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1966年以来的河北省Ms≥4.2级地震的活动特点,结果表明,Ms≥4,2级地震具有南北成对迁移及其迁移路径服从逆时针方向的特点,并且在能量上北区高于南区,在频度上两区相当,据此,对以后的地震趋势作了概率统计预报检验  相似文献   

2.
前言关于震中迁移现象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1966年郭增建等同志研究了甘肃和宁夏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迁移规律,提出了可以把震中迁移现象作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方法,並指出未来大震最可能是沿着原来的极震区长轴方向、弱震带延伸方向和发展构造延伸方向迁移。1966年邢台地震后,人们根据震中迁移预报过1967年河间6.3级地震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80年郭增建、秦保燕同志编制了全国震中迁移略图,该图给出了中国大陆主要的地震迁移带。1981年在该图所给出的道孚至民丰迁移带上再次出现了破坏性地震的迁移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70%的6级以上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地震活动高潮时期,以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一年的时间窗口去检测南北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发现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与南北地震带中强震发震时间接近,具有很强的关联。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发生的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南、北、中段的地震活动相关性各不相同,地震活动频次上呈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相关性最弱,与南段相关性最强,但在震级上表现出与南北地震带北段和中段强震活动关系密切,与滇缅构造转换区的中震联系紧密,图像信息方法为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相关性提供了证据。研究同时发现以海原地震为起始地震时南北地震带的强震具有由北向南往复迁移的特征,南北地震带中段和滇缅构造转换区的地震迁移次数更多,表明两个地区地震活动确实联系紧密。这项研究对于南北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建模法,以南北地震带不同内地域不同震级层次地震的发生时间为样本,建立了13个预测模型,用于对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进行预报。利用其中关于5.0≤M≤5.9地震的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报了1989年11月宁夏固原5.0级地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5.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判别每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的最大震级范围的16项指标,对大华北地区1960年至1986年M_1≥4.0级的地震(余震除外)序列进行了处理,给出了判别三种震级范围即M_(?)≤6.0、6.0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南天山带强震迁移的11年周期,发现两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处低潮时,地震易在乌恰地区发生;而太阳黑子处高潮时,地震则迁移到乌什附近。1985年8月23日乌恰M=7.6级地震,正处于太阳活动第21周的谷值,其震中纬度与强震迁移曲线所预示的纬度值仅差0.14°。  相似文献   

8.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1992,14(2):129-139
本文对中国大陆南北中轴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和燕山地震带等4条地震带内地震迁移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迁移的定向性,发现了迁移快波和慢波现象,求得迁移速度(V_M、V_m),提出了迁移的基础不是地震断裂的连续伸延,而是边界动力源脉动式推压引起的动力波的传播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2000,20(1):71-79
为了定量评估南北地震带不同段落的长期地震危险性,引入了时间-震级可预报模式。在详细地震复发行为的基础上,沿南北地震带划分了39个震源区。利用其中27个震源的多轮回复发资料初步建立起时间-震级可预报统计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震源的地震复发表现出较好的时间可预报行为以及相对较弱的震级可预报行为。以时间可预报模型为基础,对所有震源区未来地震的复发概率进行了估算,同时,用震级可预报模型对未来地震的震级作  相似文献   

10.
地震活动的统计指标与发震时间的概率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选用某一给定地区三个连续时间段上地震活动性的六个基本统计指标,即地震的总次数N,最大震级M,地震频变与震级关系式中的系数r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量N、M、r,从而算出下一个时间段上发生较大地震的总概率P_1。总概率P_1可用来对该地区较大地震的发震时间作统计预报。作为例子,探索了我国南北地震带银川——松潘段的M≥4.5地震(预报期在一个月之内)及我国西部二省(滇、川)的M_S≥7.0地震(预报期在一年之内)。初步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使用的。  相似文献   

