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谭山复式岩体位于江南过渡带北缘,是该区出露面积较大的复式岩体。本文对谭山复式岩体开展了地质调查、岩浆岩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地质特征显示谭山复式岩体沿杨美桥背斜轴部侵入,根据岩性分析划分为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碱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分别为128.9±1.6 Ma~128.8±2.5 Ma和129.8±2.6 Ma~129.2±1.8 Ma;结合前人已获得二长花岗岩成岩时代(128.5±1.7 Ma~126.7±1.7 Ma),谭山复式岩体形成于128.9±1.6 Ma~126.7±1.7 Ma之间,对应于皖南地区燕山期 3阶段岩浆活动(早阶段:153~146 Ma,中阶段:143~136 Ma,晚阶段:135~121 Ma)的最晚阶段(135~121 Ma)。该复式岩体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富碱,高Ga/Al比值,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 Rb、Th、Nd、Ce,显著的Eu负异常,均为碱性过铝质特征的A型花岗岩。谭山复式岩体起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为陆内拉张环境背景下同源岩浆多期次上升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板厂铜多金属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近年来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处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其上部发育脉状铜铅锌银矿化,下部发育铜钼矿化.通过对矿石中辉钼矿开展Re-Os同位素定年、对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合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讨论了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6件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9.8±2.4 Ma~151.5±2.3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50.7±1.9 Ma,等时线年龄为151.0±4.6 Ma,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矿区南部纸坊沟花岗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48±1 Ma,说明区域上存在成矿期的花岗岩浆活动.11件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V-CDT值介于-1.2‰~1.2‰,显示深源岩浆硫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7.178~17.709,207Pb/204Pb值为15.430~15.528,208Pb/204Pb值为37.476~37.847,与北秦岭燕山期花岗岩和南秦岭地壳基底具一致的铅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北秦岭地层的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于燕山期岩浆岩.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板厂铜多金属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有关的类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属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福建上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福建省西南部紫金山中粗粒花岗岩、石壁寨西部含斑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东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法对三个岩体的锆石进行了U-Pb、Lu-Hf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得了3个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别为156.5±2.7Ma(晚侏罗世),166.2±8.1Ma(中侏罗世)和154.1±1.4Ma(晚侏罗世)。锆石的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2.2Ga、1.7~2.0Ga和1.7~1.9Ga。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ε_(Hf)(t)均为负,分别为-14.88~-8.40、-11.9~-7.8和-10.9~-7.4。锆石的ε_(Hf)(t)、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布范围较小,暗示岩体岩浆来源具有较为均一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中侏罗世(166.2±8.1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洋壳俯冲至陆壳之下,陆壳并发生了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了石壁寨西部岩体;碰撞结束后,在晚侏罗世(145~156Ma)期发生由挤压向拉张环境的转换,闽西南岩石圈伸展减薄、壳源物质发生广泛的熔融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紫金山岩体和石壁寨东部岩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研究闽西南花岗岩体的来源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4.
燕山期花岗岩是亚婆绿岩体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通过全岩地球化学来约束其成因和岩浆来源,缺乏对岩体锆石的岩相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对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及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约束其成岩时代,探讨岩体锆石成因及岩浆源区特征。锆石U-Pb定年显示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53.6±1.2Ma,属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中锆石发育典型的振荡环带,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岩浆锆石,形成于陆壳环境。结合亚婆绿岩体二长花岗岩的Lu-Hf同位素特征,认为其为壳源岩石重熔的产物,岩浆物质源于下地壳的改造、再循环。  相似文献   

5.
蓝田和牧护关岩体位于东秦岭造山带西端,两者以洛南-栾川断裂为界。前者主要岩性为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而后者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选自两岩体的锆石韵律震荡环带发育,Th/U大于0.1,属于岩浆成因锆石,其SIMS U-Pb年龄分别为147±2 Ma和149±1 Ma,均形成于晚侏罗世。蓝田和牧护关岩体锆石εHf(t)值分别集中于-16.9~-7.2和-9.3~-6.8,二阶段Hf模式年龄集中范围分别为1.7~2.3 Ga和1.6~1.8 Ga,指示它们的岩浆来源可能主要为新生的早-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岩石地球化学进一步指示二者形成经历了古老地壳熔融、围岩混染、岩浆混合和结晶分异等复杂演化过程。综合研究表明,东秦岭地区约150 Ma的岩浆作用代表了该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作用,其动力学背景很可能与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6.
