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 -轴系统”的形成 ,说明“点 -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 ,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 ,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大道 《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通过阐述各种型式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如何通过区域的最佳组织使其达到最佳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和“点-轴系统”的形成,说明“点-轴系统”理论可以导致区域或国家的最佳发展,因而该系统是最有效的区域开发模式。根据对十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实践效果的分析,指出“T”型结构的战略对我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旅游的辐带作用、提高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实现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该文在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77,自引:17,他引:177  
“点-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但二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文采用引文分析法,对陆大道院士所著《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一文的349篇引文进行分析,从引文数量、引文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案例地、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引用动机7个方面,探究“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点-轴系统”理论的引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研究案例地以省级和市级中观尺度为主,多为单一型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北辽宁经济圈、西南藏滇川渝、东部长三角四大热点区域;引文质量普遍较高,并且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提升相对较少。基于此,论文从拓展研究和实践应用2个角度对“点-轴系统”理论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陆玉麒  董平 《地理研究》2004,23(4):521-529
本文通过双核结构模式与点~轴系统理论的有机融合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主要产业轴线的空间定位问题 ,据此测算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 1990 - 2 0 0 0年主要产业轴线的发展状况。并在从理论层面上廓清了双核结构模式与点 -轴系统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 ,对我国主要产业轴线的未来演化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 ,双核结构模式可以深化现有的T型开发模式 ,是我国沿海和沿江开发走向深化、空间范围拓展的有效的理论工具。从未来演化趋势看 ,沿海和沿江将一直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一级轴线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3个沿海区域增长极继续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 ,以武汉为核心的汉三角区域增长极将从我国中部崛起 ,成为我国第 4个区域增长极。  相似文献   

7.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陆玉麒 《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为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相似文献   

8.
程晓丽  祝亚雯 《地理科学》2013,(9):1082-1088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点-轴系统"理论提出以来,在理论拓展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广泛与深入的应用,"点-轴系统"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有赖于区域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创新.鉴于此,本文以陆大道先生的"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点-轴渐进式"扩散模型,分别按照指数扩散方式和线性扩散方式构建了基于交通路网的时间距离衰减扩散模型,选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点-轴系统"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指标.设计了最小种子算法用来计算区域内所有点以最短时间到达任意一个节点所花费的时间和所经过的路径.基于GIS平台开发"点-轴"空间结构分析信息系统("Pole-Axis"SAIS).运用该方法,对"点-轴系统"的一般形成过程模式进行空间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实证区域,探讨其"点-轴系统"的演化过程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效民 《地理译报》1997,16(2):39-47
为了明确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参照性,本文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其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阐述了用来描述在国家之产是建立区域化、集团化合作关系的基本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分析了6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实践对“区域一体化”概念的传统理论界定的挑战,并对近年来有关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的理论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与理论提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玉麒 《地理学报》2021,76(12):2885-2897
胡焕庸线、“T”型模式以及双核结构,可归纳为“一线两轴双核”结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对于中国空间格局的规律认知和理论提炼。胡焕庸线属于自然地理学地域分异规律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延伸和拓展,遵循的是均质区域的基本假设;“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则超越了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遵循的是功能区域的基本假设。其中,“T”型模式是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应用。从现象看,双核结构附属于“T”型开发模式,但后继研究实现了由特殊向一般的转化,完成了科学发现、机理分析、数学推导和实践应用的全过程科学研究,成为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从理论层面而言,分别基于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假设的胡焕庸线和“T”型模式属于空间分异规律的分析结果,属于地理学中的个例性理论;双核结构则属于符合一般科学意义上的普适性较强的理论。显然,胡焕庸线、“T”型模式和双核结构三位一体的分析,一方面表明中国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区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理学规律和理论提炼的国家;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可为区域空间结构规律的总结和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提炼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论角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3.