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阳茶区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银峰  张继红 《地理学报》1993,48(5):428-436
通过对信阳茶区与全国茶区生态环境对比分析,本文认为:(1)温度是影响茶叶质量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北亚热带的温度条件是生产优质名茶的最佳条件之一;(2)信阳茶区地处北亚热带,区内水分条件优越,云雾条件良好,是优质茶叶的适生区;(3)信阳茶区的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宜茶地面积广阔,耕作强度小,发展茶叶生产的潜力较大;(4)信阳茶区茶树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量很少。因此,若经营得当,信阳茶区不仅会成为我国优质茶叶的产区,而且信阳茶叶也可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浙江名茶“天目青顶”,亦称“天目云雾”。主产于浙西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小玲坑一带。此地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笼罩。茶树多分布在海拔125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向阳遮风、土层深厚、气候条件良好的山凹或山坞中,是我国古老的名茶产区。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介绍过这一地区的茶叶。唐朝诗僧释皎然还对天目山茶的采摘、焙制、烹煮、品茗作过描述。可见“天目青顶”在1200  相似文献   

3.
信阳茶区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信阳茶区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茶区适宜种植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同时,也指出本茶区地质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足及存在良种繁育栽培,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共同促进河南茶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属亚热带地区,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农作物和茶树生产,四季风和日丽,茶果飘香。资源丰富,是中国乌龙茶之乡,我国四大名茶之一——铁观音的产地。茶以名地,地以茶扬名。安溪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  相似文献   

5.
河南信阳茶叶资源环境优势及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国强  李培玉 《山地学报》2004,22(6):772-775
信阳茶叶是河南省南部大别-桐柏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资源之一。该区域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是河南的鱼米之乡。气候条件独特,利于优质茶叶生长。因此,虽然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信阳茶区茶叶面积小,茶叶总产量少,但产品质量上乘,深受茶叶消费者的喜爱,是全国名优绿茶重要产区。依据信阳茶区茶叶资源环境优势,提出进行名优绿色无公害茶产品的开发;组织茶叶产业化发展;加强信阳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研究推广工作和加强对外经济技术联系协作,为河南省信阳茶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谅闻 《地理研究》1989,8(4):65-71
浙江顾渚紫笋茶是我国唐代就用来进贡的历史名茶,曾有"天下第二"茶之称,声誉极高。本文回顾紫笋茶的历史,阐述紫笋茶的品质,并对紫笋茶的利用和发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信阳茶区资源环境特点,通过分析茶叶资源利用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发展绿色茶产品角度,提出茶叶资源利用保护对策:要有计划地增加和保护茶叶品种资源,建立茶叶良种繁育体系;进行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开展茶园环境保护,进行生态型茶园建设及茶园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开展茶叶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等。为信阳茶区绿色茶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安溪县地处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16℃~21℃,≥10℃积温4700℃~6900℃,气温年日较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地形多中、低山,以黄、红壤及砖红壤性红壤为主,有机质丰富;境内峰峦叠翠,甘泉潺流,云雾缭绕,茶叶栽培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的故乡,素有“龙凤之区”、“闽南茶都”之称。安溪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逾千年,“天时、地利、人和、种良”…  相似文献   

