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姜慧  胡伟华 《内陆地震》1998,12(3):263-267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缺乏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地震动估计的映射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提出了缺乏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地震动估计的映射法、此法的关键步骤是利用缺乏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B和已有足够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A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映射法,从而求得此两地区的映射地震对,使地震对中的地震所给出的两地区的地震烈度相同。  相似文献   

4.
四川及邻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地震构造环境和震害分布特点, 将四川及邻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 收集了西南地区96次、 四川盆地地区40次近代破坏性地震资料, 并对各次地震的震级参数进行了统一校核. 按照该地区震中烈度与震级、 有感半径与震级的统计关系, 对地震烈度衰减进行了近场与远场特征控制, 建立了地震烈度沿长轴、 短轴和平均轴的衰减关系. 统一了中国与美国面波震级的震级标度, 利用最新得出的美国西部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采用考虑地震加速度的近场距离饱和与震级饱和特征的衰减模型, 转换得到了该地区的基岩水平向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已审定通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采用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作时所使用的美国西部地区强震资料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采用美国南加州地区数字宽频带记录建立参考区水平向基岩长周期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与由丰富的等震线资料统计得出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起,用转换方法分别得到了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对该衰减关系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本文收集了1991年之后我国西部地区71个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并以此对1918—1989年间176次地震的烈度资料进行了补充,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区和川藏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与其他研究者给出的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对比结果显示,本文结果合理可靠,体现了近、远场地震烈度分布的特点,适合于该地区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山东省及其邻区14个地震的37条等震线拟合山东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公式.I=2.419+1.429M-1.286ln(R+9)σ=0.43认为此公式可以在今后山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和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应用.同时还简单地讨论了不同震级、不同岩性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8.
浙江及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及其周边的历史震例资料稀少,其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直沿用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模型。本文采用椭圆模型,利用浙江及邻区历史地震的震害资料,建立了浙江及邻区天然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根据东南沿海地区水库地震多发的特点,收集整理了水库地震相关震例数据,建立了浙江及邻区水库地震烈度衰减公式。最后,将本文拟合结果与其他学者拟合出的衰减模型通过实际震例进行了对比,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9.
任静  李志强  杨彦明  任克新 《地震》2021,41(3):59-76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晋冀蒙交界地区1500年以来记录较完整的MS5.0及以上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和20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分别进行地震灾害危险性和地震活动性分析。首先,利用ArcGIS将历史地震烈度资料数字化,没有等震线记录的地震用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烈度圈半径。将研究区划分成0.1°×0.1°的网格,将烈度资料分配到与之相交的每个网格,并用烈度-频度关系计算每个网格的烈度a、b值。基于地震发生遵从泊松分布的假定,估算未来50年内晋冀蒙交界区遭受某一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同时,计算50年超越概率10%对应的地震烈度,计算结果表明张家口蔚县、阳原和山西广灵县周边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较高。最后,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现今地震活动进行定量分析,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中小地震活动圈定的危险区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评估计算的概率高值区相对应,因此,这两种方法可为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锰  尹力峰 《内陆地震》1995,9(3):271-275
利用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在重新整理烈度、距离等参数的同时,认为取两等震线的中心线比取烈度的外包线更合理。文中提供了点圆模型、椭圆模型的烈度减衰函数,还探讨了不同地震类型的烈度衰减规律,为进行加速度衰减规律的转换提供较为合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Sichuan and adjacent areas is divided into southwest China region (SWCR) and Sichuan Basin region (SCBR) according to tectonic backgrounds and seismic damage distribution features. 96 modern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SWCR and 40 in SCBR are gathered respectively. All their magnitude parameters are check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 relations between epicentral intensity and magnitude as well as relation between sensible radius and magnitude, the near and far field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features are represented and controlled. And then the seismic intensity attenuation relations along major axis, minor axis and mean axis are established separately. The system-atic deviations of surface wave magnitude between China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U.S. seismograph network are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By making use of the new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bedrock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in west U.S.,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bedrock horizontal grou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in SWCR and SCBR are digital transformed based on the attenuation model considering acceleration satura-tion of distance and magnitude in near field.  相似文献   

13.
收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59次地震的等震线数据,运用遗传算法,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按照断裂带东侧和西侧分区,分别反演其地震烈度衰减参数,反演时使目标函数的一范数最小,同时对烈度衰减曲线的远场施加约束,通过自助抽样(Bootstrap)技术多次重复反演以对反演结果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将断裂带东侧和西侧的烈度衰减曲线分别与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反演可使烈度衰减曲线即使不进行近、远场补点,也能收敛;断裂带东侧和西侧的结果均与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结果存在差异,且断裂带东侧与西侧的结果也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与断裂带两侧的介质速度结构及衰减效应等因素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在利用江西省及邻区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该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基础上,以美国西部为参考地区,转换得到了相应的水平向基岩峰值加速度与反应谱衰减关系,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其结果更加符合该区历史和近代地震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损失快速评估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超英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3-118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月20日乌鲁木齐县发生MS4.8地震,乌鲁木齐市区多处震感强烈。此次地震新疆强震台网共获取36条地震动加速度记录,距离震中21.8km的草原工作站烈度速报台记录到本次地震最大峰值加速度97.1×10^-2m/s^2(NS向),距离震中最近的永丰镇峰值加速度70.8×10^-2m/s^2(NS向)。经计算永丰镇仪器烈度为5.5度,与现场工作队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对获取到的地震动加速度进行频谱分析,卓越频率集中在2~8Hz范围内,这可能是造成永丰镇建筑物出现轻微破坏的原因之一。将峰值加速度与经验性衰减关系进行对比,震中距小于33km时,水平峰值加速度普遍高于经验性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东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东及近邻区34个地震的70条等震线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到了山东及近邻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根据地形与地质构造特征将山东及近邻区分为土层覆盖区和基岩出露区,分别拟合出了各自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地震烈度评定和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烈度衰减概率模型的方法。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大致以东经104为界)地区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图,提供了两个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最后,简要讨论了如何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9.
杨伟松    王长理    许卫晓    杜轲  于德湖   《世界地震工程》2021,(1):207-218
收集了我国南北地震带地区1970年~2012年的85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震线资料,建立了震中烈度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关系,利用长轴和短轴椭圆模型拟合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还搜集整理了近年来基于我国各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并将其中与南北地震带存在地域重合的研究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南北地震带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对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