皖南宁国竹溪岭钨银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准确厘定其成矿年龄及相关侵入岩体的年龄有利于深入认识区域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规律。本文在矿床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同位素定年技术开展地质年代学研究,获得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2.7±2.1 Ma和142.9±2.1 Ma,相关侵入岩体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9.8±1.8 Ma、143.3±1.9 Ma、140.2±1.7 Ma,显示矿床的成矿年龄与侵入岩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燕山晚期早白垩世。矿床矿石中的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混合;与成矿相关侵入岩的稀土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成岩物质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岩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区域岩浆岩和矿床的对比表明,与之相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浙西地区和赣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钨锡多金属成矿作用,显示扬子板块在此阶段处于岩浆–成矿大爆发时期,皖南地区的成矿时代对应于华南中生代三次大规模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四川九龙新火山花岗岩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该岩体中的锆石发育较好的环带结构,Th/U值较高(大于0.13),具有岩浆成因锆石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火山岩体中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81.2±1.4Ma(MSWD=3.3),代表了新火山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早侏罗世,反映了松潘-甘孜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为进一步理解松潘-甘孜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邦铺矿床是发育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其含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及成矿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从含矿岩体全岩主微量元素、锆石U-Pb定年、Hf-O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含矿石英二长斑岩年龄为13.9±0.3Ma~14.0±0.2Ma,落在冈底斯带上的其他中新世斑岩型矿床含矿岩体成岩年龄范围内。含矿岩体锆石氧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δ18O值为4.72‰~7.22‰(均值5.99‰);锆石εHf(t)值为-2.3~+5.6。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结果表明岩浆源区具有二端元混合的特点,且主要来自亏损地幔(如MORB)组分。与驱龙斑岩铜钼矿床相比,邦铺钼铜矿床Hf-O同位素更接近陆壳端元,表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遭受了更多富Mo的陆壳物质的混入,因此导致了驱龙是以铜为主要成矿元素的斑岩铜钼矿床,而邦铺矿床为具有更低Cu/Mo值的斑岩型钼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大红柳滩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东段,主要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二云母花岗岩组成。笔者对大红柳滩岩体东南部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分别为(214±1.8)Ma,说明大红柳滩岩体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大红柳滩岩体具有高δ~7Li(0.76‰~3.25‰)和低Li(5.04×10-6~52.22×10~(-6))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的锆石ε_(Hf)(t)值介于-1.86~2.1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3~1 368Ma;在ε_(Hf)(t)-锆石U-Pb年龄图解中,所有数据点均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附近。综合研究表明,大红柳滩岩体的原始岩浆是由地幔与中元古代地壳2个单元形成的混合岩浆。  相似文献   

10.
采用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测定技术,对大宝山北部九曲岭花岗岩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来自九曲岭岩体的三个花岗岩样品的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69.0±1.9 Ma,171.3±1.4 Ma,450.2±2.9 Ma,表明九曲岭花岗岩体为一复式岩体,主体为燕山期花岗岩,但局部有加里东期花岗岩。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测定显示:燕山期岩体的锆石具有低的负εHf(t)值(分别为–12.19~–8.51和–19.47~–8.63),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5~1.63 Ga,与华南燕山期花岗岩特征一致,表明其主要是下地壳重熔的产物;加里东期岩体的锆石具有高的εHf(t)值(8.89~12.06),tDM2为0.62~0.78 Ga,表明其源区有新生地壳物质的贡献,暗示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大宝山区域处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张鑫  曲正钢 《矿物学报》2020,40(5):529-538
中国阿尔泰的基底属性是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次研究对中国阿尔泰地区3例典型古生代花岗岩开展了精细的锆石Hf-O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吉尔塔斯、大桥东和可可托海东花岗岩的锆石普遍存在继承晶核,晶核的U-Pb年龄介于886.1 Ma至1803.7 Ma,重结晶边缘锆石的U-Pb年龄介于392.1 Ma至451.9 Ma,晶核的的ε_(Hf)(t)值介于-15.03至1.19,重结晶边缘锆石的ε_(Hf)(t)值介于1.94至6.06,晶核的δ~(18)O值介于10.87‰~14.78‰之间,重结晶边缘的δ~(18)O值介于6.49‰~9.09‰之间。晶核是原岩不完全熔融的产物,重结晶边缘是后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样品锆石核部和边部不同的Hf-O同位素组成说明岩石成因于古老原岩在年轻的、基性的岩浆加热下发生重熔,二者发生混合后固结成岩。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阿尔泰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古老基底。  相似文献   

12.
