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在扇贝养殖期内(5月下旬到10月下旬),附着在灯笼网上的污损生物,在蓬莱水域发现有5种动物和8种藻类;在长岛水域发现有5种动物和6种藻类,两水域危害严重的优势种类及其附着季节有明显不同。采用“JS-867防污剂—③号”浸涂扇贝灯笼网同未涂该防污剂的扇贝灯笼网对照组相比较,有明显的防污效果。“JS-867防污剂”是值得推广,行之有效的防污涂料。  相似文献   

2.
含辣椒素的防污涂料在海洋网箱网衣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椒素为海洋附着生物防污剂,开发了一种用于海水养殖的网衣材料中的防污期长、无毒且高效的防污涂料。辣椒素防污涂料以从天然辣椒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驱避剂,并不破坏海洋生物链。挂海防污实验证明涂有辣椒素防污涂料的网衣材料具有极佳的防污效果。并进一步讨论了防污涂料的防污效果及影响防污效果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3.
桑沟湾扇贝养殖对甲藻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1983-1984年和1999-2000年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区内、外甲藻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区内甲藻细胞的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均低于养殖区外;在扇贝存养生物量高且摄食活跃的8月,扇贝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的主要优势种也由甲藻变为硅藻。这表明桑沟湾的扇贝养殖对于甲藻的密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扇贝的筏式养殖,目前国内外皆采用单一的养成形式。这不仅不能充分利用养殖器材和海域资源,而且要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也是困难的。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筏式网笼贝、参混养进行了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本实验是利用扇贝的筏式养殖笼进行栉孔扇贝与刺参混养。刺参所需要的光照强度主要靠网笼中塑料盘阴阳面来调节;刺参夏眠是通  相似文献   

5.
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竞争食物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本实验主要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摄食及排泄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摄食及排泄的影响。本研究对chlorophylla和TPM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对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对摄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对浮游植物及颗粒物的吸收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态氮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两者吸收NO3-N,且吸收速率无差异。通过对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的鉴定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且摄食种类有重叠。对同一类的某些浮游植物,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的摄食要高于干净扇贝。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损生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海水养殖技术优化,形成产业优势,这是21世纪海水养殖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新技术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虾池铜控制养殖技术海水中铜离子的浓度超过10毫克每升时,对虾无节幼体就会有明显的致毒影响,造成发育变态、甚至死亡。但是,铜控制养殖技术是通过有机耦合剂捕获铜离子,从而改变中心铜离子的结构和功能,把铜离子改性成一种低毒的粘稠状的耦合物,使浸蚀性很强的铜离子转换为在化学上与养殖虾  相似文献   

7.
取人工养殖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血淋巴,体外加入不同浓度的硒化壳聚糖,作用1h后采用生化方法分别测定栉孔扇贝血细胞中的髓性过氧化物酶(MPO)和非特异性酯酶(NSE)的活力,以及过氧化氢(H2O2)和活性氧的含量。结果表明:加入硒化壳聚糖后,栉孔扇贝血细胞中依赖卤素的MPO、不依赖卤素的MPO、α-醋酸萘酯酶和α-丁酸萘酯酶的活力均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过氧化氢和活性氧的含量也为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硒化壳聚糖对栉孔扇贝血淋巴中多种参与免疫防御的酶的活力和具有杀菌作用的免疫因子的含量均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因而硒化壳聚糖对栉孔扇贝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固定化硫杆菌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污着生物附着生长在船底、海上工程设施的表面,给人类在海上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主要措施是涂覆含毒物的防污漆。毒物主要是铜、汞、砷和锡的化合物,通过漆膜的慢性渗出,毒杀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有毒防污漆虽然有效,但却日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70年代初有人报导了无毒防污漆的设想与研究,即防污漆未必杀死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却能阻止其附着。当物体浸没入海水以后,细菌首先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并生长繁殖,然后硅藻、真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型藻类相继附着,形成一层微生物粘膜。微生物粘膜在大型生物附着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型海洋生物抗附着机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雄  曹文浩  张慧  陈池  严涛 《海洋科学》2015,39(10):134-140
<正>海洋生物污损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缩短维护周期,提高作业成本,增大CO_2排放,影响设施安全,减少服役时间,妨碍海洋经济活动[1-5]。另外,污损生物还会堵塞养殖器具网孔,妨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降低水产品质量[6-7]。为有效地减少污损生物危害,人们针对设施类型和用途的差异,采取了机械清除、倒笼曝晒、电解防污、添加杀生剂和使用防  相似文献   

10.
