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忠云 《气象》1975,1(11):23-23
单站云雨天气的演变,能否作为一种较大降水天气过程的前期征兆?我们在近二年的“看天”实践中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发现我地(黑龙江宝清县)一次中雨(雪)以上天气过  相似文献   

2.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清洁和污染的气溶胶背景下,设定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的数值(0.1、0.2、0.3、0.4、0.5、0.6、0.7、0.8、0.9和1.0),研究云降水微物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个例降水主要来源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在清洁条件下的地面累计降水量大于在污染条件下的累计降水量,这是因为在清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小,有利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虽然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占主导,但导致地面累计降水量随云滴谱离散度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云滴谱离散度的增大,冰粒子质量浓度增大,导致融化过程增强,产生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强地表降水。所得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云降水对气溶胶和离散度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桂忱  徐华英 《气象学报》1988,46(3):376-380
Kessler,Berry,Simpson,Cotton,胡志晋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云雨自动转换率公式,用参数化的方法处理云雨自动转化过程。本文在二维时变的暖积云降水模式中,使用Kessler,Berry,胡志晋三种云雨自动转换公式,对不同强度的暖积云进行了数值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在暖积云降水数值模拟中,使用不同云雨自动转换公式,对于强暖积云降水总量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850 hPa天气图和地面降水资料对闽西北地区的云雨资源、有利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降水回波特征及人工增雨作业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闽西北地区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天气系统可分为9类:大陆高压、副高外围、暖区辐合、热带辐合带、低槽、台风(低压)、低涡、低涡切变和其他类.积层混合...  相似文献   

5.
雷达与雨量计同步结合区域型估算降水方程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玉发  王钰  金鸿祥 《气象学报》2013,71(2):332-343
在明确提出云雨转换的概念和建立4个区域型雷达降水估算方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ABS区域型降水估算方程误差估算的表示方法和评估判据,并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由此建立一种可通过设定μi合理区间来判别雷达和雨量计错误数据对的质量控制新方法。单站云雨转换系数ABi是时-空的函数,带有强烈的天气系统和地理属性。ABi与区域云雨转换公共系数ABS以bf-1为指数幂值的相对离差就等于单站降水误差估算因子μi,从而揭示了引起降水估算误差的根本原因。在μi的基础上扩展衍生出表示区域降水估算误差的4个量值,即区域平均绝对误差估算因子μA、区域降水误差估算率μS、区域降水绝对误差估算率μ|S|及区域平均绝对误差估算量EN,指明了各自的物理意义并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基于准同雨团样本概念雷达和雨量计的实时同步结合方法"(RASIM)中,ABS型区域降水估算方程对于区域各站降水总量的估算具有μS=0的特点。μA是区域内各单站|μi|的平均值,可诠释为多个单站的ABi相对于ABS的聚合与离散程度的整体表示,与天气系统的结构及演变过程特征的复杂性密切相关,但μA与雨量大小无关,无力判定降水估算的误差量。而μ|S|和EN既联系着μA,又与雨量有关,是较为合理而实用的降水估算误差判据。经过武汉雷达探测4次降水过程的试验评估,总体绝对误差率μT|S|小于30%,比未经过质量控制的误差减少7%。  相似文献   

6.
风廓线雷达主要是利用大气湍流对电磁波的散射作用,在晴空条件下对大气风场等进行探测。在降水天气下,风廓线雷达能同时接收到大气湍流回波和雨滴的散射回波信号,其探测到的回波功率谱中降水信号谱和大气湍流信号谱叠加在一起,使得大气的运动被雨滴的运动信息所掩盖,给后续的大气风场反演带来误差。而毫米波云雷达在降水天气下仅能探测到云雨粒子的回波而无法探测到大气湍流回波,基于这一差异结合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对风廓线雷达功率谱数据进行订正,剔除其中的降水回波信息,进而获取正确的大气运动垂直速度。通过一次典型弱降水天气过程的雷达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并将计算得出的大气垂直速度与传统双峰法提取的大气运动垂直速度及原始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显示在弱降水天气下该方法能有效消除降水对风廓线雷达垂直速度测量的影响,提高弱降水天气下测速准确率,并且在湍流谱极其微弱的情况下该方法也能准确地获取到大气运动垂直速度信息。但是云雷达回波在降水时会有衰减,虽然是弱降水也会导致在高层距离库上的订正效果变差,故目前只适用于弱降水时低距库处的降水订正。   相似文献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ICAPS常规地面高空、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降水天气的总体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及几次主要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分布和环流形势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该期间降水天气的总体特点为:降雨过程多、降水量异常偏多、降水的局地性和突发性较强、城区降水多出现于午后和凌晨。奥运期间平均的高空环流形势与常年接近,但从500hPa位势高度沿116°E的时间-纬度剖面图上在40°N一带存在槽脊间隔分布的低高低高的随时间演变规律,经向风分析表明8月8日至14日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活动相当频繁,造成了一次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其中,8月8—14日共出现4次明显降水天气,其过程雨量分布特点明显不同,分别为部分地区型、带状分布型、城市中心型、波状分布型。其对应的环流系统属于造成夏季暴雨典型天气型中的副高西来槽型,但处于西来槽和副高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虽然四次主要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相近,但造成的降水分布明显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物理机制产生的中小尺度系统不同。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雷达是根据多普勒效应,利用电磁波测定目标物速度的一种工具,早在20多年前已在军事和航空上得到应用,60年代初期引进气象部门,并进一步发展成气象上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它可以同时得到降水目标物位置和运动的资料,用来探测云雨降水中的气流结构和滴谱分布等,是云雾物理研究及灾害性天气警戒中一种有用的工具。脉冲多普勒雷达发射相干的脉冲电磁波,遇到目标物返回后,根据返回的时间确定位置,根据频率漂移的数据得出运动的情况。云雨降水是弥散目标物,对某个距离上返回的信号进  相似文献   

