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15℃和24℃相同温度下己知浓度为K的KCl溶液与标准海水电导率的比值Z_(k,t),Z_(,15),在0.96到1.04之间。发现Z_(N,15)=1的标准浓度(N或K_N)为K_N=32.4356gKCl/kg溶液。测量了在15℃或30℃范围内温度对Z_(N,t)的影响,以Z_(15)的函数和反函数关系给出了KCl浓度的方程,以Z_(24)的函数关系给出了Z_(15)/Z_(24)的方程,(用实验室盐度计对KCl和海水进行比较)和以温度的函数关系给出了Z_(N,t)。  相似文献   

2.
利用陆地卫星MSS数据,通过计算机图象处理,提取了渤海海峡南部海域长岛附近海区的礁石、浅滩、底质、海流等的信息以及它们在图象上的目视判读标志。提出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图象处理是浅海调查的一种方法,是常规调查的一个重要补充,可作为我国浅海,特别是易变及危险海区动态观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是目前获得河口地区及近海水域泥沙分布与扩散的有效方法,多采用美国Landsat系列的多光谱扫描仪(MSS)和专题制图仪(TM)、NOAA气象卫星、法国SPOT卫星资料和前苏联的联盟号以及我国的国土卫星资料等,即将发射的美国海洋卫星将为本项研究提供新的途径。资料的形式有磁带(CCT)和卫片两种,目前世界上以陆地卫星资料应用最广,这主要是由于它有资料商业化、易于获得、资料系列长、重复周期短、可监测动态変化及影像分辨率适中(MSS像元空间分辨率为80m,TM为30m)等优点。 河口区泥沙受河流径流、潮流、风浪等多种动力因素影响,悬浮泥沙的含量和颗粒组成经常变化,因而河口悬沙的时空分布及其运动规律较为复杂,用常规测量方法难以了解其变化规律,而遥感的多时相、多波段可监视泥沙扩散的动态变化;同时,陆地卫星图象覆盖面积较广(185×185k㎡),不同图幅的拼接、镶嵌技术也已完善,故可监测河口区泥沙扩散的空间变化。因此,遥感技术弥补了常规手段的费时、耗资、资料不同步、周期长、难以反映多变的黄河泥沙的动态变化等不足。本文根据1989年8月黄河口海区表层泥沙实测资料与天气条件大致相同的遥感资料(磁带)进行了相关分析,定量研究黄河泥沙入海后的扩散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刘英  李国胜 《海洋学报》2009,31(3):21-29
衰减深度是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的90%的深度,衰减深度越大,传感器检测到的水体信息越多,提取水体信息的精确度越高,同时从衰减深度还可了解传感器获取的水体信息到底来自水下多深的水层。以MODIS数据为数据源,对渤海海域衰减深度进行计算,分析了某一时间渤海海域衰减深度波谱变化和某一波段渤海海域衰减深度季节变化。衰减深度波谱曲线为单峰曲线,不同区域的衰减深度波谱曲线的相似和差异情况与前人根据渤海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和光谱情况进行分区的情况较一致,衰减深度最大值具有红移现象(不同区域衰减深度最大值的情况是: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海峡区域在波段531nm,渤海中部区域在波段551nm,现黄河口影响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辽东湾东侧区域在波段555nm),衰减深度波谱佐证了渤海海域为二类水体;衰减深度在夏季最大,在秋季次之,在春季和冬季在不同区域大小顺序有所不同。不同区域衰减深度由小到大顺序是现黄河口影响区域和辽东湾东侧区域、辽东湾西侧区域、老黄河口影响区域、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渤海海峡区域(除去412和645nm),其中现黄河口影响区域与辽东湾东侧区域和渤海中部区域与渤海西北海岸外区域的衰减深度的大小顺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波段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结合的方式,开展涵洞式直立堤在波浪作用下的水体交换研究。CFD数值模拟采用VPM (volume-average/point-value method)-THINC (tangent of hyperbola for interface capturing)/QQ (quadratic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Gaussian quadrature)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标记涵洞内外水体变化的双液相流体体积模型(VOF)方法,定性及定量描述涵洞内外水体的交换特性;物理模型试验主要用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波浪的作用下,涵洞内部会形成一股往复振荡的水流,对水体交换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振荡流主要受到涵洞高度、波浪周期以及波高的影响,涵洞深度对其影响不大。在波浪长时间的作用下,涵洞式直立堤能有效地增强港池内外水体交换。  相似文献   

6.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2019年同一区域两次强降水风暴双偏振参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对流性强降水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具有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湿度较大,0℃层高度较高,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2)两次强降水风暴都具有低质心热带降水特征,4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主要位于环境0℃层高度之下。3)风暴低层强回波区都对应大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和比差分相位K_(DP),Z_(DR)≥0.5 dB,K_(DP)≥0.5°·km~(-1),相关系数CC≥0.95;反射率因子在50~54 dBZ之间,对应的K_(DP)1.0°·km~(-1),CC≥0.97,Z_(DR)适中,是两次强降水风暴导致高强度降水的主要双偏振参量特征。4)两次强降水风暴Z_(DR)柱和K_(DP)柱高度存在明显差异,7月27日强降水风暴前侧出现Z_(DR)柱和K_(DP)柱,高度接近-10℃层高度,8月10日强降水风暴Z_(DR)柱和K_(DP)柱略高于0℃层高度,Z_(DR)柱高度对雷暴强度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遥感技术研究江汉湖群的近代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尚辉 《海洋与湖沼》1987,18(5):467-476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MSS图象目视判读及多时相复合等方法,分析了历史时期江汉湖群(简称古湖)的分布及作出现存湖泊近期演变趋势的预测,并对遥感分析结果作了多学科的对比验证。古湖的图象判读依据有三:(1)古湖大多为成象时的单季稻田,其上的灌水与湖相沉积物的综合光谱具有独特的图象特征;(2)先锋植物菰及芦苇群丛是湖泊向沼泽转化的重要标志;(3)堤垸的影象是古湖被分割、支解的见证。研究结果表明,江汉湖群个数、面积已锐减,现存湖也正向沼泽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8.
