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梅斯布拉克矿区的煤炭资源,是库-拜煤田中最新发现的唯一一处主焦煤产地,该区煤矿资源丰富、煤种奇缺,近期受到矿业界的关注.本文从资源状况、开采技术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对其勘探、开发前景作了分析,认为当务之急是加速对该区的煤炭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缓解自治区经济发展对焦煤的迫切需求,并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经过近20a的开发,已初步建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大型煤化工基地。但该区又具有水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加之近年来煤炭生产和转化等资源开发增长速度较快,采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探索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使资源得到适度、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环境生态得到持续的恢复和改善,从而使该区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从川南地区温泉出露特征及地热开发现状入手,分析研究了该区地下热水资源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对该区地热资源远景进行了预测,为进一步开发地热资源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青海南部及其毗邻地区,是青海省乃至全国工业基础最薄弱,社会经济最落后的地区,煤炭资源紧缺,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查明煤炭资源赋存状况,探讨聚煤规律,指出进一步找煤勘探的方向,科学,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以带动其它资源开发,使该区尽快脱盆致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陕北榆神府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采煤效应影响预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我国西部特大型煤田榆神府矿区为例 ,从环境工程地质学角度分析了该区煤炭资源开发中主要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并进行了综合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和采后变化预测评价。研究结果对该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宏观决策和规划设计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西秦岭金矿资源潜力分析和远景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先明 《甘肃地质》2004,13(1):10-15
本文结合甘肃省地矿局20多年来的金矿找矿实践和该区成矿地质背景,提出了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带划分及其基本特征,金资源富集区及其特征,论述了该区金资源的远景评价。仅供今后对该区进行金矿勘查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区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可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从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模式。在调控社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抑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使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重建,建立起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咸阳北部山区矿产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并对该区矿产开发利用提出了统筹规划、科技领先、重点开发、综合利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资源与环境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其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富能、富矿、少植被、土地瘠薄,这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既显示了无穷的诱惑,却又制约着对其的开发利用。对此,从保护利用水土资源、利用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科技教育与提高人口素质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该区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陕西省旬阳地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部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区即将开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能源开发等。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论文选取中国滑坡重灾区的江汉流域开展灾害危险性区划应用研究。研究区选在旬阳地区的县城近郊,通过MAPGIS软件平台及其二次开发的滑坡灾害分析系统,采用规则网格单元划分方法,运用信息量模型对该区斜坡稳定性进行了.空间定量预测,并依信息量法的结果编制了该区的危险性预测分区图。为政府部门进行土地规划决策、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大规模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涛 《矿物学报》2007,27(3):545-548
地处贵州东部的铜仁地区,是我国西南部较典型的山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所辖8县1市1特区,总面积18032km^2,总人口360.72万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至上百万元,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近年来,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地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气候的变化,地质灾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本文从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未来工作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简述东北地区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认为未来在东北地区应加强战略性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全区研究程度,加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东北西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以解决生活用水、经济建设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加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察工作,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格应加以补充、完善,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3.
广西岩溶石漠化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岩溶石漠化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监测其石漠化发展演变趋势与开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据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完成的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分析了广西境内1999—2008年间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化情况,探讨了石漠化变化与整治措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广西石漠化面积达1.703万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占碳酸盐岩分布区总面积的20.85%; 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8.70%、29.02%和12.28%,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9年间,全区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026万km2,年均减少面积0.114万km2,年均增长率为-5.10%,石漠化总体面积减少,程度减轻,呈明显好转态势。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近年来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等密切相关,如退耕还林措施、农业人口转移、农户家庭收入构成变化及沼气灶推广等均在减缓石漠化发展中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由于受地质背景、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约,广西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依然存在,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4.
张燕  吴玉鸣 《冰川冻土》2006,28(2):293-298
生态足迹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以西南岩溶地广西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对2004年广西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实证分析,并与2003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西人均生态足迹由2003年的1.1378 hm2上升到2004年的1.223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03年的0.5753 hm2下降到2004年的0.5736 hm2,广西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需求强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供给;人均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0.5625 hm2增长到2004年的0.6503 hm2,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广西生态环境发展向良性和可持续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目前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我国北方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是土地沙质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以沙漠、沙地分布较广的北方6省(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技术获取2010—2018年研究区沙质荒漠化演化特征,并将气象、地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变化原因。遥感解译结果表明: 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共35.08万km2,其中重度沙质荒漠化面积11.92万km2,中度沙质荒漠化13.54万km2,轻度沙质荒漠化9.62万km2,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2018年,北方地区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0.73万km2,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质荒漠化面积减少0.4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减少0.19万km2,同时有2.78万km2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减轻。以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对比两沙地生态地质条件差异,总结了沙质荒漠化好转、加重的原因。研究认为,毛乌素沙地应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以自然恢复为主; 科尔沁沙地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优化植被结构,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0—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完成的“全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评价与示范工程计划项目”,全面建立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技术方法,评价了主要沉积盆地的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与适宜性,完成了全国1∶500万评价图系和主要盆地评价图集编制,圈定出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目标靶区;构建了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工程选址、场地勘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与神华集团合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个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基本形成了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金矿床(Ⅱ):金矿地质勘查新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以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和所谓“新”类型矿床(规模不一定很大)为重点,对冀东北-辽西地区、胶东地区、西南三江地区、西藏地区、滇黔贵和陕甘川金三角区、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新疆-青海地区和华东-华南地区近年来金矿地质勘查工作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区内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质灾害严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为基础,围绕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重点应放在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扩大咸水资源改造利用;勘查、建立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建立以城市、港口为重点的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则放在确定海岸基准线,开展重点城市、港口以及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建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宁夏煤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采矿区生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义进行简单论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宁夏的煤炭资源概况、发展现状及采矿区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宁夏煤炭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矿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生态保护应坚持的原则与采取的办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煤田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略分析中国煤田地质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指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未来5~20年的重大研究领域:①我国东部大型老矿区深层煤矿床与资源开发潜力;②新疆煤炭资源的区划单元与综合评价;③煤层气成藏动力学和有利区块优选以及煤矿区煤层气与煤的一体化协同开发;④洁净煤、液化煤地质以及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