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通过海域使用现状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海域使用统计数据,揭示海域使用变化发展规律,满足海域使用管理深层次、集约化发展的信息需求。本文利用2002年-2006年海域使用统计数据,对近年来全国总体用海情况、各年度海域使用比较、用海类型变化情况和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以及围海造地进行分析,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2.
关于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域使用管理法》已于2002年1月1日起生效。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作为海域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在海域法中专设一章给予规定,明确要求“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上缴财政”。今后海域使用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应当以海域法为依据,逐步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一、现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1992年,国务院根据当时国内外企业使用我国海域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具体情况,决定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1993年,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3):F0003-F0003
2006年4月,全国海域勘界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海域管理司司长于青松、国家海洋局海域勘界办公室主任高振生以及全国11个沿海省海洋与渔业厅(局)的主管厅(局)长和海域处长、海域勘界办公室主任等30余人出席会议。高振生主任主持会议。本次会议听取了沿海各省市海域勘界和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汇报,总结了全国海域勘界4年来的工作,明确了下一阶段的海域勘界目标,安排部署了今年的海域勘界任务。  相似文献   

4.
根据灰鳖洋海域2007年、2009年和2012年夏季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灰鳖洋海域近年来富营养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灰鳖洋海域2007年到2009年富营养化程度发展平缓,2009年到2012年富营养化速度加剧;灰鳖洋海域富营养指数近岸高、外海低,呈现由沿岸到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特点,反映出近岸海域的陆源污染性特征。通过营养盐结构变化分析,发现研究海域近年来活性磷酸盐含量快速增长,提出了总磷的削减和总量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于2001年10月2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海域法》的制定是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方面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国确立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明确标志。《海域法》的颁布实  相似文献   

6.
一、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概况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在海南省的开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逐步强化的发展过程。在建省不久后的1991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海域使用许可证和有偿使用制度,并在一些沿海市县进行试点。1991年第一个县级海域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在海南省的澄迈县出台以后,全省的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开始逐步展开,到1992年12月份,全省沿海13个市县都出台了海域使用管理办法,较早形成了全省海域使用管理体系。1993年《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以后,省海洋管理部门根据海南省实际情况颁布了有关配套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的需求,对唐山市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的海域变化进行了2个期次的遥感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唐山市海域变化数量多、面积大、频率高,海域变化的原因主要为填海造地、基础建设和围垦养殖等人类开发活动。针对海域动态变化遥感业务化监测的需要,从海域变化信息管理模型、监测频率、时间和业务体系等方面研究了海域动态变化遥感业务化监测体系,建立了海域变化遥感信息模型,提出了海域动态变化遥感业务化监测体系方案。  相似文献   

8.
高清清  曹兵  杨波  王超  朱旭宇  许娴 《海洋通报》2017,36(2):217-221
利用1997-2014年江苏海域赤潮发生记录资料,系统分析了江苏海域赤潮的分布特征,并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平均2次/年,年发生频率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赤潮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5-9月,又以5月份发生频率最高,7月份次之。赤潮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连云港海州湾海域和南通以东海域。连云港海域爆发的赤潮多为有毒的甲藻赤潮,少数为硅藻;南通海域赤潮种多为硅藻。连云港附近海域赤潮优势种的变化很可能与该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12):26-26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颁布。以这部海域管理基本法律为依据,十年来,我国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法律确定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在逐步扎实推行的过程中已深入人心,海域综合管理成绩显著,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图是2005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分布示意图。《2005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变化的总趋势是,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象山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文章根据2012—2016年象山县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象山近岸海域水质现状及年际变化。应用灰色预测的模型来对象山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物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主要污染物的预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象山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用预测结果和实际数值通过残差验证,最后模拟出今后几年的监测值,为象山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年观测和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含量状况。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结果显示:2006—2007年,南海北部沿岸海域近江牡蛎样品中PCBs残留量为0.003—0.253mg/kg(湿重),虽然没有超过国内外贝类卫生标准,也低于俄罗斯西部沿岸海域、英格兰梅斯河口和日本东京湾贻贝中的含量,但明显高于其它7个亚洲国家沿岸海域贻贝中的含量;牡蛎样品中PCBs含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测站最高值(1243ng/g,干重)与最低值(82ng/g)相差15倍,在粤东沿岸海域(487ng/g)明显高于珠江口沿岸海域、粤西沿岸海域、海南岛沿岸海域和北部湾湾顶海域(分别为218、202、207和268ng/g)。2003—2007年,广东沿岸海域牡蛎样品中PCBs干重含量为30—2041ng/g,比1989—1991年的0.35—1.43ng/g明显增加,平均值171ng/g比1989—1991年的0.62ng/g增加近275倍,其区域分布格局在1989—1991年为珠江口沿岸海域>粤东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但近年来变为粤东沿岸海域>珠江口沿岸海域和粤西沿岸海域。  相似文献   