日本沼虾幼体摄食量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0年6月—7月,用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在培养皿中对日本沼虾溞状幼体作单只培养,测定了各期溞状幼体(Z_1—Z_9)的日摄食量及总摄食量,并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溞状幼体的生长与成活情况。实验表明,Z_1,Z_2阶段,不投饵并不影响其变态和成活率;但自Z_1孵出连续饥饿5d后,即使投饵,溞状幼体也不能正常蜕壳和成活;Z_3阶段是摄食量增加的突变期。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是日本沼虾幼体的适口饵料,P_1育成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9.
应用遥感技术分析钦州湾悬沙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文  黎广钊 《海洋通报》2002,21(6):47-51
依据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所接收的MSS、TM资料,得到钦州湾海区表层悬沙分布的解译图,分析钦州湾及湾外海区水流流场特征,悬沙的分布及输移扩散特征,并就潮流、径流等水动力对湾内悬沙运动、滩槽冲淤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红外扫描仪,infrared scanner根据被测地物自身的红外辐射,借助仪器本身的光学机械扫描和遥感平台沿飞行方向移动形成图像的遥感仪器。多谱段扫描仪mnltispectral scanner;MSS陆地卫星系列上采用对地面逐点扫描额方式获取景物多谱段图像的传感器系统。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几何和辐射处理。  相似文献   

11.
以国产天绘一号01星多光谱4波段影像为数据源,针对大范围水体提取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单波段阈值法的匹配生长算法。采用NDWI水体指数法提取完整的海洋水体和内陆部分水体,将内陆部分水体与单波段阈值对应位置完整的水体做匹配,再通过连通区提取、掩膜运算获得完整的水体分割二值图。采用两景遥感影像(大连和芝罘)进行实验,并与经典水体提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总体精度在90%左右,Kappa系数在0.8左右,对经典提取算法有了显著改善。在大范围提取水体信息时效果较好,提取水体的同时能有效减少陆地阴影造成的干扰,在海陆边界处,陆地轮廓清晰,较好的将陆地和海洋分割开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福建省闽江河口的四幅陆地卫星MSS图象和数幅气象卫星AVHRR图象作为基本资料,通过对这些图象特征信息的提取和增强处理,结合地面实测资料进行了悬浮泥沙浓度的定量计算及解译判读,着重分析了闽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泥沙分布范围和扩散方式,入海水流运动特征和近海流场,梅花水道浅滩地形的近期动态变迁及其对河口外沙浅滩航道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并据分析结果,就闽江口航道整治提出了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原湖泊溶解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要近年来,荧光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物理化学特性。为了理解高原湖泊中DOM的组成、荧光光谱特性及其在湖泊水体中的垂直分布情况,作者利用荧光发射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云贵高原湖泊红枫湖和百花湖中的DOM。结果显示,高原湖泊DOM主要表现为类富里酸荧光,包括可见区和紫外区两种类型的荧光峰,各种天然水体中都有报道的类蛋白荧光在红枫湖DOM中并不明显,而在百花湖DOM中则有较强的类蛋白荧光。溶解有机质所含三种类型荧光峰(PeakA:紫外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B:可见区类富里酸荧光峰;PeakC:类蛋白荧光峰)的荧光强度与溶解有机碳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可能与高原湖泊水体pH值、DOM在湖泊不同深度由于受到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存在差异等因素有关。与有机质结构和成熟度有关的荧光峰比值r(A,C)在1.40—2.09范围内,红枫湖南湖、百花湖DOM样品的r(A,C)值随着水体深度有下降的趋势,而红枫湖北湖DOM的r(A,C)值则随着水体深度有较大起伏,揭示了高原湖泊水体中DOM的结构以及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另外,r(A,C)值与pH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红枫湖南湖DOM为0.95,百花湖两个采样点DOM分别为0.67、0.75,而红枫湖北湖DOM则显示出一定的负相关性(R2=0.45)。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分布,探讨温跃层深度与水温、水体透明度以及水深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2014年7月份与2015年5月份对千岛湖全湖60个采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的垂向分布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千岛湖热力分层参数,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水温垂直分布呈现正温分布,春夏季全湖范围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分层现象,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均从上游河口向下游敞水区逐步增大,这种空间变化的趋势在7月份比5月份更显著。