胶东地区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和"爆发式"成矿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岩浆活动的时代及其对成矿的影响,本文在对胶东晚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及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福山邢家山钼钨矿区、栖霞香夼铅锌矿区和福山王家庄铜矿区,对成矿岩体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幸福山斑状二长花岗岩体(邢家山矿区)和香夼花岗闪长斑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59.3±1.6Ma和130.4±1.2Ma,养虎山石英闪长玢岩体(王家庄矿区)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6.1±5.1Ma和119.8±1.8Ma,由此确定了三期岩浆活动及与之相对应的三期成矿事件。在晚侏罗世幸福山岩体中测得了前寒武纪残余锆石的年龄信息,三组年龄分别为3548±12Ma、2472.9~2400Ma和2192~1725Ma,指示岩浆物质来源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再循环作用。3548±12Ma是胶东地区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年龄值,指示胶东地区存在古太古代早期的古老结晶基底。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和160Ma±的成矿事件是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碰撞造山后续过程的产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早白垩世早期的岩浆活动及130Ma±成矿事件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化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岩浆活动形成于拉张环境,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由此产生的胶东热隆-伸展构造体系,为115Ma±的金、银及有色金属等热液矿床大规模爆发式成矿提供了有利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13.
扬子板块西缘黄草山和下索子花岗岩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扬子板块西缘泸定—石棉地区黄草山花岗岩体和康定地区下索子花岗岩体中自形锆石,采用205Pb-235U混合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锆石U-Pb年龄。测试结果表明,黄草山岩体中锆石结晶年龄为786±36Ma,下索子岩体中锆石结晶年龄为805±15Ma,表明它们都是晋宁期岩浆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14.
皖南绩溪县太子山含矿岩体位于皖南绩溪县北东侧,为下扬子地块南缘与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属近年来该地区钨钼找矿新突破。太子山单元从属于伏岭复式岩体,辉钼矿化多呈细脉状及浸染状产出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为获得其成矿年龄,首次对7件辉钼矿样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数据显示,辉钼矿模式年龄介于(132.8±2.0)~(140.5±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5.8±2.2)Ma,等时线年龄为134.6±3.5 Ma,与伏岭岩体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133.9±1.1 Ma)高度一致,表明太子山单元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且成矿与岩体关系密切。辉钼矿Re质量分数介于0.706×10~(-6)~12.190×10~(-6),平均值为4.648×10~(-6),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4件辉钼矿δ~(34)S_(V-CDT)值介于7.20‰~8.00‰,平均值为7.725‰,显示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矿时代处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爆发成矿的第2阶段,即构造体制大转折阶段。其与周边长江中下游及钦杭成矿带中典型钼矿床类似,同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软流圈上涌、岩石圈伸展减薄、壳幔混合作用逐渐加强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5.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休瓦促Mo-W-Cu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02±3.5Ma,形成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期;含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3.3±1.7Ma,形成于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环境。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2.87~4.12(平均为0.09),T_(MD1)年龄541~828Ma,T_(DM2)年龄为719~1109Ma,表明岩体形成的物质来源除壳源物质之外,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7.96~-2.75(平均为-5.54),T_(MD1)年龄为820~1019Ma,T_(DM2)年龄为1102~1391Ma,ε_(Hf)(t)0,表明岩石是由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休瓦促两期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原位分析显示,区内存在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及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洋壳俯冲造山有关;而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岩浆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造山至晚白垩世造山后伸展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且在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晚白垩世的成岩成矿作用,这为区内复合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16.