魁蚶筏式养殖中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山东省荣成市于1989年开始魁蚶筏式养殖。前几年出现大批死亡,轻者20%左右,重者达80%左右。而且,壳高3cm以下的小苗死亡率低,3cm以上养成期的大苗死亡率高;每年春季3~4月份死亡严重。本文根据试验情况和生产实践,总结出魁蚶筏式养殖的死亡原因及防止对策。1.1与养殖器材有关目前所用筏式养殖器材有,用于养殖栉孔扇贝的那种7层网笼、30cm×20cm的网袋和网床等。试验结果表明,在壳高小于3cm的苗期魁蚶在各种养殖器材的死亡率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养成期网笼的死亡率为网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探索了一种快速简单易行的海洋防污剂室内评价筛选方法。将待测防污剂均匀分散于凝胶溶液中,然后均匀涂布到一定面积的玻璃板上,固化得到含防污剂凝胶测试板,将其置于接种有三种分离自舟山以东海域的优势海洋菌种(编号为Y-16,W-1和F-6)的人工加富海水中,连续培养24h后显微镜下可发现凝胶板表面上细菌菌落,将凝胶板表面细菌淋洗、定容,测定其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计算平均抑菌率,得到吡啶硫酮锌(ZPT)为38.87%,吡啶硫酮铜(CPT)为41.24%,三甲基氧化锡(TBTO)为65.19%,N,N-二甲基-3,4-二氯苄胺(DCDMA)为30.88%,敌草隆(Diuron)仅为15.29%,抑菌性大小为TBTOCPTZPTDCDMADiuron。实验结果表明5种受试防污剂的抑菌性大小为TBTOCPTZPTDCDMADiuron。采用绘制OD-t生长曲线法,分别得到5种防污剂对3种海洋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TBTO对三种菌的MIC均为0.5×10–3mg/mL;CPT对W-1和F-6的MIC为0.97×10–3mg/mL,对Y-16的MIC为1.93×10–3mg/mL;ZPT对W-1和Y-16的MIC为1.91×10–3mg/mL,对F-6的MIC为0.96×10–3mg/mL;DCDMA对W-1和F-6的MIC为8.46×10–3mg/mL,对Y-16的MIC为×10–342.29mg/mL。其中,Diuron对细菌的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性与室内短期挂板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经OD-t生长曲线得到的MIC可作为溶剂可溶型防污剂评价的辅助方法。另外,将本文中室内短期挂板方法应用于不同粒径的氧化亚铜的防污评价,也取得了与文献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双壳类清滤率在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和紫贻贝 (Mytilusedulis)的清滤率为指标 ,研究了金矿废水及其组分、三苯基氯化锡及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 ,结果表明金矿废水及其主要组分丁级黄药、CN-和重金属Cd2 +、Cu2 +、Zn2 +对海湾扇贝清滤率的半抑制浓度EC50 分别为40.6 %、7.52、0.226、0.189、0.02、1.10mg/L ;三苯基氯化锡对海湾扇贝的半抑制浓度EC50 为4.86×10-9g/L;塔玛亚历山大藻能抑制紫贻贝的清滤率,半抑制浓度EC50为6000cells/ml。由以上结果可见 ,双壳类清滤率能快速、敏感地反应污染物的影响 ,是海洋污染物毒性研究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扇贝科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扇贝科(Pectinidae)有300多个现存种,是双壳贝类中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中,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是我国主要的扇贝养殖种类,养殖年产量达120万t多,居世界首位。随着近年来扇贝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其遗传育种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细胞遗传学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也是开展遗传育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扇贝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主要涉及核型分析、染色体鉴别、细胞遗传学图构建以及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分析。由于扇贝染色体数目多,形态接近,很难从形态上区分不同的染色体,这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阻碍着细胞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核型报道的扇贝仅有14种,开展了带型研究的扇贝有8种,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扇贝细胞遗传学中的应用,加快了扇贝染色体的研究进程,包括在扇贝染色体进化、细胞遗传学图构建、功能基因定位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27]。本文总结近年来扇贝染色体研究的相关文献,对扇贝染色体研究方面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的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号召下,长岛县挖了不少山洞,多年来一直处于“无用武之地”。近几年来,长岛县在继海带养殖(俗称捞铜)、扇贝养殖(俗称捞银)后,又掀起第三个养殖浪潮——大上养殖鲍鱼,谓之“捞金工程”。往年挖的坑道都派上了用处,仅砣矶镇就有28条坑道建成鲍鱼育苗场或鲍鱼养殖场,总投资2000余万元,三年后年收入可达亿元。这是长岛继小康到奔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在自然环境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PSTs)的净化过程,从黄海北部大窑湾海域采集了受PSTs污染的虾夷扇贝,将其转移至黄海的棋盘磨水域,该水域未曾有PSTs污染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检测30天净化过程中虾夷扇贝体内PSTs的组分和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第9天,虾夷扇贝软体中的PSTs的含量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初期扇贝体内PSTs的净化率高于后期。