水温、透明度和水深是影响温跃层深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湖泊热力分层稳定期温跃层深度与表层水温(0—2m)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克服以往遥感测深技术固有缺陷的遥感测深建模新机理。光谱观察量表明:水体出射辐射亮度是由水体散射决定而不是底层反射决定,除非水深非常浅并且透明或底层反射率高。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有可能导致开发一种能适用于混浊和较深的沿岸水域的水体散射水体散射遥感测深模型。对陆地卫星TM和SPOT-XS的卫星传感数据和实地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比底层反射模型更好地描述从水体中反射的辐射亮度和水深的关系。本文还提出了用实测光谱量计算水体衰减系数的方法,及为消除大气影响把该系数应用于模型校准的方法。另外,应用该水体散射理论,给出了最大可测水深的数值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是我国东海海域的典型赤潮藻种,其在水体中通常呈垂直非均匀分布,并存在季节性和日内的垂直迁移现象。本文通过量化垂直迁移过程中东海原甲藻的分布状态,利用Hydrolight软件数值模拟各状态下的水体反射光谱,研究其光谱特征和变化规律。利用叶绿素浓度高斯垂向模型表征东海原甲藻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结合东海近岸海域二类水体的生物光学模型,模拟得到垂直迁移过程中东海原甲藻赤潮水体的反射光谱。对比分析叶绿素浓度垂向分布参数(背景叶绿素浓度、甲藻主体水层厚度、水体总生物量和叶绿素浓度峰值深度)对水体反射光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东海原甲藻从次表层向表层垂直向上迁移过程中,水体反射光谱数值在蓝绿波段(400—570nm)减小,在黄红波段(570—720nm)增大,特别是在叶绿素荧光效应波段(680nm)处的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Z14-6孔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取自冲绳海槽中部的Z_(14-6)。孔岩心中所含两种浮游有孔虫进行了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孔氧同位素记录可划分为6期,其中第5期又可分为5个亚期。与V_(28-238),V_(19-29)孔的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发现,Z_(14-6)孔的氧同位素记录与大洋氧同位素记录完全一致,历时约12.8万年。同时,Z_(14-6)孔氧同位素记录指示出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了解海岸的变化对海岸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利用1985年MSS数据、1992年陆地卫星TM数据和2002年陆地卫星ETM+数据,提取江苏盐城和南通地区岸线和海岸大坝,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岸段为淤长海岸,南部和北部各有一段为侵蚀海岸。淤积海岸一个特点是不断出现的围海现象,从区域上看淤积快的地方,围海建立的养殖区面积也较大;从时间上看,1985—1992年围海面积远远小于1992—2002年的面积,这说明1992年之后人类活动增强。此外,近年修建的大丰港大坝北侧淤积,南侧侵蚀,显示海岸沉积物由北向南运移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和2019年4月的CryoSat-2 L1B数据,比较分析了UCL13、DTU10、DTU13、DTU15和DTU18 5种不同平均海表面高度(MSS)模型及其反演的北极海冰干舷的多时空尺度差异。以UCL13为基准,对比分析不同MSS模型的差异和所反演的海冰干舷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MSS模型之间的平均绝对偏差范围为0.19~0.26 m,标准差范围为0.55~0.57 m,其中DTU18与UCL13的差异最小。以UCL13为基准,其他4种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50~0.79 cm,标准差范围为1.17~1.74 cm。通过与冰桥计划(Operation IceBridge,OIB)机载数据相比,5种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0~0.71,均方根误差范围为7.7~7.8 cm。故不同MSS模型之间的偏差对整个北极地区的海冰干舷反演的影响较小,偏差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冰间水道和浮冰高度测量,因此相互抵消,但在冰间水道分布稀疏的区域,如加拿大群岛北部和拉普捷夫海区域,不同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D)偏振产品展示缺乏三维空间的几何与拓扑信息问题,通过对双偏振产品的解析与坐标变换,利用Python库函数与计算机图形学插值技术,对差分反射率(Z_(DR))、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与相关系数(CC)进行了三维立体(3D)建模重绘。将Z_(DR)、K_(DP)与CC逐仰角产品进行三维空间立体组合后与单仰角平面产品相比,三维可视化产品可以更直观和全面地展示风暴偏振特征的空间分布状况,有助于获取回波整体结构信息,为灾害性天气监测与预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