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在钱永甫同志的“高原地区等压面和地面天气图的一种分析方法”中,对我们提出的“保风投影法”提出了批评。认为保风法“从原理上说是不合理的”;“有其根本的缺点……”。从他的文章中可见“保风法”之所以“不合理”就是因为采用了“地转风从场面至海平面保持不变”的假定。但是“保风法”并没有这个假定。在“保风投影法”一文中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该方法分析的是高原上的地面天气图而不是海平面的天气图,图1标明了表示高原地面的层次,而且指出:“保风投影法”在不同层次的分界线两侧附近並不能保证地转风关系得到满足;在结论中也特别强调指出:“保风法”所分析出来的海平面气压图  相似文献   

2.
夏季高原天气系统生命史短,空间尺度小,天气变化剧烈,气压系统又与风场不完全适应,因此,只有500mb和近地面层分析流线图较能正确地反映高原的天气实际情况。1979年5月—8月高原西部新增加了高空地面资料,这就有可能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高原夏季风环流的发生演变特点及天气气候规律。我们分析了1979年5—8月高原地区的逐日流线图,发现它有几种固定的流场型式,有一定的天气区与之配合。现将分型原则及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利用濮阳市1971~2004年大雾天气历史资料,分析了濮阳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雾天气多发季节,日出前后为大雾的最浓时段.500 hPa图上本站受西西北到西南气流控制,未来有浅槽或下滑槽影响,等高线与等温线均较稀疏;700 hPa图上高原东部为西南气流;850 hPa或925 hPa以下存在逆温层;地面图上本站处于均压场中或有小股弱冷空气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濮阳市1971~2004年大雾天气历史资料,分析了濮阳市大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雾天气多发季节,日出前后为大雾的最浓时段.500 hPa图上本站受西西北到西南气流控制,未来有浅槽或下滑槽影响,等高线与等温线均较稀疏;700 hPa图上高原东部为西南气流;850 hPa或925 hPa以下存在逆温层;地面图上本站处于均压场中或有小股弱冷空气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 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 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 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 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 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 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 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 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 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 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 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 (北京时) 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 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EP/NCAR) 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 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 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 (或低) 的天气系统, 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 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 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 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 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 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邻近区域,低层等压面的资料是从对流层中上层通过外插法插值得到的,不能代表高原地区近地面的实际天气系统.因此,在常用的等压面分析方法中,如何较准确地分析高原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个难题.本文引入有限区域矢量场分解的平均调和-余弦算法,基于σ面坐标及资料,引入一个满足准地转近似的新变量,其作用相当于等压坐标中的重力位势,称为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在等σ面上给出相当重力位势分布图后,可直接在等σ面上就能分析出天气系统.在方法介绍基础上,本文以2008年7月20日08时到21日14时(北京时)青藏高原上一次高原低涡东移的个例为例,对等σ面上的相当重力位势对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描述能力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海平面气压分析场上,高原附近有一些长期存在的气压异常偏低系统,高原上也存在很多面积较小气压却异常高(或低)的天气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于外插时受高原地形影响而计算出来的误差,不是高原地区近地面天气系统的正确反映,因而无法正确描述近地面高原涡东移出高原并与四川盆地附近西南涡耦合后加强的过程.而运用相当重力位势变量来表示高原近地面的天气形势后,能够清晰反映高原近地面上此次高原涡东移南压引起低层西南涡加强的过程,可把高原大地形上的天气分析与下游地区天气形势分析更好地衔接起来,在天气分析方面具有明显的好处.  相似文献   

7.
