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道涂有JS-867铜-锡复合物防污剂的灯笼网(Lantern net)用于扇贝的养殖试验组,同未涂该防污剂的灯笼网养殖扇贝对照组比较,对扇贝的生长无不良影响。试验组同对照组相比较,各组所养扇贝的可食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的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组灯笼网很少受附着生物的损坏,便于清洗,降低了扇贝养殖的生产成本。因此,JS-867铜-锡复合物防污剂用于扇贝的养殖是一切实可行的防污涂料。  相似文献   

2.
开发绿色环保防污剂是海洋船舶防污涂料研究的重要方向,查明防污活性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防污活性基团,是设计开发新型防污剂的关键。本文合成了三种结构相似的苯酰胺类化合物HNOB、DOLPA和DHNOB,通过FTIR,1H NMR,13C NMR测试表征三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利用典型污损生物硅藻和贻贝作为目标生物,测试其对硅藻和贻贝附着的影响,并将分子结构与防污活性进行对比,初步探讨影响防污性能的活性基团。硅藻和贻贝附着实验均表明,HNOB的防污性能较好,半数抑制浓度远低于DOLPA和DHNOB。通过结构对比分析发现,极性和非极性结构的协同作用比单一的极性基团或非极性长碳链基团能更好地赋予苯酰胺类物质良好的防污性能。该研究初步探讨了苯酰胺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有助于新型防污活性化合物的设计开发和结构优化,并对探究该类化合物防除污损生物附着的机理和快速筛选有潜力的防污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水产设施污损生物特点及防除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严涛  刘姗姗  曹文浩 《海洋通报》2008,27(1):102-110
海洋污损生物的附着会影响养殖设施与外部环境的水体交换、增加外载荷和缩短网箱使用寿命,并与养殖贝类和藻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甚至直接附着在养殖对象上影响其生长发育.综述了中国沿海水产养殖设施污损生物的特点及常用防除方法,从海洋生物天然防污作用机制、污损生物附着机理、优势种发育生物学及生态习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新型防污途径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罗源湾大官坂围垦区附着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罗源湾大官坂围垦区水域附着生物碉 年挂板试验,共鉴定动物39种,藻类8种,统计分析显示,主要附着期在5-10月,生物量及覆盖面积率的高峰期在6-9月,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总合草苔虫(Bugula neritina)、乳突皮海鞘(Molgula manhattensis)、中胚花筒螅(Tubulari a mesembryanthemum)和肠浒苔(Enteromopha intesinalis)是附着生物群落的优势种,测定群落的种类多样性指数、种类丰度、均匀度,以及进行环境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水流畅通程度是影响附着生物群落种类及数量组成的最主要因子,对于围垦区水域的养殖生产来说,6-9月是生物污损危害的主要月份。  相似文献   

5.
含辣椒素的防污涂料在海洋网箱网衣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椒素为海洋附着生物防污剂,开发了一种用于海水养殖的网衣材料中的防污期长、无毒且高效的防污涂料。辣椒素防污涂料以从天然辣椒中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驱避剂,并不破坏海洋生物链。挂海防污实验证明涂有辣椒素防污涂料的网衣材料具有极佳的防污效果。并进一步讨论了防污涂料的防污效果及影响防污效果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6.
1975年5、6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时,在金银岛东北面获得2个有贝壳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经鉴定属于一个非常少见的属筒柱螺(Cylindrobulla Fischer,1856)。这属动物通常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共同生活在以砂、石为基地的厥藻类间,被称为“厥藻类小区系”动物(Caulerpa microfauna)。至今,这个属已发现的种类仅有11种,而在我国尚未发现过。这11种的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7.
应用固定化硫杆菌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污着生物附着生长在船底、海上工程设施的表面,给人类在海上的经济活动造成巨大损失。长期以来,防除海洋污着生物的主要措施是涂覆含毒物的防污漆。毒物主要是铜、汞、砷和锡的化合物,通过漆膜的慢性渗出,毒杀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有毒防污漆虽然有效,但却日益污染海洋生态环境。70年代初有人报导了无毒防污漆的设想与研究,即防污漆未必杀死污着生物的幼虫或孢子,却能阻止其附着。当物体浸没入海水以后,细菌首先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并生长繁殖,然后硅藻、真菌、原生动物及其他微型藻类相继附着,形成一层微生物粘膜。微生物粘膜在大型生物附着过程  相似文献   

8.
污损生物是影响贝类养殖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的污损生物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大部分污损生物是滤食性捕食者,这些污损生物附着在养殖生物贝壳上竞争食物与空间导致贝类生长速度减慢。本实验主要研究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摄食及排泄上的差异,用以说明污损生物对养殖生物摄食及排泄的影响。本研究对chlorophylla和TPM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测定,对NH4-N,NO2-N,NO3-N,PO4-P的排泄速率进行了测定,对摄食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及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在对浮游植物及颗粒物的吸收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P〈0.001)。在氨及亚硝态氮排泄速率上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两者吸收NO3-N,且吸收速率无差异。通过对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的鉴定表明,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摄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要高于没有污损附着的扇贝,且摄食种类有重叠。对同一类的某些浮游植物,有污损生物附着的扇贝的摄食要高于干净扇贝。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损生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及水中氨氮浓度的提高贡献很大,与养殖生物之间存在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9.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于1996年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吕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贝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ф=5.55-5.79u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ф=4.35um)的藻类具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在自然环境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PSTs)的净化过程,从黄海北部大窑湾海域采集了受PSTs污染的虾夷扇贝,将其转移至黄海的棋盘磨水域,该水域未曾有PSTs污染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检测30天净化过程中虾夷扇贝体内PSTs的组分和水平。研究结果发现,在第9天,虾夷扇贝软体中的PSTs的含量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初期扇贝体内PSTs的净化率高于后期。扇贝各组织器官中PSTs含量分析发现,消化腺中的PSTs含量最高,这对于人类健康和扇贝养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还发现,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与PSTs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长岛县积极探索高效渔业运作之路,基本形成了“经营联体制,科技承包制,产销合同制”的管理模式,经三年运作已大见成效。目前长岛县发展栉孔扇贝养殖1.5万亩,虾夷贝1万亩,海带及其他藻类放养1万多亩,海珍品养殖品种增加到20多种,列岛周围200多万亩水域形成了一个高效型“蓝色牧场”。  相似文献   