13.
<正>海域作为与土地法律性质类似的不动产,其所有权及使用权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自然资源归属的根本问题,而且关系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早在1993年5月,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颁布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提出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并对"海域使用权"概念作出规定。200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并专章规定了海域使用权。2007年  相似文献   

14.
二、海域使用管理的手段 1993年5月31日,我国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批复,联合颁布了《国家海域使用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我国的管辖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并建立海域使用登记、许可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一)海域使用登记、许可证制度 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是指海域用户根据使用海域面积的大小向地方或国家海洋行政主管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法》)实施五年来,各级海监机构在海域使用管理执法中也查处了大批的案件,其中非法占用海域(含非法占用海域进行围填海)的案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温及厄尔尼诺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0年以来我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以及期间与厄尔尼诺指数关系,分析认为①海域表温对我国4个海域赤潮发生有较显著影响.②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07年4个海域赤潮发生面积:东海>渤海>黄海>南海.③1986~2007年厄尔尼诺对赤潮发生次数有一定的影响,4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厄尔尼诺的相关程度不同:东海>南海>渤海>黄海,其中1999年后厄尔尼诺对中国近海赤潮发生次数具有显著影响.④1977~2007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93年,《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拉开了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序幕。2001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下简称《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正式颁布,则成为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里程碑。欣喜之余,每个海洋管理工作者又不能不感觉到自己肩上的分量。《海域使用管理法》的出台,不应成为海域使用管理立法研究工作的终点,而应成为我们深化研究的新起点。继续做好海域使用管理立法研究工作,为尽早制定出和修订好相关海域使用管理配套法规做好理论准备,是海洋管理…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十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启新的十年的海域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海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为贯彻落实2011  相似文献   

19.
邹晓梅  林广发  陈志彪 《海洋科学》2018,42(11):110-117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异常的重要指标。本文收集1986~2017年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事件,基于GIS技术分析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2年来,闽三角海域赤潮发生98次,赤潮高发区在厦门西海域、同安湾和泉州湄洲湾海域;闽三角海域赤潮年际发生次数呈波动变化,一年中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8月;中肋骨条藻、角毛藻及旋链角毛藻是闽三角海域的赤潮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有毒赤潮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闽三角海域赤潮时空特征,为该区域的赤潮风险分析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郑崇伟  周林  宋帅  潘静 《海洋与湖沼》2013,44(5):1123-1129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资料, 对全球海域近140余年来SST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1870—2011年期间, 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 在两极大部分海域、格陵兰南部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 仅在部分小范围海域及一些零星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 大洋西岸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东岸。(2)近140余年来, 整体上全球的SST以0.0038℃/a的速度显著增加, 其中1870—1910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递减趋势, 1910年至今表现出较强的递增趋势。(3)1870—1910年期间, 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 呈显著递减的海域主要分布于东海、阿拉斯加半岛南部海域、北大西洋30°N附近海域、冰岛南部海域、南印度洋西风带海域、新西兰附近海域; 呈显著递增的区域较为分散。1910—2011年期间, 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逐年显著递增, 在两极大部分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4)1870—1960年期间, 两极的SST走势较为平缓; 1960—2011年期间, 南极尤其是威德尔海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 其中逐8月的递减趋势尤为强劲; 北极逐2月、逐5月的SST呈显著性递减, 逐8月呈显著性递增且趋势较为强劲, 达到0.0402℃/a, 逐11月的SST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