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煤化工行业的产业规制力度,要求产业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选取新疆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关联度矩阵和耦合度曲线均表明,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及配套条件等制约因素的关联程度十分紧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配备必需的资金、交通和市场条件的同时必须重视资源和环境对产业的制约作用,并将其纳入到产业项目的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2.
产业生态系统是围绕人类活动形成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如何衡量区域产业发展的健康程度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实践工具。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针对目前此类研究中指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权重客观性的问题,构建了模糊物元贴近度模型,对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健康整体处于平缓上升趋势,但从各要素的贴近度排序来看,仍存在第三产业比重和环保投入比重较低、近岸海域水质较差等问题。针对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优势产业循环经济构建——以新疆阜康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经济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情况下,研究区域优势产业的循环经济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运用区位商法对阜康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根据比较优势、市场导向、产业关联及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结合阜康市实际,分析得出玉米制种、无公害瓜果菜、牛羊养殖业、煤炭生产加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天然气后续精细加工业及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并就这八大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循环经济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朝隆  陈烈 《热带地理》2007,27(2):126-131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博  张志强  苏飞  韩增林 《地理科学》2017,37(5):701-708
将产业生态系统引入到海洋研究中,开展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界定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及特征;采用均方差赋权法进行权重赋值,构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分析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从整体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较大,主要问题是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基础和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一; 从空间来看,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呈现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海洋产业子系统各要素中,呈现敏感性越大,弹性越大的特征,海洋环境子系统适应性特征不明显; 从时间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在波动中不断增强,各省市适应性综合指数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的趋势是由于海洋产业子系统年均增长的差异所致; 区域内部海洋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差异明显:天津市海洋产业子系统适应性指数最高,海洋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滞后;河北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低,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低;辽宁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小,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发育较平衡;山东省海洋产业、环境子系统适应性指数较高,海洋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高,海洋产业子系统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6.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栾维新  王海壮 《地理科学》2005,25(5):544-550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坤  张树山  孙毅 《地理科学》2018,38(6):903-912
基于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框架,提出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核心物种、关键物种、支持物种、寄生物种、外围物种和外部环境等6个物种,物种间相互作用构成了3种商域:交易域、服务域和环境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系统内因子作用机制。根据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特点,提出如下建议:扶植农产品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在农村培育电商的“创业能人”、投资兴建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区、加大对于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等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仇方道  佟连军  姜萌 《地理研究》2011,30(2):243-255
在对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易损性、敏感性、稳定性和弹性等适应性要素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据此对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异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呈正态分布;从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系统适应性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特征;从空间格局看,呈现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变化趋势;从发展阶段看,呈现老年期>中年期>幼年期的递变规律;从城市规模看,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的递变规律。据此,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高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低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马延吉 《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区域产业集聚要素主要分析行为主体要素、生产要素、支撑要素、时空要素、社会文化制度。区域产业集聚结构主要包括生产结构、空间结构与组织结构。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发展有一定的功能效益,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竞争力的提高,区域产业集聚的理想状态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区域产业集聚机制的分析,从要素流动、区位因素、需求与成本因素、技术进步、分工、贸易等角度展开,侧重分析全球化与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集聚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包括集聚与扩散的统一规律、周期发展规律等。区域产业集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区域产业集聚具有开放性。区域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集聚与区域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集聚研究是地理学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球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日益严重,促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生态承载力成为了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与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了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主要评估方法以及热点研究领域,分析了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展望了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在内涵上,主要从环境变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系统整体承载三个视角对生态承载力内涵进行了梳理;在主要评估方法上,按内涵界定的三个视角对生态足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净初级生产力法、状态空间法、能值生态足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耦合模型进行了分类,对比分析了不同评估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条件;生态承载力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地深入逐渐渗透到土地、流域、生态脆弱区、旅游和城市综合系统等领域之中。目前,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还存在着缺乏适用于较大尺度的指标阈值的厘定标准、动态监测及预警研究不够深入、科技条件等驱动因素考虑不全面等不足。未来,大尺度跨境区域及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预警平台的构建以及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主导性产业的一致性评估等方面可能成生态承载力研究的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与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斌  揭毅  罗静  朱丽霞  曾菊新 《地理研究》2010,29(2):313-326
借鉴生态学原理,视区域产业部门为种群,产业结构为群落,提出区域产业生态的概念体系;借鉴生态位方法,构建基于区域的市场生态位和基于区位的空间生态位,揭示区域不同产业种群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间分布;据此,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生态演化与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生态演化经历了形成、强化、退化和调整4个阶段。"十一五"期间,钢铁、石油等传统重化型行业市场生态位偏大,汽车、光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偏小;空间生态位总体较为平均,黄冈、孝感和咸宁等周边城市初步形成适宜多种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基础。建设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有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转型;构建复合集群网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深化的必然结果与阶段.近年来,各区域内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效益可观,但普遍存在行业区分明显、资源无法互补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产业的系统化运作不足所致.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系统成功运作的前提,根据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运作框架,并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从系统的主要假设、外部参数、内部变量3个方面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系统边界,构建了系统的启动机制模型、主导驱动机制模型和未来驱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3.