11.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地震带强震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溧阳——介休——五原北西向地震条带,是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带。通过研究发生在这条带上强震的震源机制,破裂过程,震源参数及迁移特点,发现这条带上的较强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ML5.0级地震的破裂面走向均为北西向,与条带的总体走向基本一致。反映这些地震具有沿破裂面方向迁移的特点。 2.强震是从中间向北西及南东两个条带的延伸方向交替扩展迁移的,并且强度有逐个增大的趋势。而1980年3月9日在条带上平遥地区发生ML=5.7级地震后,再不具备上述迁移,震级增大的特点。 3.截止现在,均以中强震释放能量。其中多数的主压应力P轴与华北地区统一的主压应力方位基本一致,但仍有几个强震与华北地区总体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局部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带上有时可以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亚南北地震带大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中国南北地震带与青藏-印尼“歹”字型构造带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东亚南北地震带的观点,认为该地震带包含蒙古、中国西部、缅甸和印尼苏门答腊地区。研究了该带大地震活动的同步性、主体活动区的有序转移、大地震之间的多次相关迁移与重复等特征,并划分出了该带的5个大震活跃幕:1887-1912年、1913-1937年、1938-1957年、1958-1976年、1977-2005年。苏门答腊2004年12月26日8.7级和2005年3月29日8.5级巨震标志着该地震带最近一次以主体活动区南移到苏门答腊为特征的活跃时段即将结束。尽管未来一、两年内地震带的中部存在发生7级地震的有利时段,但结合强震图像异常指标反映的孕震状况分析,未来7级地震危险区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13.
将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分为东、中、西三段,以分段的方式研究了该带中强地震的迁移特点,并对各段地震活动进行了统计研究,得到各段的迁移规律和各段中强地震震前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4.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M≥ 7.0) along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since 1500 AD shows three patterns: Approximately equal time and distance interval migration from N to S, varied patterns of migration from S to N and groupe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a certain period over the entire seismic belt. Analysis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shows that the seismicity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South Asia Seismic Belt which extends from Myanmar to Sumatra, Indonesia.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former belt often lag several months or years behind the quakes occurring on the later belt. So,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December 26, 2004 Ms8.7 great earthquake off the western coast of Sumatra, Indonesia,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of China cannot be ignored. The abovementione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eastward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of the India Plat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and the stable and hard Ordos and Alashan Massifs at its northeastern margin.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00年以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的大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强震的时空分布认为:(1)南北地震带地震主体活动地区每幕往南平均滑移约300公里。(2)从1988年开幕的南北地震带第Ⅳ个地震活动跃幕在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后可能已接近闭幕。该带的地震活动性可能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对199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南段发生的Ms5.0以上地震和北段发生的慨4.5以上地震的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北地震带南、北段发生的中强地震具有呼应现象,且呈现一定规律,即大致以30°N线为基线对称分布。通过对震源机制的对比分析,发现南段和北段的地震类型不一致,可能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和作用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地震条带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大陆具备相对完整资料的327次M≥5.0地震,分5个工作区进行了统一要求的地震条带图像扫描,发现96次中强震前存在条带图像,约占研究地震总数的29%.其中震前有条带地震与研究地震的比例分别为:华北地区30%,华东南区29%,川滇地区41%,青藏高原西北缘24%,新疆地区16 %.中强震前出现条带比例最低的是新疆,...  相似文献   

18.
薛艳  周龙泉  马宏生  刘杰 《地震》2010,30(1):10-19
利用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结果, 研究了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 ① 文安地震前5年, 河北平原带中段ML≥3.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增强(持续43个月)—平静(持续17个月)特点, 蠕变曲线表现为加速—转平; ② 震前4年, 在15~20 km深处存在一个纬向长约70 km、 经向长约90 km的三维空区, 文安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该三维空区的下部边缘; ③ 2003年4月~2004年10月, 平原带中段ML≥2.0地震震源深度从10 km的浅处逐渐增加到30 km左右的深处, 在此过程中, 中下地壳(20~30 km深度范围内)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9.
做出了32°~40°N,89°~105°E范围内各经纬度结点1989年7月~1996年12月长波辐射(OLR)月距平值曲线.将各结点的曲线图按经纬度排列起来,构成OLR时空序列剖面图.根据对这些剖面图的分析,研究了强震前OLR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震前1~4个月震中附近结点OLR曲线变化出现异常,表现为反向变化或振荡型.有的地震前异常的空间展布呈条带状.  相似文献   

20.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 Anhui Province is a typical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area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our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area, displayed as a NNE-trending zonal distribution, including the 1585 M5(3/4) Chaoxian earthquake and the 1654 M5(1/4) Lujiang earthquake, which formed a striking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zone. Field survey, shallow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dril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dating of chronology sample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fault activity indicate that the Fanshan, Xiajialing and Langcun faults are not active since Quaternary. The NNE-trending Tongling Fault is a buried middle-Pleistocene fault, but it can produce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and control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ree en echelon geologic structures. The intensity of the four earthquakes is characterized by southward progressive decrease,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subsidence range of Wuwei Basin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of Guichi Basin to its south since late Cenozoic. In terms of deep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ngling Fault indicate that it corresponds to a NNE-strik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So there is a spa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iddle-Pleistocene Tongling Fault, the en echelon structures, the differential movement of the neotectonics,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radient belt and the moderate-to-strong seismic activity belt in the Chaohu-Tongling area, indicating that they should be the tectonic indications of occurrence for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