9.
根据福建省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我们认为: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七化”: (一)农业生产商品化。农业生产商品化,就是要发展以交换为目的的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商品量的大小和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分工的发达程度。 目前,福建省商品农业尚不发达。现有的农产品生产,基本上是在省内交换和消费,输出省外的为数不多,可供出口的更加有限。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促进福建经济振兴,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应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商品化,首先必须增强商品经济观念。要把福建农业纳入国内经济和国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单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农业政策相对稳定的1985-2004年,全国2075个县(市)的粮食单产数据和全国730个基础气象站点的逐月气温、降水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提高了气候变化敏感区的辨识能力,得到以下结论:(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说明4-10月温度,其次5-9月降水是影响中国粮食单产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2)在240个单产趋势增加显著地区中,识别出137个地区的单产趋势增长与4-10月温度变化存在长期互动关系,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转换带以及长江沿线等重要地理过渡带上;(3)在数据有效的328个地区中,有41.6%的地区粮食单产波动项对4-10月温度和5-9月降水两个气候波动项都敏感,主要集中分布在:①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和胡焕庸人口地理线之间的地区,常年缺粮区占优势,秦岭以北单产波动系数很高,②江西、浙江、福建是余粮区和常年缺粮区并存、单产波动变化很小的地区,③吉林、辽宁东部、河南、安徽,粮食播种总面积的波动系数低,单产波动系数较全国高,主要为受气候波动变化影响而产量不稳定的主要余粮区,这说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粮食供应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浙闽山区茶叶生产基地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熙成 《地理研究》1994,13(3):98-103
茶叶基地的评价包括对基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的评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将自然和经济条件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估,用综合评价值区分基地间的差异,最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出茶叶生产基地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河南省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8—2012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河南省总体与17地市耕地压力变化规律及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虽然河南省的人口数量和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但由于科技进步、农资投入加大使得产量增加从而全省总体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降低趋势。1998,2005和2012年,郑州、平顶山、三门峡、洛阳和济源耕地压力指数过大,主要原因:(1)复种指数低于全省平均值;(2)受耕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科技水平限制导致单产水平过低;(3)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值。2003年还有粮食因灾致单产低的因素影响。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单产与复种指数、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制度以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13.
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函数区域增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振山 《地理研究》2005,24(5):767-773
区域经济动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增长,本文将资源要素引进生产函数,建立了资源约束下的三元区域增长模式,研究揭示:(1)模式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以较客观地描写、预测区域发展与环境资源等区域因素的关系;(2)在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生产)这个经济“大木桶”里,起到主要约束作用的因素是资源,而不是通常备受关注的资金或管理因素;(3)资源指数越小越有利于区域资本的积累和社会生产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4.
针对粮食生产力影响因素分层结构的特点,构建粮食单产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以江苏省为实证案例,定量研究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宏观政策因素对粮食单产变化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解释了平均粮食单产差异的57.04%,农业政策因素解释了平均粮食单产差异的42.96%;(2)2001~2008年江苏省的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分别解释了县级平均粮食单产差异的19.50%和5.68%。(3)所选政策变量中,支农支出、科技支出和农业贷款三个变量对市级平均粮食单产具有显著作用。(4)所选政策变量解释了市级粮食单产均值差异的63.21%,市级层次还有36.79%的"背景效应"未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显著;(2)省域内形成"一带三轴"的经济联系格局,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6个子区域,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甘肃省1949-2011年时间尺度的粮食产量历史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33 a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11个变量的基础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分析,期望为农业部门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借鉴。分析结果表明:(1)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23 a、15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准9 a的年际波动周期,其中23 a、15 a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2)单产、农村从业人口和有效灌溉面积是甘肃省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具有天然深水良港、众多的海外侨胞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利用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较大成就。本文运用外向型经济理论,分析了近十几年来福建外向型济发展特点,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天目青顶茶     
浙江名茶“天目青顶”,亦称“天目云雾”。主产于浙西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杨岭、小玲坑一带。此地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笼罩。茶树多分布在125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向阳避风、土层深厚、气候条件良好的山凹或山坞中,是我国古老的名茶产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世界四大茶叶产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原产于中国,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数十种矿物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等诸多功效,加之物美价廉,因而深得人们喜爱。在过去的1500年间,茶叶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不断从中国向世界各地进行地理扩散。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国已有50多个,由于受茶叶生境条件的制约,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形成了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四大茶叶产区。本文从世界茶叶的起源和地理扩散入手,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的起源、扩散与地理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茶叶的生产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闽东茶叶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会康 《山地学报》2016,(4):415-424
茶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气候变化对茶叶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采用福建省主要产茶区闽东9县市1981—2013年气候要素资料,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茶叶适宜度模型,分析茶叶气候适宜度年际、年代及季节变化特征,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对闽东茶叶气候适宜度年代空间变化分布进行区划分析。结果表明,闽东地区总体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好,适宜度高。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山区茶叶适宜条件的主要气候要素是积温,而沿海则是相对湿度和干燥度。受气候变化影响,闽东茶叶适宜度随年际波动明显,沿海茶叶适宜度年代变化幅度比山区大,波动更不稳定,其变差趋势也比山区更显著。季节性特征显示春、夏、秋3个季节适宜度也都随年代波动幅度增大而数值呈减小趋势,其中春茶适宜度变化小,而夏、秋茶变差趋势显著。针对气候变化对闽东茶叶适宜度的不利影响,建议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和加强防灾能力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