沙产业在内蒙古的构想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体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沙产业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提出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理念。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现状,并通过ArcGIS软件对影响内蒙古沙产业发展趋势的气候变化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分析了内蒙古沙产业发展的构想、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原则与对策。从目前发展状况和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建议内蒙古沙产业发展可以在空间上由西向中、东部转移,并将其沙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完善,以推动内蒙古沙产业的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内蒙古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促进沙区生态社会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双成  高伟明  刘濂 《地理研究》1998,17(4):352-359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系统成分的协调程度及与生态系统的增益耦合。传统研究多以系统动力学或多目标规划模型来调控系统。文中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和映射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构建、训练、测试、运行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网络模型,提出了以减缓发展速度、降低能量投入水平等措施来达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的生态系统服务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福祉的桥梁,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等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研究结论认为:①国际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迅速,SAORES模型是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模型优化与参数本地化的突出代表;②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具有相对复杂的时空尺度,权衡分析的前提是辨析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作用机制;③自然因素是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的基础,土地利用能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社会经济因素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差异;④为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耦合关系,需进一步识别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运移路径;⑤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需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机制分析、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评价集成与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与大数据集成等。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海洋、区域经济多层次的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该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演进的内在动力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复杂的海洋经济系统以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为基础物质支撑,以陆域社会经济系统为拉动,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对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基于资源消减、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等不同生产环节生态效率要素综合构建了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测度模型以及产业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并据此对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① 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消减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轻”,总体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以及低排放的发展特征。资源型城市侧重于清洁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产业变“清”,总体呈现高投入、高利用以及高排放的发展特征。② 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增长幅度为白城市>松原市>吉林市>松花江流域>长春市,流域特征明显。另外从不同生产环节效率对生态效率的贡献率分析可知,资源减量化以及末端治理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生态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③ 总体上流域产业系统可持续性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态势分异现象显著。并且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规律性较差侧面说明了区域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联系,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尚未形成。④ 认为所有制结构、环境管理力度、外商投资以及科学技术是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产业系统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府调控因素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2015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耦合特征,各区域协调关系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应从系统论视角看待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各区域应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各区域提升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王琦  陈才 《地理科学》2008,28(2):145-149
在现代工业经济时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地区主导经济活动方式分异的出现。因此,分散与集聚的并存已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特点。产业集群正是无边界的信息经济中的"平滑空间上的黏滞点",这也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关联的前提与基础。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含义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科学的协同思想及复杂系统涌现性理论构建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总结了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协调度与系统涌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诱发生态灾难,而另一方面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福祉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沟通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桥梁,目前被视为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在系统梳理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增长边界、生态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控制线等概念内涵异同的基础上,从热点区域、生态源地指标筛选、生态阻力面设置与修正、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阐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近今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主要不足;同时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点方向,即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重要阈值设定、有效性评价、多尺度关联和生态过程耦合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