高原季风年际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25  
高原近地层夏季为热低压,冬季为冷高压控制,与此气压场相应还存在一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即“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对高原地区气候的形成及我国西部地区的旱涝有明显的影响。研究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规律可为中长期预报提供一定的气候背景。高原季风的基本特征(即冬季为冷高压,夏季为热低压),反映在600mb高度距平图上最为清楚。本文将通过对600mb高度距平场的分析,讨论高原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对我国西部一些地区旱涝的影响。从测站密度来看,高原地区的600mb图要比500mb图更好,因为前者有大量地面记录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1996-7-10-14:30~16:40咸阳机场发生强对流天气:雷雨、冰雹,总降水量13.3mm,地面阵风风速15m·s-1。虽然冰雹持续时间较短,也未给机场造成重大损失,但这是咸阳机场启用以来遭受的第一次冰雹天气,所以对这次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对于今后的飞行气象保障会有重大启发。1天气学分析1996—7—10,500hPa图上(图1),华北地区维持有一572的低涡中心,陕西整个区域为西北气流所控制,但温度槽明显落后图11996—7—10—08:00500hPa形势图〔其中粗实线为等压线,细实线为等温线,虚线为槽线)于气压槽,冷平流十分强,按照文献〔l]…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对2010年1月14—19日沈阳大气污染天气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地面和高空气压场、地面至高空各高度层随时间变化的水平风场及垂直剖面风场、垂直方向温度廓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和模拟,描述大气污染中天气系统的变化过程,分析造成大气污染的气象要素变化。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天气过程对应地面场为长白山高压、地形槽环流型;500 hPa高空天气形势为两槽一脊,地面风场主要受高压辐散气流控制;地面至高空不同高度的水平风场均有偏南风切变和偏西风切变,垂直剖面风场对应有下沉气流,地面至高空的温度廓线出现明显的逆温。这些气象条件共同造成了持续污染天气。而500 hPa位势高度场持续长时间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是造成长时间污染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灰霾气象要素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宏  冯宏芳  隋平  余永江 《气象科技》2009,37(6):670-675
利用1988-2007年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图5、00 hPa高空图资料,分析了福州市灰霾的时间分布,冬、夏半年霾日气象要素场和稳定度因子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灰霾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月分布呈单峰型,高发期在12、1月;冬半年14:00,夏半年08:00灰霾发生几率最高。冬半年灰霾多出现在冷空气减弱后,地面气压持续下降,温度不断上升,风速弱,湿度大,充分回暖后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有变性高压后部和底部、锋前暖区、地面倒槽;少数出现在冷空气入侵,地面气压上升,温度下降,湿度较小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为大陆冷高压。夏半年灰霾多出现在高温、干燥、大气层结稳定的清晨,对应500 hPa天气形势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弱倒槽,以及少量台风外围控制下干热的下沉气流里。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日锋  王俊  龚佃利  王庆  朱君鉴 《气象》2009,35(9):91-97
2005年7月12日山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及NCEP 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场等角度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低涡后部的横槽转竖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横槽转竖过程中引导高空冷空气下泻,形成上干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低空的温度差动效应来实现.与飑线相对应的是一支强盛的上升气流,飑线后部是下沉气流,具有较高动量的高空气流下沉至地面向外辐散,使得飑线后部地面辐散区中的风场大大加强.地面辐合带的走向和摆动对飑线移动有明显影响,辐合强度不断增强和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天气也就愈激烈.地面低压区的移近、合并,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发展的环境场.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因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各气象台站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分析海平面气压场,故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的分析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好办法。高原天气系统对我国西部天气影响很大,于是人们试用了很多替代办法,虽然这些方法为高原天气分析和预报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但是各有其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探索高原天气分析方法,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汤懋苍等详细分析了高原地区地面天气图各种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代刊  金荣花  胡婷 《气象》2013,39(7):801-812
