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表土壤水变化、影响因子及未来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是地表和大气连接的纽带,在水文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藏高原作为“第三极”和“亚洲水塔”,其土壤水分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如亚洲季风的形成和维持产生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着亚洲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基于分布在青藏高原3个气候区的100个站点的实测土壤水数据,对ECV、ERA、MERRA、Noah数据集进行评价,选择对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好的数据集,分析各种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并预估未来100年内青藏高原土壤水变化,探讨可能气候成因。结果表明:① Noah数据集对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好,相对其他地区,各数据集对那曲地区土壤水分评估效果最优;② 在各种气象因子中,降水是影响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最主要因子,但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尤其山脉北坡,温度和太阳辐射有较高的影响;③ 1948-1970年土壤水分有明显的下降趋势,1970-1990年土壤水分呈波动变化,无明显趋势,1990-2005年土壤水分有一定的上升趋势,2005年后至今土壤水分有明显快速下降趋势:④ 不同未来情景,土壤水分有下降趋势,其中在CRP 8.5情景下,土壤水分下降最为明显,在2080年之后有更加显著的下降趋势;⑤ 未来降水和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干旱指数变化在RCP 8.5情景下呈下降趋势,在RCP 2.6和RCP 4.5情景下无明显变化,干旱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未来土壤水分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1991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我国18个省相续发生程度不同的洪涝灾害。其中,水灾最严重的安徽,江苏灾情之重,损失之大不仅是建国以来前所未遇,而且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受灾人口达2.1亿,  相似文献   

3.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c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 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 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 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 在现代情况下, 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 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气候、雪盖及土壤湿度对高山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above the tree-line are often regarded as close to nature, although human impact has obviously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partly exceeding its carrying capac- ity (L?ffler, 2000). Due to their fragility regarding expec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an increasing land use pressure in many regions, high mountain landscapes recently became a major focus within the discussion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worldwide (Messerli and Ives, 1997), and regional p…  相似文献   

5.
中外学者对气候类型划分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近百种气候分类方法,主要的有以气温降水等要素为主的分类方法和以气团、锋面、气流运动等气候成因为主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7.
影响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关键区、关键时段和关键因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东北地区近50多a(1956~2007年)气温和降水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和总结并分析影响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夏季降水、冬季气温的关键区、关键时段和关键因子。东北夏季较多降水主要发生在极涡偏心、东亚高纬阻塞高压盛行、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青藏高原上空西风急流中心强度偏强的环流系统配置下;东北夏季低温主要出现于伊朗高压和南亚高压区域高度场为负距平、上一年10月极涡中心强度正常或偏强、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偏南时;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均偏强(偏弱)、前期北大西洋海温偏低(偏高)对应东北地区的冷(暖)冬年。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骆高远 《地理科学》2000,20(3):264-269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参阅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基本和特征的描述,分析几种有代表性的 机理,探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美好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气候效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湖面和陆面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蒸发耗热、凝结释热等物理过程的存在,博斯腾湖对焉耆盆地的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缓和气温变化、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等。博湖气候效应浅层范围仅限于焉耆盆地、效应强度随离岸距离增大而减弱,波及范围下风方大于上风方、并与湖面大小及湖容量多少的年际变化同步。博湖气候效应的环境意义在于:直接影响当地旅游、商业、运输等人类活动,影响当地土壤、水文特征、生物组成、农业资源优势、农业经济优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湖泊沉积记录在区域千年气候与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成果令人瞩目。保存在各类湖泊岩芯中的气候指标如孢粉组合、地球化学元素、分子同位素、有机质色素、生物标志物等被广泛应用到气候因子的重建工作中。研究方法的改进、测年精度的提高、环境指标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定量转换是今后湖泊沉积千年以来高分辨率研究的需要,此外还要重视加强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研究,寻求其它有效环境替代指标以及开展不同类型湖泊环境代理记录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简介气候模式,讨论以IAP2LGMC模式进行河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试验情况。试验采用AGCM保持初始SSTA不变,模式系统误差订正以及集合预测等进行,得到比较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部中高纬地区,大、小兴安岭林区面积占该省的50%以上,雷暴这种对流天气现象对该地区林业和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借助黑龙江省74个地面气象站点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1976~2005年雷暴发生和变化情况.研究得出:该地区雷暴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明显,尽管雷暴逐年发生站数总体减少趋势显著,大兴安岭部分林区却与全省大部分地区雷暴变化有反位相关系,1976年、1979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2002年、2004年这些年大兴安岭林区部分地区雷暴发生偏多,这可以部分解释林区雷击火多发的原因.另外,该地区雷暴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雷暴站数年内变化呈单峰分布;而且雷暴具有热对流性和夜发性的特点;强雷暴日的发生具有连续性,在出现强雷暴日后,一定要注意随后强雷暴日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秦皇岛市旅游生理气候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相似文献   

14.
新疆气候与环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情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近年来新疆地质时期与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成果,并对现代器测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分析法构画了新疆下世纪上半叶气候与环境的可能情景,认为新疆气候与环境初期于的晚白垩世,主要形成于第三三纪,至今总的干旱情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生成黑龙江西部地区1988年和1998年两个序列的农作物种植范围图,结合相应时段的该地区≥10℃积温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对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响应变化:随着等温线的大幅度整体北移,水稻的种植北界随着≥10℃积温的2200℃等温线向北移动约1.5个纬度,水稻集中种植区随≥10℃积温的2300~2400℃等温线北移约1个纬度;分布在≥10℃积温2800℃等温线和2400℃等温线附近的两个玉米密集种植区随着上述两条等温线北移1个纬度左右。在上述玉米、水稻种植范围北移过程中,同时出现玉米的种植区被新增的水稻种植区大范围替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王德瀚 《热带地理》1989,9(1):25-38
用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台湾岛上气温和降水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本岛东、西两部分气候差异十分显著;气温年波振幅从东南向西北增大;气温峰值出现日期从西南向东北推迟;雨峰出现日期,西部自北向南推迟,东部自南向北推迟。本岛东北端为我国唯一的冬雨型区。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对西沙、南沙海域珊瑚生长的潜在威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年来西沙、南沙海域SST及全球温度资料,分析西沙、南沙海域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得出,西沙、南沙海域年均SST的增温率分别为(0.02±0.004)℃/a(1961-2007年)和(0.016±0.002)℃/a(1950-2007年),均高于全球温度的增温率[(0.012±0.001)℃/a,1950-2007年];西沙最热月6月份SST增温率高达(0.026±0.004)℃/a(1961-2007年),南沙最热月5月份SST增温率也达(0.011±0.003)℃/a(1950-2007年);并且西沙、南沙海域SST与全球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意味着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预计到2030年西沙6月份SST将达30.6~1.3℃,南沙5月份SST将达30.3~30.8℃;到2050年西沙6月份SST将达31.0~32.3℃,南沙5月份SST将达30.6~31.4℃.依据珊瑚白化的温度上限(31℃),推测2030后,西沙、南沙海域将很有可能频繁地发生珊瑚白化现象,这对珊瑚生长极为不利.虽然珊瑚可能会调整自身以适应全球变暖,但采取一定的人为干预措施加以保护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7,62(3):F0002-F0002
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和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中心秘书长共同发起的"CNC-IGBP、CNC-WCRP、CNC-IHDP、CNC-DIVERSITAS和WDC-China 2006年联合学术大会"于2007年1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黄河上游段水电工程概况,并以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为主对库周各站建加前后各5年或1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水库对周围地区各气候因子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人们谈到我国天气和气候时,往往只强调季风,实际上,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