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及其相关的大规模Sn-W多金属成矿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基础上,对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石英斑岩δ~(18)O_(Zrn)值为5.31‰~9.31‰(平均值为7.61±2.17‰)、绢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7.11‰~9.79‰(平均值为8.36±1.33‰)、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中粒黑云母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06‰~9.27‰(平均值为7.73±2.23‰)二长花岗岩δ~(18)O_(Zrn)值为5.48‰~10.99‰(平均值为7.55±2.77‰)。测试结果显示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锆石氧同位素普遍具有双峰式分布特征且Hf-O同位素组成构成负相关性,暗示地壳组份和富集地幔两端元混合的特征。Hf-O同位素特征指示酸性岩浆岩源主要来自古老的地壳,并混有部分幔源物质。地幔物质的存在暗示了同时期来自地幔的物质不仅参与右江褶皱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形成,可能为的地壳部分熔融,花岗岩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热能。西大明山地区酸性岩浆具有高δ~(18)O_(Zrn)值和低ε_(Hf)(t)值且低Ce(Ⅳ)/Ce(Ⅲ)比值(即低氧逸度),显示出有利于形成大型以Pb-Zn为主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锆石O-Hf同位素综合研究能限定幔源岩浆参与花岗岩形成中的作用能帮助更加准确的限定岩浆源区。同时锆石氧同位素可以作为成矿规律研究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质图(1∶25万陇东幅地质图和1∶25万临夏市幅建造构造图)中2个岩体的时代归属。通过研究认为,西秦岭内部无论南带或北带基本不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其花岗岩主体为出露于北带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因此,西秦岭可以与东秦岭的南秦岭构造单元对比,在构造带的划分上相当于南秦岭的西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西秦岭与南秦岭花岗岩形成时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看,两者的岩浆源区相似并具有扬子地块基底属性。西秦岭缺少燕山期花岗岩的原因归咎于它的构造位置与东秦岭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极发育的小秦岭完全不同,后者燕山期岩浆作用得以盛行,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与中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块向秦岭造山带的陆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8.
沈莽庭  周延  张晓东  武彬 《地质论评》2015,61(4):913-924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定了闽西南上杭溪口复式岩基部分岩体中锆石的U-Pb年龄:田坑里片麻状变晶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为452.6±7.8 Ma,磜角里中粒花岗分别为161.2±2.9 Ma和168.6±3.7Ma。综合前人年龄资料研究显示:闽西南上杭地区溪口复式岩基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基,至少经历了3个较大的岩浆活动侵入期,即溪口复式岩基形成经历了440~460 Ma的加里东期,274~394 Ma的华力西期和120~169Ma的燕山期3个较大的岩浆侵入活动时期,燕山期又可分为120~148 Ma和148~169 Ma的中晚期。加里东期形成了二长花岗岩、石英斑岩,华力西期形成了似斑状中细粒花岗岩、斑状花岗岩,燕山期形成了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其中120~169 Ma为溪口复式岩基岩浆活动主要时期,与中国东部大规模燕山期岩浆活动一致,成岩作用可能与岩石圈伸展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9.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野外侵入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岩体由早志留世的五里峡岩体、晚三叠世的红崖河岩体和早白垩世的下板寺岩体组成。五里峡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1±2)Ma;红崖河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4±2)Ma;下板寺岩体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0±1)Ma,表明太白岩体是由3个不同时代岩体组成的侵入复合杂岩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早志留世五里峡岩体可能与秦岭微板块沿商丹缝合带俯冲碰撞有关;晚三叠世红崖河岩体与秦岭早中生代主期岩浆作用一致,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燕山期的下板寺花岗岩属于板内岩浆作用。研究显示,今后应注意大岩体的解体,其可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构造-岩浆作用信息。  相似文献   

20.
于玉帅 《地质与勘探》2014,50(2):216-225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冈底斯Pb-Zn-Ag-Cu-Fe成矿带西段。矿区出露的复式岩体由黑云二长花岗岩(50.9±1.8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本文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岩体地球化学特征、SHRIMP锆石U-Pb年龄以及原位锆石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具岛弧岩浆活动特征,锆石U-Pb年龄84.3±1.4Ma,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锆石Hf同位素与稀土元素指示岩浆源区具壳幔混源特征,且以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为主。综合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及本文数据,笔者认为矿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可能与低缓角度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