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斯氏并殖吸虫的螺类宿主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在彬 《海洋与湖沼》1983,14(6):536-541
本文报道了斯氏并殖吸虫的两种螺类宿主。标本系1979年6—9月及1981年10—12月釆自湖北省的兴山县和五峰县。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鉴定为新种,分别隶属于觿螺科的小豆螺属(Bythinella)和拟小豆螺属(Pseudobythinella)。并命名为建国小豆螺和刘氏拟小豆螺。正模和副模标本均保存在湖北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医学贝类研究组。现将新种描述如下。 1.建国小豆螺(新种)Bythinella gongjianguoi sp.nov.(图1—2)  相似文献   

2.
曹玉茹 《海洋世界》2005,(7):23-23,26
鹦鹉螺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壳特别大,没有螺顶、壳色鲜艳,内面具有极美丽的珍珠光泽。壳内由许多弧形隔板分为许多小室,隔板中央有许多细管贯通各室,动物体在最末一个室。  相似文献   

3.
康在彬 《海洋与湖沼》1983,14(5):499-505
1979年6—7月间,我们在湖北省五峰县大山区进行肺吸虫病调查时,采到多批淡水微小螺类,经整理鉴定,发现三个新种,其中两种查到斯氏并殖吸虫尾蚴。这些新种属于觽螺科的两个属,其中一个系新属。现将新种新属描述如下。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湖北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医学贝类研究组。小豆螺属 Bythinella Moquin-Tandon 1855 1.五峰小豆螺(新种)Bythinella wufengensis sp.nov.(图1,2)  相似文献   

4.
1981年9—10月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南岛三亚鹿回头及其附近做贝类调查时,采到以前未曾采到的一些标本。梭螺科Ovulidae中的瓮螺  相似文献   

5.
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场大型底栖贝类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天鹅湖不同微生境条件下底栖贝类的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特征,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对天鹅湖矮大叶藻区、空白区、大叶藻区边缘及其内部的底栖贝类和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5种大型底栖贝类,隶属14科15属;贝类种类组成、分布密度、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数在4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但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空白区域中贝类总密度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大叶藻区内部最低,但矮大叶藻区和大叶藻区内部多样性指数较高。大叶藻区内部的贝类以腹足类锈凹螺、日本月华螺、刺绣翼螺等刮食者为主,而双壳贝类则更倾向于选择无海草覆盖的空白区或者海草较为稀疏的草场边缘。综合分析表明,天鹅湖底栖贝类的分布和多样性受底质特征和海草覆盖影响最为显著,同时与水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贝类叫芋螺,亦称鸡心螺,其贝壳长得非常好看,是古今中外人们最喜欢搜集的贝类之一,被誉为海洋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谢广龙  姜娇  吴小平  欧阳珊 《海洋科学》2015,39(11):126-131
作者于2013年5月至6月调查了位于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资源,共采得陆生贝类63种及亚种(含5个未定种),分别隶属于12科21属,其中1个新种,即石钟山弯螺(Sinoennea shizhongshanensis sp.nov),优势种为雪土鸥螺(Georissa niva)、细纹喇叭螺(Boysidia gracilis)、囊喇叭螺(Boysidia dorsata)和灰尖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ravida)。区系成分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占总种类数的61.90%。计算了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多样性指数,其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为2.205~4.27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960~3.374,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为0.448~0.681。与邻近自然保护区比较,江西北部地区岩溶地貌陆生贝类较为丰富,与其他自然保护区物种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12.
佘书生  孙颉 《海洋科学》2017,41(11):119-124
珠江口海域是香港和广东的主要渔场之一,但有关该水域贝类资源的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可以为该海区调查位置的贝类资源现状提供参考,对完善该海区贝类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作者于2016年2月和8月,对珠江口香港海域贝类资源进行了底拖调查,所采集软体动物隶属3纲、16目、26科,33属;2月份(枯水期)和8月份(丰水期)分别采集到贝类28种和39种。枯水期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及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约占总个体数的86.9%;丰水期优势种是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浅缝骨螺Murex trapa和牡蛎Ostrea sp.,约占总个体数的85.3%。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79~1.064。调查发现,8月份贝类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明显多于2月份,棒椎螺为该水域明显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氮杂螺环酸也称原多甲藻酸,是一种具有独特螺环结构的聚醚类毒素,其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威胁极大,因此被双壳软体生物毒素工作组列为常见贝类毒素之一。但迄今人们对有关氮杂螺环酸的致毒机理、分子靶点以及生物毒性等,尚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推进对该类毒素的研究,本文就氮杂螺环酸的来源、检测方法、毒性及致毒机理以及对贝类生物的影响等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需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4种海洋贝类对水体中Pb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泥蚶、菲律宾蛤、缢蛏和单齿螺等海洋贝类对海水中Pb的富集规律,本文在设置Pb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 0,0.003 5,0.006 0,0.011 0,0.026 0和0.051 0 mg/L 6个试验组中,采用半静水法进行泥蚶、菲律宾蛤、缢蛏和单齿螺对海水中Pb的富集试验,分别在0,1,3,5,10,15,20,25和30 d时取出部分贝类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b含量,并探讨了贝类对Pb的富集机制,比较了不同贝类对Pb的富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4种贝类均表现出了对Pb有一定的富集效应。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03 5 mg/L时,泥蚶对Pb富集明显;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06 0 mg/L时,菲律宾蛤对Pb富集明显。水体中Pb质量浓度达到0.011 0 mg/L时,缢蛏和单齿螺对Pb富集明显。总体上,贝类体内重金属含量随着水体中Pb质量浓度和富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Pb质量浓度低于0.051 mg/L的所有试验组中,时间越长,贝类体内富集的Pb含量越高,但在3 d左右时,贝类体内富集的Pb含量却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5.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结合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的本底调查工作 ,我们分别于冬末 (3月 )和夏季(7月 )对南麂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贝类进行了 1 0个断面的样品采集 ,两次调查共记录了贝类 1 0 5种 ,其中 6种为分布在南麂列岛保护区的贝类新记录种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腹足纲 GASTROPODA(1 )梯螺科 Epitoniidae矮短梯螺 Gradatiscala gradata pygmaea (Grabau et King)采集记录及品种属性 :7月采集于马祖岙沙滩断面 ;参考黄宗国等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和齐钟彦等编著的《黄渤海的软体动物》,该种属于广温广布种。(2 )核螺科 Pyreni…  相似文献   

