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8,(4):8-8
在能源危机步步紧逼的今天,生物燃料成了“救命稻草”——比起传统能源,生物燃料清洁无污染,十分符合环保者的要求;但生物燃料的生产也因其“昂贵的代价”、“大肆挥霍粮食作物和水资源”而遭到诟病。最近,生物燃料的“罪状”又多了一个:持续扩大墨西哥湾的死亡地带。长期以来,大量含氮的农业化肥副产物从农田中流出,沿着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湾。它们促进了藻类的过度生长,而这些藻类死亡后被分解的过程又消耗了水中的氧。缺氧、无氧的海域使众多海洋生物或窒息而死,或纷纷逃逸。这些没有生物的海域因此成为“死亡地带”。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译丛》2011,(3):100-100
据Pike研究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下一代可再生燃料中,藻类生物燃料发展潜力最为巨大。报告显示,来自航空和军队消费需求的强劲增长,藻类石油在生产、种植和提取环节技术的突破以及大规模系统的开发预示着藻类生物燃料市场将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浮游藻类对溶解态氮的吸收同化是湖泊氮生物循环和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机制探讨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15)N稳定同位素添加实验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卡德藻(Tetraselmis sp.)、剧毒卡尔藻(Karlodinium veneficum)以及盐水隐藻(Rhodomonas salina)为研究对象,从浮游藻类氮素吸收时间、营养盐基质以及藻种差异三个方面研究五种藻类对铵氮(NH_4~+-N)、硝氮(NO_3~--N)、尿素氮(Urea-N)三种形态氮的吸收特征。研究发现:(1)浮游藻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均在1h时吸收速率最高,其氮素吸收过程为快速吸收。(2)浮游藻类优先吸收还原态氮,其中NH_4~+-N吸收速率最高,当培养周期为1d和4d时浮游藻类对NH_4~+-N吸收速率的均值分别为4.05和4.15μmol/(L·h);浮游藻类对Urea-N吸收相对偏好系数为25.18—713.42,表现出对小分子溶解态有机氮的特定偏好性。(3)不同藻种对氮素吸收具有不同特征,其中,剧毒卡尔藻对三种形态氮的吸收速率均为最高,而铜绿微囊藻的吸收速率均为最低;不同藻种不同培养时间氮素吸收速率差异与浮游藻类生长周期等特性有关。不同浮游藻类对不同形态氮素表现出吸收特异性,对水体氮负荷和浮游藻类水华优势种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目前以色谱柱串联技术为基础的高分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已经成为色素分析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此方法对藻类特征色素进行再分析有助于获得对藻类色素分布的新认识。CHEMTAX是在宏观上对浮游藻进行化学分类的良好工具,采用多次运算的方式可以减少其对初始色素比值的依赖,使结果向"真实值"收敛,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指出研究以特征色素比值组合为基础的浮游藻精细化学分类方法,以及将以色素分析为基础的浮游藻化学分类应用于了解浮游藻功能类群在生源要素和生物矿物质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出版的不少科技书刊向世人敲响警钟,预告两种灾难正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开始,一是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二是海水中营养物质丰富造成海洋浮游微生物藻类大量繁殖。假如这两种前景黯淡的预测成为现实,它们将不仅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陆上生物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事实上,上面所说的两种情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人们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_2,使空气中的CO_2量极具增加。据研究:CO_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地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海洋是碳的一个巨大储存库,海水能够溶解大量的CO_2,海洋中大量的植物和浮游藻类吸收CO_2产生O_2,是CO_2非常大的聚集地(汇)。与此同时CO_2在海洋中的汇聚使海水酸度增大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本文主要对CO_2的源汇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养殖对江苏海州湾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于江苏省海州湾条斑紫菜养殖及非养殖海区各设置4个采样位点,采集表层海水,提取海水中浮游藻类的总DNA,PCR扩增浮游藻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大亚基(rbc L)基因片段,构建了养殖及非养殖海区rbc L片段质粒文库。在文库中随机选择50个阳性克隆并测序。