12.
海洋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现在已知海洋植物有1万多种,其中主要是低等植物——海洋藻类。已知的海洋动物有16万~20万种。其中鱼类有1万多种;甲壳动物有3万多种,如虾、蟹等;软体动物有5万余种,如扇贝、鲍、马蹄螺、鱿鱼、乌贼等;在棘皮动物中,可供食用的海参有40种。目前,人类每年从海上获得的鱼类、藻类、贝类等水产品虽然多达约6300万吨,但也仅占全球水产品总量的0.3%。头足类资源尚有90%未开发利用。南极洲海域的磷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3种新型含辣素衍生结构的丙烯酰胺衍生物HMOBA、BMA和HMMBA,通过红外光谱(IR)和核磁波谱(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抑菌性实验证明了合成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为BMA>HMOBA>HMMBA,其中BMA的对两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可达0.062 5mg/mL。以合成的化合物为防污剂制备了海洋防污涂料,186d的实海挂板几乎没有附着任何海洋污损生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4种离子(K 、Ca2 、Mg2 、NH4 )和五种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缩写为GABA、乙酰胆碱、L-多巴、多巴胺、5-羟色胺)不同浓度溶液对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幼虫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10—70mmol.L-1的K 和高于10mmol.L-1的NH4 均有效地诱导幼虫附着在培养皿底部,而1—50mmol.L-1的Mg2 则明显延长幼虫的浮游时间并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Ca2 对幼虫的附着没有明显的影响。10-2mol.L-1的GABA可以诱导幼虫附着,但低于该浓度则没有明显的作用。乙酰胆碱(10-2—10-3mol.L-1)、L-多巴(10-3—10-5mol.L-1)和多巴胺(10-3—10-4mol.L-1)均诱导幼虫的附着行为,但是却不能诱导幼虫的最终附着,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物质限制了幼虫的活动能力,进而降低了其在探索过程中寻找到合适基质的机率。10-3—10-5mol.L-1的5-羟色胺通过强迫幼虫维持浮游而抑制幼虫的最终附着,据此推测5-羟色胺及其衍生物应用于开发无毒型的防污漆会有良好的前景。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苔藓虫幼虫的附着机制以及开发无毒环境友好型防污物质或是人工养殖苔藓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防污漆表面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防污漆浸入海中以后,早期都有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首先附着。主要是细菌和硅藻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油漆中的成分相互作用,在海水和防污漆之间形成微生物粘膜。这层粘膜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态系,对大型生物幼虫的附着和油漆中毒物的渗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petophum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幼鱼(26.0至54.0mm,SL)发现在上层水域.南极电灯笼鱼和博氏原灯笼鱼分布于东南太平洋水域和贝令施森(Bellingshausen)水域(丰度值:0.0512至0.9935和0.0394至0.3909尾/1000m3).此两种灯笼鱼种的分布水深一般大于500m。  相似文献   

17.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3,14(4):402-406
隐扇贝属(Cryptopecten)属于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该属的多数种皆为个体较小的暖水性种,仅见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化石种出现在第三纪的中新世。贝壳多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壳表具有等粗的细放射肋,肋上有排列整齐的三角形或圆形小鳞片。主肋的两侧往往具细肋,肋间生长纹多呈格子状。壳表呈淡黄色或近白色,有的具淡红色或褐色花纹。两耳不等,右壳前耳下方具较明显的足丝孔,一般有数个小栉齿,以足丝营附着生活。在研究栉孔扇贝亚科时,发现隐扇贝属有1个新种扁隐扇贝Cryptopecten complanus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三重县水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研究渔网防污剂。最近该所研究人员发现,荞麦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渔网防污剂。  相似文献   

19.
华贵栉孔扇贝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海产贝类的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受到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严格控制 ,环境中的某种或某些物质(如K 、儿茶酚胺、微生物黏膜、大型藻类、成贝贝壳等 )可被幼体识别[2],或对幼体有吸引作用 ,诱导其发生附着和变态。一旦环境中缺乏诱导物质或没有合适的附着基时 ,幼体只能继续浮游 ,并最终死亡。因此 ,研究贝类幼体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 ,显然对提高人工育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nobilis)是热带亚热带种 ,在福建和广东沿岸已形成规模化养殖。本文研究该种幼体的附着和变态的化学诱导 ,期望对人工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的杂交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两者之间自交和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和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的杂交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杂交是可行的,在幼虫阶段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幼虫成活率间没有差异,但在幼虫附着变态方面,杂交组低于自交组,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然后以具有生长优势的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组进行了生产性育苗实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