对华北区域的天气气候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大气环流场与地面要素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自组织神经网络算法(SOMs),基于1958—2002年夏季ERA-40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距平场(MSLPA),对华北区域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型,研究其天气气候特征。36种典型地面环流形势被识别出来,包括强北高南低、强西高东低槽、强西北低东南高和强东部高压西伸4种极端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型。天气型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二维自组织图上天气型的对称性体现了华北区域天气气候的一般性特征,而非对称性则体现其独特性。天气型演变特征分析表明高、低压系统越强,或以高压系统活动为主时,华北地区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反之则转变较快。年际变化分析指示出其中6种天气型出现较明显的年际线性变化趋势。最后,分析天气型相应的降水分布特征,表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降水来自不同天气型的影响,地面环流场的细小差别将会造成地面强降水中心位置的较大不同,且地形的影响将进一步放大该差别。上述分析结果采用更完整和更高时间分辨率的资料,定量化地研究华北区域夏季的天气分型特征,拓展其天气气候学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发展客观化的数值模式典型天气过程识别技术,以及作为区域气候情景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保风投影法”对1979年6—8月每天08和20时(北京时)的高原地面天气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图上的气旋和反气旋移动规律性颇好,与天气区和锋面的配合也合理。与历史天气图比较,本图上气旋的出现时间平均要早一天以上。气旋活动的主要路径有两条。在逐日天气图上高原热低压与印巴热低压往往势下两立,此强彼弱,这表明东亚大陆的季风活动中心一般只有一个。夏季入侵高原内部的冷空气主要从塔里木和柴达木两盆地移向东南。本年度印度季风爆发和江淮梅雨开始的“导火线”都是同一个西风带冷槽。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61—2011年我国东北地区72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及200 hPa与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经去除线性趋势处理后的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去除线性趋势后,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为-0.69,较原始序列更为显著;两者变化的阶段性较为同步,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于2004年已转入低温阶段,这与东亚冬季风同时转为偏强阶段关系密切;两者均存在20年左右的长周期,同样存在相近的阶段性短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增温变化趋势在1986年前后的增暖性气候突变中起重要作用。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年代际信号的相关系数达-0.86,较原始序列年代际相关更为显著;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存在21.5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东亚冬季风强度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序列存在4年左右的共同准周期。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存在与东亚冬季风相关联的200 hPa东亚急流、500 hPa东亚大槽、乌拉尔高压、850 hPa风场、地面西伯利亚高压等的异常背景。  相似文献   

16.
对2004年5月9日发生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的一次低空风切变过程天气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同时利用AWOS2000自动观测系统资料分析了当日跑道接地地带风、场面气压等气象要素的演变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机场此次低空风切变的产生与锋面气旋天气系统及850hPa槽线过境有关;低空风切变发生时近地面处于强冷下沉与暖上升气流之间区域;跑道接地地带正处于由前期持续增大的风速迅速回落为较小风速,气压却持续上升导致变压最大,风与变压呈现反位相。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发生的一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受新地岛、泰梅尔半岛两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槽体逆转南压西伸,使槽前西南急流异常强盛,造成区域大气逆温明显减弱,近地面快速升温。寒潮天气前期,地面高压前冷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形成强烈的气压差。强烈下沉气流使冷平流加速进入中低层大气,强冷空气在近地面猛烈爆发,是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成因。区域冬季大气逆温对下传冷空气动能的耗散、无强冷空气持续入侵,近地面降温升压快,造成大风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8.
梧州连续两天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的地面、高空、有关物理量场和本站实测等资料,对2006年4月23日和24日梧州和苍梧先后出现的降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性的强对流天气是由于中高层有干空气入侵到梧州上空,同时低层有暖湿气流输送,积聚不稳定能量,形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分别在锋面进入地面气压槽和中尺度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下,出现的局部性短时冰雹、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19日夜间到20日早上.河池市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天气.本文利用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新一代雷达产品资料对这次暴雨进行多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倒槽为此次强降水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中高层的西南气流以及低空急流将孟加拉湾和北部湾海面水汽不断往北输送,为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新...  相似文献   

20.
2013年7月四川盆地一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孙建华  李娟  沈新勇  康岚 《气象》2015,41(5):533-54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7月8日四川盆地西部大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水汽来源、地面环境场特征、中尺度云团活动等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这次过程发生在中纬度“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同时有高原东部小槽东移,孟加拉湾低槽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在盆地转为偏东风,输送充沛水汽。地面偏东风与偏北风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上有对流云团发展加强,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辐合条件。模拟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地形阻挡影响下,偏东气流被迫抬升,配合中低层低涡发展形成的辐合上升,形成有利于对流系统发生和维持的环境条件。近地层辐合线北侧偏北冷空气的侵入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对对流的触发和维持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