扇贝各组织器官中PSTs含量分析发现,消化腺中的PSTs含量最高,这对于人类健康和扇贝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与PSTs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桑沟湾浮游植物多样性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桑沟湾20 a中4个年度网采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年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4年度浮游植物物种数量较1983-1984年度明显减少;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周年变化规律近乎"双峰"型,2003-2004年度α-多样性指数较1989-1990、1999-2000两年度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跟1983-1984年度的相比降低程度不显著(P>0.05);空间β-多样性指数年变化趋向于"单峰"型,且4个年度的β-多样性指数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只是年度平均值略有升高;1983-1984年度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高多样性只发生在低生物量时,而且生物量高时多样性一定低,而其它3个年度未发现该规律;养殖区内外2站位的比较结果表明,扇贝养殖可一定程度地降低浮游植物α-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底栖硅藻的贡献较低,其0.95水平的置信区间的贡献率为0%-44%,表明底栖硅藻也是扇贝物来源之一。本研究为底栖硅藻生物膜在贝类幼虫附着变态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生态、高效的商业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海湾扇(Argopecten irradians)贝养殖群体为亲本分别构建了5个配对混交的海湾扇贝混交系,通过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为手段对海湾扇贝卵子在同一个体和不同个体精子间的优先受精问题和不同生命阶段的海湾扇贝混交系杂合子比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受精后6 h的担轮幼虫期3个混交系中有2个混交系杂合子显著过剩。5个混交系的1d D形幼虫、20d稚贝、40d稚贝、3个月稚贝以及成贝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杂合子比例逐渐上升,以壳长计算的杂交优势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各个阶段的杂合子比例同杂交优势率的变化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对象,研究了其不同组织对氟苯尼考的蓄积与消除规律。氟苯尼考对栉孔扇贝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213.1mg·L~(-1),安全浓度为21.3mg·L~(-1)。将栉孔扇贝分别暴露于氟苯尼考含量在安全浓度以上(40mg·L~(-1),A组)、安全浓度水平(20mg·L~(-1),B组)和安全浓度以下(10mg·L~(-1),C组)进行8天的蓄积实验,从第9天开始将栉孔扇贝转移至洁净的海水中进行5天的消除实验。研究表明:蓄积阶段,栉孔扇贝各组织中氟苯尼考含量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同一时间的生物蓄积系数(BCF)则随海水中氟苯尼考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表明在低剂量浓度条件下,栉孔扇贝更容易对氟苯尼考产生富集作用。各组织中氟苯尼考浓度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其中,内脏团与外套膜中氟苯尼考含量大约是闭壳肌的2~7倍,表明氟苯尼考主要富集在栉孔扇贝的内脏团及外套膜中,闭壳肌中含量较少。消除阶段,氟苯尼考的日均消除速率大小顺序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且A组B组C组,说明作为主要食用部位的闭壳肌对氟苯尼考的消除速率相对较慢。在较高浓度氟苯尼考下,闭壳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净化才能使氟苯尼考含量降至低于0.1mg·kg-1以下。研究结果为在栉孔扇贝养殖中合理施用氟苯尼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三丁基锡(Tributyltin, TBT)是一种有机锡化合物,曾广泛用作船舶防污涂料杀生剂。尽管已经于2008年全面禁止在防污涂料中使用有机锡化合物,但环境中有机锡含量仍处于很高水平。TBT可以导致鱼类、哺乳动物体内脂肪积累增加,具有"肥胖因子"效应;TBT暴露可以使腹足类发生性畸变,对鱼类、哺乳动物造成生殖损伤。然而,关于TBT暴露对生物生殖能力的多世代毒性效应还未见报道。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在分解有机物和物质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秀丽隐杆线虫生活史短,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子代,是理想的三丁基锡的多世代毒性效应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秀丽隐杆线虫为实验生物,研究TBT对其生殖能力的多世代毒性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 ng/L、10 ng/L、100 ng/L、1000 ng/L TBT暴露秀丽隐杆线虫48 h,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殖能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可以传递到未暴露的子代(F1-F3代)。与对照组相比,1000 ng/L TBT暴露组F0代、F3代怀卵数分别减少23.53%、15.15%,子代数分别减少23.53%、15.15%;且阴门结构畸形率显著上升。推测子宫内怀卵数减少是子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阴门结构的畸形可以使产卵行为受损,进一步加剧TBT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殖能力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有机锡防污涂料的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