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丘耀文  王肇鼎 《热带海洋》1994,13(2):99-102
根据1987年6,8,11月和1988年2月4个航次珠江口伶仃洋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表层均高于底层,周年变化呈现从夏季到冬季逐渐上升,且明显受珠江径流的影响,溶解氧(基本上是不饱和状态)与盐度成负相关。有机物和营养盐溶解氧,但水温仍为溶解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1—2015年15年的长时间序列溶解氧含量和相关理化因子的多源数据,研究天津近岸海域溶解氧含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年均值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分布稳定,在2008年出现较小值,2008年后有略微升高的趋势,在2012年出现较大值;表层平均值和底层平均值均存在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规律;月均值呈正弦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1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6-9月均较低;溶解氧含量随深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表层海气交换充分且阳光充足,植物的光合作用占优势;海水温度、盐度和pH值都对溶解氧含量产生重要影响,均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1990~1993年的夏季(1~2月)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域4个航次的综合调查中发现,25~50m层中普遍存在着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其位置在温跃层的下界附近,而温跃层强度分布趋势与溶解氧最大值趋势相类似。作者认为温、密跃层的强弱是产生溶解氧最大值的先决条件。海冰冰况的时空变化是影响溶解氧表层量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获得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研究了2016年6月2日至10月22日期间威海市西港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整体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其变化范围为2.99 mg/L至11.43 mg/L,均值约为6.65 mg/L。进一步分析表明:(1)底层海水饱和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并不显著,于6月出现过饱和现象;(2)海水温度是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日际变化和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7月至8月中旬,在季节性温跃层抑制垂向混合和水温升高的共同影响下,底层溶解氧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4)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海水溶解氧浓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但大风期间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征;(5)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日变化以全日周期为主,可能主要受生物过程、垂向混合扩散和潮流输运等日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区域海水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威海市天鹅湖海洋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威海市天鹅湖海洋牧场2016年7—10月海洋生态环境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该牧场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水溶解氧浓度平均值为6.65mg/L,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月平均值最小为6.36mg/L,出现在9月。溶解氧月浓度标准差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而溶解氧日浓度标准差总体变化趋势与月浓度标准差相反。底层海水基本上处于不饱和状态,月均溶解氧消耗量在观测期间逐月增大。海水温度是影响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7月1日至8月24日期间,牧场海域存在季节性温跃层。7月1日至17日与8月11日至24日期间,溶解氧浓度下降可能受季节性温跃层和海水温度上升的共同影响;7月18日至8月1日期间,溶解氧浓度变化不受季节性温跃层控制。大风过程会增强表、底层海水交换,使溶解氧浓度上升。月均溶解氧浓度日变化均表现出双峰双谷的特征,与月均水深日变化对比, 7—8月0—13时无显著正相关性, 7—8月1—23时及9—10月相位变化基本一致,涨潮时海水溶解氧浓度升高,而落潮时降低,说明研究区域外海水溶解氧浓度很可能高于近岸,而潮流输运过程使得近岸海水溶解氧浓度随潮汐过程变化。  相似文献   

6.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磷与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湾无机磷含量主要受北海、合浦沿岸排污的影响,南流江中岸水影响不大;溶解氧的空间分布表面上以沿岸水的影响,实际了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起主导作用;该湾△O2l△P比为1:290,与Redfield提出的理论值1:276相比偏高,从理论上表明了北海湾溶解氧主要以产氧的浮游  相似文献   