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lacks of a major hand grip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 due to long-term existed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well as un- st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rural pro- 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by carry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new platform for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and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asing on the effects analy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the mechanism of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y carry- 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is probe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models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agricultural land con- solidation, hollowed villages consolidation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consolidation. Fi- n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bottom-up" restructuring strategy accompanied by a few "top-down" elements is helpful for smoothly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will rely on the innovations of reg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olicy and mechanism, and mode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rural space, the foundation base and platform for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14,34(7):769-772
自1984年, “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域旅游和“旅游+”的产业实践,通过分析已有的产业链、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产业链旅游概念。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案例实证分析阐释了产业链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发现:产业链旅游的概念涵盖了旅游赋能的价值链、产旅融合的企业链、旅游者体验的供需链以及线路可达的空间链等独特内涵;产业链旅游从母产业依附性、链型体验性和多元创新性方面区别于传统旅游;产业链旅游的产生发展是产业内生发展诉求、创新旅游发展理念、链性耦合组织和技术、知识与制度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既是对产业实践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现象的科学认知和概念抽象,也是对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理论的有益梳理和辨析拓展,尝试为业界和学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地从整体性把握新的旅游发展规律、参与旅游产业实践的新视角,希冀为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浙江陆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一曼  修春亮  孔翔 《地理科学》2018,38(12):2066-2073
基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1996~2016年浙江陆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影响。研究表明:交通路网建设带来城市可达性提升,其地理过程、格局呈现围绕“四大都市区”轴带放射状“Π型”演变特征。交通网络效应下,新增景区密集分布于邻近中心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要道两侧,耦合于可达性时空演变,且“板块”旅游地域结构特征显著。空间计量结果发现,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地域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区是越南经济增长的主要阵地,也是中越共建“一带一路”和深度实施产能合作的关键载体。通过收集和整理越南工业区基础数据,采用GIS、SPSS分析技术,运用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分析了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产业集聚特征,并探究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越南工业区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两翼集聚,中间凹陷的分布格局。2)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呈现区域交通导向和社会经济发展导向,历史缘由、自然地形、宏观指引、区域交通设施、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越南工业区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3)越南工业区产业呈现南翼以轻工业为主导,北翼以加工型重工业为主导,中部以采掘型、原料加工型重工业为主导的分布特征。4)越南工业化起步晚、水平低,是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主要原因;南北分治、政府宏观引导,是造成南翼、北翼、中部产业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南  李晓东  刘想  刘柏伶 《干旱区地理》2022,45(6):1978-1987
以新疆15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流强度模型和引力模型,分析2010—2019年新疆辐射能力以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特征,为优化新疆区域经济网络结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 区域流强度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的发展格局,10 a间平均提升率达60%,以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地区为首区域流强度相关指标增长最为显著,但中心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总体较弱。(2) 2019年新疆弱经济联系数量占比降至48.57%,低等级经济联系格局显著,逐步形成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克拉玛依市和石河子市为次中心的放射状空间联系格局,10 a间经济联系整体略有增长,过程中虹吸效应远大于涓滴效应。(3) 网络中心势2019年达63.61%,整体中心性水平以极化效应为主,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凝聚子群内部成员不断发生变化,空间分割现象显著。新疆整体经济联系时空网络格局“核心-边缘”现象显著,呈现出“东北强、西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9.
中华老字号企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经济地理分析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布密度、区域分异特征、均衡态势、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计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就中华老字号的行业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揭示了其空异间分异格局与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呈现2个高密度区、1个次级高密度区和多个高集聚区,核心-边缘结构较为明显,老字号企业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以来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华北、东部沿海地区,多以沿海开放口岸、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集聚。② 中华老字号企业在空间上并非随机性分布,而是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老字号企业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化,纺锤状”的分异格局,极化现象较为突出。③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冷、热点区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向南北依次呈现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的梯度分异格局。④ 酒类、医药类、餐饮服务类老字号企业分布呈现“地区集聚化,行业集群化”格局,其他类型老字号企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分布则呈现“地域均衡化,行业多元化”特征。⑤ 中华老字号的空间分异格局、类型结构特征是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地域传统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消费市场、文化旅游与消费需求等生产与消费多元因素共同作用及影响的结果。基于此,从中华老字号空间管理、统筹发展、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传承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