经比对分析,在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发现8种海洋微藻,隐鞭藻占总克隆数22%,海链藻和骨条藻分别占6%和2%;养殖海区发现10种微藻,其中异丝藻占总克隆数22%,优势度明显,仅3种微藻为二海区共有(骨条藻、隐鞭藻及小球藻),表明紫菜养殖及非养殖区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条斑紫菜非养殖区及养殖区的浮游藻类香农指数均值分别为3.273和3.654,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1.090和1.040,显示养殖区浮游藻类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而群落的成熟度与稳定性非养殖区高。研究证实,表层海水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组成是动态的,条斑紫菜的养殖行为形成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西湖浮游藻类所作的周年调查资料,就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在20个测站260余号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优势种类为水华束丝藻、螺纽鞘丝藻、大螺旋藻、铜绿微囊藻、弯曲尖头藻、微小平裂藻、球胞鱼腥藻、克罗脆杆藻、连结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西湖浮游藻类年均值为614×10~5个/升,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绿藻、硅藻次之。浮游藻类密度与透明度的(?)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期间1986年5—6月和1989年7—8月航次水文与生物的同步取样资料,分析了东海测区内水系组成与浮游甲藻类及浮游桡足类等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了不同生态类型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物理海洋环境条件。同时,某些指示生物的分布又为区分水系、了解流系情况提供了良好的示性指标,并且从某些生物数量的变化还可以判断出水系混合与变性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光合色素的生物标志性可以在"纲"水平上表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依托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和21航次,通过对西赤道太平洋不同区域5个站位的HPLC藻类色素分析及CHEMTAX程序因子分析,获取了暖池区光合色素及浮游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信息。结果显示在寡营养的暖池区,玉米黄素(Zeaxanthin)及乙二烯叶绿素a(DV Chl a)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蓝细菌、原绿球藻及定鞭金藻为优势藻纲,按对生物量的贡献率原绿球藻大于蓝细菌大于定鞭金藻的。蓝细菌和原绿球藻分布在真光层不同深度,而在营养盐丰富的次表层优势浮游藻类为定鞭金藻。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陆架北部湾盆地古湖泊与烃源条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地震资料对整个盆地的追踪和对比,结合钻井资料,对北部湾古湖进行分析发现:古湖发育始于古新世,到始新世流沙港期进入鼎盛时期,湖泊规模最大达5000km^2,沉积了巨厚沉积物,最大沉积厚度达4700m。井资料分析显示,在始新统流沙港三段、二段各古湖沉积物中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含量高,说明该两段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流一段和涠洲组沉积物中仅在涠西南古湖和乌石古湖内浮游藻类和沉积有机质具有较高的含量,因此涠西南与乌石具有更好的烃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混合藻种的光谱分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物吸收是海洋水色的重要因子.现有的规范方法将颗粒吸收分成浮游植物色素吸收与非色素颗粒物吸收两部分,没有对浮游植物色素吸收作进一步的分离.然而,自然界海水中存在多种藻类都会影响浮游植物的吸收.不同藻类包含的色素种类和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实际上,海水中浮游植物色素吸收是多种藻类吸收的综合反映.从不同藻种的吸收光谱特征研究入手,分析了小球藻、扁藻、裸甲藻的吸收光谱特征,研究了多藻种自然混合状态下的光谱分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藻种吸收光谱分解技术是水体藻类信息提取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与浮游藻类和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藻类细胞总密度和硅藻细胞密度有正相关性,与硅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郝斌 《海洋科学》1978,2(1):19-25
前言 海洋附着生物对于海洋设施的危害,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愈加显得突出。任何一种海洋设施,都必须注意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 海洋附着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藤壶类、贝类、苔藓虫和藻类等。这些附着生物的特点是在它们生活史中的浮游阶段后期,附着  相似文献   

15.
