等技术手段,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兴义滑坡属于典型的含软弱夹层的顺层岩质滑坡,滑源区坡体为2014年首次滑动后形成的不稳定斜坡,在不利的坡体结构加之与软弱夹层组合的地质条件下,受到长期重力及地下水作用,最终演变成滑坡地质灾害。兴义滑坡至2014年第一次滑动后,后缘山体对前缘公路和居民就产生了威胁,2019年2月17日凌晨5时53分,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龙井村兴-马大道旁约96×104 m3的山体再次发生顺层滑动。在滑坡发生前,研究人员就在滑坡体上安装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自适应性裂缝计两种位移监测传感器,对滑坡变形进行持续监控。现场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研究人员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系统通过多种阈值综合预警模型自动计算监测数据并发布预警结果,在滑坡进入临滑阶段后,系统提前53 min发出了红色预警,完全避免了人员和经济损失。该滑坡的成功预警体现了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预警模型、监测仪器三者的适用性,可为今后类似滑坡的监测预警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三段式岩质滑坡是一种典型的斜坡变形破坏模式,运用二维地质力学加载系统对其变形破坏全过程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采用激光位移计对坡顶和坡脚位置进行位移监测。结果表明:位移监测曲线总体上表现为锁固段经历长时间的能量积累与应力调整后的突发脆性破坏;由于软弱夹层具有蠕滑特性,前缘蠕滑阶段呈现出与土质滑坡相似的初始变形→等速变形→加速变形特征;后缘拉裂阶段作为最短暂的变形阶段,其位移监测曲线表现为“减-增-减-增”的“W”型变化趋势;锁固段是三段式岩质边坡维持稳定的关键所在,其受剪变形的顺序为先上后下,损伤变形由端部向中部递进,最终锁固段剪断形成突发脆性破坏,滑坡高速启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余震对山体的地震动响应规律,在九寨沟薛家坝斜坡山体安装地震台阵,对斜坡表面以及斜坡内部不同深度地震动进行监测研究。MS3.2级余震触发了山脚及山顶4台强震记录仪,数据揭示:位于斜坡表面凸出位置的山体地形,地震的放大作用明显,同时水平向的加速度峰值大于垂直方向;对比山脚,斜坡表面2#-1监测点加速度峰值PGA最大,阿利亚斯强度值放大5倍以上,放大效应最大的方向在垂直向,加速度达到2.48倍,阿利亚斯强度达到5.24倍;随着向山体内部水平深度的加深高位放大效应逐渐衰减,PGA最大值由洞口2.48下降到2.03,阿利亚斯强度响应系数最大值由洞口5.84下降到3.92;自坡体表面水平向内,各监测点加速度峰值逐渐减小,在0~25 m内自坡表面向内加速度峰值下降最快,坡体内部下降幅度变小;傅氏谱表明,山脚的频率成分范围0~50 Hz,主频值大小为23 Hz左右,2#-1监测点频率范围较山脚未有明显变化,但主频值明显减小,在5 Hz上下;在斜坡上洞口傅氏谱频率成分复杂,随洞口向洞内水平加深,各监测点幅值及频率成分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随着加速度幅值的增大,地震动能量会呈几何倍数的增加,且山体表面是地震动能量最大的位置,若短时间振动能量超过岩体的强度,则会出现崩塌、滑坡,同时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江县沙窝寺滑坡变形破坏分析及防治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山区公路建设的加快,许多公路的修建无法避免会引起边坡灾害,本文以通江县两河口乡沙窝寺滑坡工程为例,通过分析边坡变形历史、滑坡体边界特征及坡体稳定性,得出滑坡体处于缓慢蠕变阶段,属于中型土质滑坡,在遭遇20年一遇强降雨情况下,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可能再次发生滑动。根据滑坡体分布范围、危险区范围、滑坡性质,提出采用桩板墙与后缘裂缝填埋并设置排水沟的治理措施,可以很好地抑制边坡变形,为此类滑坡的治理提供参考,为公路边坡的治理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TS电液伺服加载与控制系统对推移式滑坡物理模型后缘进行了分级推力加载,完成了推移式滑坡演化全过程的模拟。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滑体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了高精度、全方位、非连续性监测。采用多重分形基本理论对监测点云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试验的角度探讨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中位移多重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推移式滑坡变形破坏以沿滑带发生的整体滑移为主,并表现出明显的演化阶段性特征,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1)后缘压缩阶段:滑坡模型表面变形体现为后缘土体的局部前移与隆起,整体变形小,多重分形维数成降维的特征,降维过程中未发生突变、有序性好;(2)匀速变形阶段:滑坡模型表面产生了明显的位移,变形不断向前和向两侧发展,前缘、中部滑体发生隆起现象,多重分形维数表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3)加速变形阶段:滑坡模型表面体现出持续、快速、变化鲜明的整体变形特征,伴随出现滑坡模型中前部隆起带及横向、纵向的隆胀裂缝,多重分形维数成增维趋势。基于模型试验,利用FLAC3D进行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验证了滑坡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推移式滑坡演化过程中稳定性系数非线性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福建周宁县马头山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的形态、滑面滑床特征和变形特征以及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内外营力对该滑坡的影响,并对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形成过程及机理为:开挖-滑带土浸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或丧失-坡面、坡顶开裂和坡脚剪切破坏-剪切破坏区向上发展与后缘张裂隙贯通-滑面贯通、滑坡产生。根据定量分析计算,在连续降雨或暴雨条件下,该滑坡整体超过临界稳定状态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可能继续失稳破坏。根据滑坡特征,提出了采取削坡减载、排水及坡面防护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黄晓虎  易武  黄海峰  邓永煌 《岩土力学》2020,41(4):1396-1403
部分降雨型滑坡的地表裂缝会随着变形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完整配套的裂缝体系,针对此类滑坡的降雨入渗过程,指出沿地表裂缝形成的优势通道而形成的优势流入渗主导着滑坡稳定性的恶化过程,促进变形的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了优势流入渗与地下水位升降、坡体变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以王家坡滑坡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优势流入渗通道形成的时空规律及对应的变形特征,发现滑坡累积位移曲线上的变形加速区间呈不规则阶跃状,并将加速区间的起点与终点定义为加速拐点和减速拐点。然后以W3监测点的实际监测资料对滑坡变形过程中的地下水升降特征进行反演并获取对应的稳定性演化规律,发现变形加速区间上的加速拐点和减速拐点与稳定性出现变化的起点和终点相吻合,依此可建立确定变形加速区间的方法,进而获取位移速率阈值。  相似文献   

19.
灌溉诱发的黄土滑坡大多数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斜坡破坏过程变形量小,历时短,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由于此类黄土滑坡加速变形阶段经历时间较短,GNSS系统和裂缝计等传统监测手段难以获取加速变形阶段系统完整的监测数据,更难以提前预警。针对这一难题,自主研发了自适应智能变频裂缝仪,它能够根据滑坡变形快慢自动调整采样频率。基于获取的黑方台多个突发型黄土滑坡的全过程变形-时间曲线,对这些变形曲线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针对性的黄土滑坡综合预警模型。将变形速率阈值和改进切线角作为滑坡预警的重要指标,建立了4级预警判据,通过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滑坡的实时自动预警,并将预警信息与当地的群防群测信息平台对接,为防灾应急避让提供直接依据。2017年以来已先后6次对黑方台黄土滑坡实施成功预警,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取得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