7.
北黄海夏季溶解氧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北黄海夏季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监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夏季断面溶解氧含量和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分别有3种主要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是近底层水体低氧、贫氧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分量,第三模态是混合层水体高氧、富氧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分量.生物活性组分(BAC)耗-生氧与海洋环流输送增减氧过程是夏季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跃层强度年际变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2001年后,表层月海气氧通量年际变化由氧汇分布为主转变为氧源分布,表层溶解氧含量增大以及生物活性组分生氧作用增强年际变化是这种转变的原因.北黄海夏季断面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空间分布相似性较低,夏季断面年平均温度、盐度以及沉积物需氧、风生环流是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物活性组分耗-生氧过程是断面各层月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变化是次要因素.由于断面水体低氧幅度与贫氧面积显著线性增大,与30多年前比较,黄海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场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与时间形态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深沪湾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浮游植物悬浮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冬莲 《海洋通报》2002,21(1):31-36
根据1998年5月、9月福建省深沪湾浅海养殖开发前期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对深沪湾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分布及其与浮植物、悬浮物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溶解氧与浮游植物数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与悬浮物呈线性负相关,拟合度显著。该湾溶解氧含量主要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悬浮物和风浪等因素对溶解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綦声波  王榕  尹保安  张阳 《海洋科学》2020,44(10):107-113
为克服温度对溶解氧传感器的影响,对极谱型溶解氧检测系统的溶解氧电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采样、软件标定和温度补偿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极谱型溶解氧传感器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极谱型溶解氧传感器检测电路;根据溶解氧电极的温度特性,设计了基于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硬件温度补偿电路,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及RBF神经网络构建了软件温度补偿模型。利用饱和蒸馏水进行温度补偿实验,结果表明:经温度补偿后,该溶解氧检测系统的相对误差及采样波动均在1%以内,大大减小了传感器的非线性误差,测量精度和稳定性均可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3次海上调查的CTD溶解氧观测资料与现场同步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氧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CTD仪器溶解氧传感器从开始使用到溶解氧膜失效整个过程观测数据漂移的变化趋势。证明溶解氧传感器中溶解氧膜6~9个月的使用有效期限,并给出了如何用现场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氧数据(Labox)对CTD观测的溶解氧数据(CTDox)进行溶解氧偏差(Diffox)校正的方法。为今后海洋调查中取得真实可信的溶解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特大咸潮对珠江入海河段环境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底至2005年初珠江三角洲流域发生了40a以来的特大咸潮,对珠江人海河段的环境要素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广州市区河段至伶仃洋的珠江主航道上共设置17个站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咸潮上溯使人海河段的盐度大幅提升,而且入侵到广州市区河段。广州下游河段的硝化过程被很大程度地抑制,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铵盐含量仅表现为随人海方向逐步稀释,与历史资料相比差异明显。从营养盐含量来看,与2004年的数据对比显示无机氮和硅酸盐有较大程度的下降,磷酸盐含量则有一定程度的上升。N/P值显著下降,虎门以下河口站点下降了近30倍,变化趋势也由沿人海方向递增转为递减;N/Si值则升高为原来24倍,市区河段更高。水体中营养盐结构变化显著。溶解氧含量增加,表观耗氧量降低,其平衡点上移了18km;受输入减少及咸潮稀释等作用的影响,广州下游入海河段的COD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严重污染的广州市区河段水体中的COD含量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存在明显的贫氧现象。  相似文献   

12.
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恒  李适宇 《海洋学报》2010,32(1):34-46
通过建立一个珠江口三维水质模型,对夏季珠江口溶解氧垂向输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潮汐、风及上升流间歇性破坏层化,令溶解氧垂向对流及扩散通量的方向和大小随潮汐发生周期性变化。在西四口门海域,由于水体层化稳定,垂向上对流及扩散作用产生的溶解氧输运通量都较小,且相互平衡;在伶仃洋内的深槽,径流与潮汐的相互作用强烈,层化被间歇性地打破,溶解氧的垂向对流通量大于扩散通量,导致底层溶解氧浓度产生波动;在伶仃洋内的西部浅滩上,层化相对稳定,溶解氧的垂向扩散通量大于对流通量。这表明在珠江口不同区域,垂向的对流扩散作用对溶解氧垂向输运起不同作用,从而影响表底层溶解氧的浓度。  相似文献   