9.
台风数值预报中受云影响微波卫星资料的同化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 数值预报中卫星资料的应用主要只是针对晴空条件, 大量受云和降水影响的卫星资料被丢弃不加以使用。但是, 云雨区观测往往包含有大量与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信息, 对这部分资料的同化应用由此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快速辐射传输模式中云雨粒子辐射效应的考虑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情况下, 云雨区卫星资料的应用通常是采用云检测方案对观测受云影响的严重程度进行判识并决定使用的取舍。以0604号热带气旋Bilis作为研究个例, 该文设计了一组受云影响微波卫星资料不同云检测方案和通道选择的应用试验。对AMSU-A资料, 云检测方案包括散射因子、降水概率和小雨检测3种, AMSU-B卫星资料的云检测方法选用了通道2亮温模拟观测误差和Bennartz散射因子。在对进入分析系统卫星资料与天气系统的配置关系、卫星模拟与实际观测偏差特征的统计以及对初始分析影响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它们对台风不同阶段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群众看天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大自然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料,我们在应用中体会到:必须很好的结合地区性、季节性加以运用,如“大华晴、小华雨”这条谚语,一般在夏季比较准确,而在秋季和冬季一般只出现少云到多云天气,很少出现降水现象。除了注意季节外,还要结合当地实况使用谚语。在75年秋,我们发现了两次钩卷云,根据“钩钩云雨淋淋”,两次都报了有雨,结果两次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9608台风低压造成的河南省大暴雨过程的特点,影响系统,物理量及中尺度云雨团等方面的分析指出:登陆台风的大暴雨过程是地形及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及恰当配置的结果暴雨中心的产生与环境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蓄爆发和“V”地形引起反向气压梯度力有关。同时还提出了加密红外卫星云图的云顶温度与降水经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O℃层高度的垂直分布及其特征,并根据云雨粒子探测情况研究YAI降雨的可播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北京地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降水资料对2006年汛期北京地区中尺度数值业务降水预报效果进行了客观检验,并针对2006年汛期的降水特点对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估,着重对发生的28次降水过程按其主导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类型的降水预报进行了评分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析了数值业务模式对于夏季不同天气系统导致的降水过程的预报能力,并且对不同分辨率的模式网格的预报性能进行了初步对比。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秋季(9—10月)吉林省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特高,降水偏少,初霜略晚,大风次数少,日照时数多。季内共有5次冷空气活动,出现7次降水天气过程,是一个艳阳高照,温暖干燥的秋季。本文对出现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3月大气环流与桂西北干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icaps提供的常规资料、卫星水汽图像和地面气象记录资料,对2010年1-3月桂西北出现的干旱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天气出现和维持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异常相联系。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西,阻挡了水汽由南向北输送的路径,不利于降水云雨形成;长波槽宽而浅,冷空气沿着宽槽纬向传播,使得冷空气南下强度减弱,路径偏东;南支槽强度偏弱,西南水汽的输送能力差。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二维积云模式对一次积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准弹性积云模式,对鄂西1997年9月13日一次积云自然降水进行了多次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二维模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云雨的自动转化,云、雨、霰碰并凝结作用以及降水的主要来源,并对积云内部微物理转化过程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17.
锋面层状云的物理结构研究刘跃峰,陈君寒(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西安·710015)本文根据1980~1992年43架次飞机对锋面层状云实测资料,研究陕西省的云水条件、宏微观参量结构配置、云雨转化效率和降水物理过程。1资料飞机探测宏微观资料1244份;...  相似文献   

18.
1引言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主要是利用自然云的微物理不稳定性,寻找云雨过程的不稳定平衡点,人为地施加小的扰动以破坏这种不稳定态,使云雨自然演变过程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增加降水、减少冰雹的目的。本文从总结1998年全省人工增雨工作入手,对我省人影工作提出几点思考。21998年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简况1998年是一个重灾年,继赣北地区出现了特大洪涝灾害之后,赣中、赣南地区又发生了较严重的旱情。据有关部门截止到8月20日的统计,吉安地区农田受旱面积10.9×104hm2,其中重旱3.7×104hm2;赣州地区农田受旱面积8.2×10‘b旷…  相似文献   

19.
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00年7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进行了天气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对降水的落区、雨量和强度进行了推演,表明了这次热带系统降水的原因、特点、机制和系统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选取博罗地面观测站建站以来气温、降水和日照等资料,分析2012年11月20日至12月5日博罗县一次长达16天的连阴雨天气过程,主要特点是:(1)降水频繁,雨量和降水日数打破历年有记录以来纪录;(2)阴雨天气异常偏多,日照时数严重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