渤海颗粒有机碳与生物硅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碳、硅循环及其相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热点问题,也是海洋科学关心的重要领域。利用2012年5月和11月份对渤海海域的调查结果,对该海域颗粒有机碳和生物硅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为:渤海有机碳以溶解有机碳为主,具有春季高和秋季低的特征;由陆地来源和海洋自生的有机碳组成,且以海洋来源的有机碳为主。渤海生物硅分布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河流输入同样对其含量的影响较为突出。渤海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较高,明显高于中国东部陆架海。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主要是海源的,依次由浮游藻类、植硅体和海绵骨针所构成,其中浮游藻类占62.9%,陆源植硅体占31.1%。渤海沉积物发现了来自于草本植物的植硅体,这说明了陆地产生的植硅体对海洋生物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海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水华的摄食与调控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希福  王荣 《海洋科学》2001,25(10):31-33
水华是海洋浮游植物种群一次快速、显著的增加。多数的水华是有益的 ,水华期是1a中海洋生物生产性能最高的时期 ,也是一个新生产周期的开端。水华的发生受制于温度、海流、营养盐和生物海洋学诸因素调控作用。水华的发生时间,在不同的年份是不同的。如果水华发生过早 ,此时浮游动物的高峰尚没有到来 ,就会使浮游植物过剩 ,造成大量的浮游藻类沉降 ,这样在浮游动物种群增殖高峰到来时 ,它们就会因为缺乏食物使生产力低下 ,浮游食性鱼类如鱼的仔、稚鱼就会饿死 ,造成渔业产量下降 ,即Cush ing所谓的“不匹配现象”。如果水华的发…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9,(6):9-9
赤潮爆发时,藻类将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使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有些藻类甚至会释放毒素。人们已经找到一些方法来解决赤潮危机。现在,英国赫尔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了另一个解决赤潮的方案——超声波。引发赤潮的藻类有一种异形细胞,这种细胞内有氨气泡,使藻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不会下沉。  相似文献   

18.
孢囊及其与赤潮爆发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些藻类(特别是甲藻),在不适宜生长的恶劣环境条件下能形成休眠孢囊。孢囊下沉到海底,以渡过不良的生存条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孢囊就大量萌发形成浮游细胞和优势群体,从而诱导赤潮的形成。简述了当前国际上对孢囊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孢囊和营养细胞相互转化的角度探索了孢囊与赤潮形成的关系,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赤潮生物及其孢囊的定性、定量及赤潮发生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对东海内陆架杭州湾附近的季节性水体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藻类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如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和定鞭藻,分析探讨水体颗粒物和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藻类生物标志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由杭州湾近岸向海,含量随水深增加而增加;颗粒物中生物标志物含量的季节变化突出,夏季样品的含量最高。生物标志物的时空变化主要受控于藻类生产力的变化。由于营养盐丰富,高初级生产力主要分布在远离河口的冲淡水和外海海流交汇的水域;夏季由于长江冲淡水携带营养盐影响扩大,近岸浮游植物生产力最高。此外,结果还显示表层沉积物与颗粒物中优势甾醇有显著差异,颗粒物中菜籽甾醇占优势,而表层沉积物中甲藻甾醇占比更大。除了通常解释的颗粒物中有机质主要反映局部地点的瞬时性,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反映更广区域的多年平均性,我们认为沉积物中可能发生的菜籽甾醇后期氢化作用改造有巨大影响,导致沉积物中菜籽甾醇含量相对甲藻甾醇大量降低。本研究结果强调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沉积历史的复杂性,理解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相对变化对于沉积记录中生物标志物的准...  相似文献   

20.
海洋里面到底有多少古菌?古菌不仅在海水中从表层到深部都有大量存在,而且在海洋沉积物及深部也广泛存在,并且海水中的浮游古菌和沉积物中的底栖古菌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此只针对海水中的浮游古菌进行介绍和讨论。浮游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多的微型生物之一。目前,从太平洋和大西洋,从水体表层到深部以及海底沉积物中都检测到大量古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