13.
西南季风不同阶段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水文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2000年7月及2001年5月南海北部珠江口外断面CTD调查资料、同期气象资料,并结合该海域历史资料,对调查断面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跃层变动情况及上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对应于夏季西南季风的不同阶段,调查断面跃层分布与珠江冲淡水影响范围均发生明显变动,升降流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特征:(1)西南季风较强时,断面陆架区上表层受冲淡水影响明显,海区的层化结构明显加强;(2)西南季风较强时.调查断面出现上升流和下降流。研究结果表明:(1)局地风应力与热通量的变化控制了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的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影响着珠江冲淡水的扩展范围,西南季风较强时珠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变大,调查断面跃层或混合层强度变大,深度变深;(2)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存在上升流,其形成机制为风产生的离岸水体Ekman输运的补偿效应,底地形的变化虽然也造成较弱的外海次表层水涌升,但可能只是加强了上升的速度或强度;(3)夏季西南季风强时调查断面上存在上升流区与下降流区毗邻的现象,下降流成因可能有二,一为近岸流和陆坡流呈相反方向运动形成弱的反气旋涡,二为“上升与下降因相互水体补充的需要而共生”。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ixing process of saline and fresh water at the estuary of the Zhujiang River (Lingdingyang Bay), the Zhujiang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made several field observations from 1978 to 1979. The resulting data indicate that the mixing process is quite unique and complicated. Here demonstrations are made from different angles so as to show the nature of the process.On the whole, the Zhujiang Estuary can be roughly regarded as a vertical partly-mixed type with a lateral salinity gradient.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夏季珠江冲淡水驱动的上升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006年夏季(7-8月)航次水文调查资料,发现调查期间,除了西南季风驱动下的冲淡水东向扩散外,粤西珠江口外冲淡水主要呈西向扩散趋势,并且西向扩散的冲淡水下存在上升流。已有的模型研究中,西南季风下珠江口外没有出现上升流,说明西南季风不是珠江口外上升流产生的主导因素。观测的温盐分布、潜标流速时间序列与走航ADCP流态表明,上升流产生的原因是:(1)口门外冲淡水南向扩展驱动了垂向重力环流;(2)密度跃层以下东北向沿岸流的底边界层Ekman效应;(3)口门外冲淡水团之间的气旋型中尺度涡旋作用。  相似文献   

16.
High-resolution Chirp profiling and coring reveals an elongated(ca. 400 km) Holocene 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derived mud area(maximum thickness 20 m) extending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southwestward off the Guangdong coast, to the Leizhou Peninsula. Two depo-centers, one proximal and one distal, are identifi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west Guangdong Province, the mud is deposited in water depth shallower than 50 m; whil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the mud area can extend to the-120 m isobath. A combined analysis with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other muddy deposit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mainly Changjiang(Yangtze) and Huanghe(Yellow) Rivers derived) indicates that the initiation of the Zhujiang River muddy deposi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Stage 1 is before the mid-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ca. 7.0 cal. ka BP), the proximal mud was mostly deposited after 9.0 cal. ka BP, when the sea-level rose slowly after the Meltwater Pulse-1C; Stage 2, after the mid-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clinoform develop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west Guangdong Province, extending ca. 400 km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The proximal clinoform thins offshore, from ca. 10 m thickness around 5–10 m water depth to less than 1–2 m around 20–30 m water depth. In addition, we also find a developed distal clinoform in the east of the Leizhou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7.
Habitat use of the tapertail anchovy(Coilia mystus Linnaeus, 1758) from the Oujiang River Estuary and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 was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signatures of Sr and Ca in otoliths using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Individuals from the Oujiang River had higher and varied Sr:Ca ratios(expressed as(Sr:Ca)×1 000, 3.83–13.0 average) in the otolith core regions, suggesting that they were born in brackish or sea waters, and that a freshwater habitat might not be necessary for egg hatching and larval growth.While, individual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had lower Sr:Ca ratios(0.39–2.51 average) in the core regions,suggesting a freshwater origin. After hatching, anchovies from the Zhujiang River migrate downstream to the river estuary close to brackish water.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varied habitat use for spawning during stages of early life history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and suggested that such variations are promoting diversity of life history strategies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is becoming eutrophic due to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the past decades. To understand nutrient dynamics and fluxes to the Lingdingyang water via four outlets(Humen,Jiaomen, Hongqimen and Hengmen),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dissolved nutrients in the Zhujiang River Estuary, based on fourteen cruises conducted from March 2015 to October 2017,covering both wet(April to September) and dry(October to March next year)...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韦惺  吴超羽 《海洋学报》2018,40(7):66-78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相似文献   

20.
PEIOS系统是珠江口海域立体监测技术示范系统,其总体是研制一个以水质监测为核心,以珠江口水域为监测范围的河口区近海洋环境监测东范系统,该系统接收多种来源的远距离观测数据(卫星,岸基雷达,自动气象站,自动水质测试仪等),并具有数据实时更新的能力,它的远程用户模块可通过可电话拨号连接主数据库,进行相关的空间信息查询与分析,是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同时,该模块还具有集成本地(用户端)数据的功能,作者提基于优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在AutodeskWorld2.0平台上成功开发了远程用户模块,实现了多源数据在远程用户端的GIS集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