17.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底栖贝类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为了解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现状及特征,于2015年秋季(10月)与2018年春季(5月)采用水肺潜水截线样条定量调查法对涠洲岛珊瑚礁区6个断面的底栖贝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物种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区共有底栖贝类128种,分别属于多板纲1科1属3种,腹足纲25科46属68种,双壳纲22科31属57种。优势种为斑顶拟舌骨牡蛎、粗衣蛤、刺荔枝螺、马蹄螺、杂色牙螺、青蚶、旗江珧、甲虫螺、蕾丝蟹守螺、珠母爱尔螺。2018年春季定量断面采集到的样品为2纲14科43种,各断面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3.39个/m2、86.94 g/m2、3.31、3.50、0.37。通过对两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2015?2018年涠洲岛珊瑚礁区的贝类生物群落呈现良好演替发育趋势。南海珊瑚礁区贝类群落结构可能受到了人为干扰强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全面掌握了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种类、分布区及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可为该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 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 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 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 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 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 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 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王祯瑞 《海洋科学》1984,8(1):54-54
为了促进我国贝类学研究的发展与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会于1983年8月1日—28日在青岛举办了一期贝类学基础学习班。来自全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34名学员多是讲师和中级科研人员。学习班讲课的主要内容共三大部分:一是总论,包括贝类学的研究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贝类与人类的关系;贝类的主要特征;研究方法和标本采集。二是按分类系统讲述了贝类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江西省分布的7科11属15种陆生贝类的齿舌进行了观察与详细描述.结果显示所研究的15种陆生贝类中,除环口螺科的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cus nanus侧齿和缘齿均仅有单列外,其他各科种类均由多横列组成.每一横列上又包含若干个齿片.不同科的种类齿片上缘或侧缘的数目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同一属间种类的齿片形态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