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莱州湾东岸的地貌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地球发展史的最新一页——全新世里,最大的地质事件不过于全球性的最后一次冰期已进入结束阶段,海平面上升到达目前的高度、海侵达到最盛时期。根据渤海海底钻探揭示,在最后一次海侵到达这里之前,它是一个内陆洼地,发育了淡水沼泽泥炭沉积层。渤海海侵在距今八千年左右发生,海水自渤海海峡进入。在渤海中部、3—5米厚的海相砂质软泥直接覆盖在陆相洼地和沼泽相之上。海侵引起了海岸线的巨大变迁,发育了一系列新的侵蚀和堆积地貌。  相似文献   

2.
东海四万年来海平面变化与最低海平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用数十个~(14)C测年数据编绘的海平面升降过程曲线图,表明东海四万年来曾两经沧桑。沉积、地形等资料证明,海平面升降时快时慢,时而波动或停顿。晚更新世最低海平面出现于15000年前,在东海,其位置与目前大陆架外缘坡折线相当,即在140—160米等深线一带(北深南线)。图6,表1,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3.
南极冰层的冰量为24.5×106km3,占地球总冰量的90%以上,南极冰川进退控制着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波动。酉部南极乔治王岛第四纪冰碛与湖积剖面记录了近12000a来南极曾于距今11000a,9000a和6100a出现过3次快速的冰消过程,近6000a来是一小幅度冷暖交替的气候波动过程。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堆积是在近6000a以来发育的,堆积物的环境记录表明,海平面呈周期性升降变化,波动周期平均为670a,低海面时期发生于距今5500—4900a,3900—3600a,2400—2200a和1300—1200a。相邻低海面间则是海面上升时期,每一升降周期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为80cm左右,近100a的现代增温,海平面处于上升阶段,上升速率为2—3mm·a(-1)。  相似文献   

4.
华南全新世海滩岩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闽、粤、桂、琼已发现全新世海滩岩不少于44处.(14)~C测年表明,大部分为中全新世,其中以距今4000—200年的为最多,表明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早期是华南海滩岩的主要形成期.这些全新世海滩岩反映下列四方面的古地理意义: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动力条件的变化;新构造运动.讨论了海滩岩与海岸沙丘岩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明确区别海滩岩与珊瑚礁或沙堤中的贝壳、分清海面升降还是堆积扩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福建深沪湾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发现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福建深沪湾南岸潮间带的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结果表明,古森林属陆相裸子植物,距今约8ka;牡蛎礁主要由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化石组成,其形成年代约距今3k—4ka,从而为研究该区的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古地理环境演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了西沙海槽83PC柱状沉积物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有机碳和粒度组成。浮游有孔虫的δ18 O值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记录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的变化,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的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带来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和陆源有机质,沉积物具有低碳酸钙含量和高有机碳含量;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减弱,沉积物具有高碳酸钙含量和低有机碳含量。南海北部83PC柱状沉积物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还记录了气候变冷事件以及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其中,150、510、660和740cm处的低碳酸钙含量和相对重δ18 O值记录了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而冰后期的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则主要反映了季风降雨的增强,出现了洪水高发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碳酸钙沉积的稀释作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姜建军 《海洋学报》1991,13(5):715-720
众所周知,在第四纪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因为它与第四纪冰川密切相关。关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海平面变化,人们在20-30年代曾予以研究,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兴起。近20年来在西欧和北美形成了对显生代以来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的高潮,这主要基于下述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物探技术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进行海洋地理调查的条件,从而发现海洋盆地内的体积能量及海底山脉体积的变化是显生代内非冰期的海平面变化的机械作用。  相似文献   

8.
沙坝湖海岸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文章论述了粤西海岸全新世中期以来在海平面升降影响下沙坝湖地貌的发育过程,得出如下结论:距今7000a至5000a.海平面曾上升至+4m,由于大陆架泥沙的向陆堆积,形成了揭湖拦湾沙坝的后缘高突部分:以后海平面逐步下降至现今位置,它所形成的海退沙楔发育成低矮的向海沙坝和海滩;距今2000a,海平面趋于相对稳定;现今海平面微升,出现了海岸侵蚀。文章还对该地在海平面升降影响下的海岸泥沙运移机制以及海岸高海面堆积和现今海岸侵蚀现象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大西洋陆架35,000年来的海平面曲线,是建立在80多个放射性碳年代的基础上,其中15个年代是老于15,000年代的。测年的材料包括浅水软体动物、鲕状岩、珊瑚藻、海滩岩和盐沼泥炭。30,000—35,000年前的海平面,曾经是接近于现在的海平面的。随后冰川发育,16,000年前海平面降低到负130米左右。全新世海侵可能开始于约14,000年前,并迅速地延续到约7,000年前。世界大多数大陆架的年代和这条曲线相一致,说明这条曲线大致是这个时期海平面升降的曲线。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岸6000年来的海平面波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35个~(14)C测年数据进行评价,建立一条福建省沿岸过去6000年海平面变化曲线,该线表明海平面在现代位置上下呈振荡性变化,最高和最低海平面分别出现距今5000年前和4000年前左右,海平面高度分别为约+2m,-2m。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碳循环及温室效应、在冰期—间冰期条件下和海平面升降情况下天然气水合物的演化规律、天然气水合物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与海底滑坡的地质灾害因素等多方面分析。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2.
海平面上升包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两种概念。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联的海平面上升属于海平面的绝对上升,这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的上升速率几乎都一样,其上升速率每年约1.5毫米左右。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则不一样,它包含着两种成份,一是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的海平面绝对上升,另一成份则是地壳的升降和洋流等海洋动力学因素的影响所致。因为不同岸段地壳升降、洋流等影响不一样,所以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在不同的岸段和不同时段可以有不同的数值,它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例如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在有些岸段上海平面的相对上升为正值,而在另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几个钻孔的分析.将其自上而下划分成3个海相层和3个陆相层,并且划分为1个4级层序(准层序)和4个5级层序。每个层序代表了一次海平面的升降旋回。4级层序的海退沉积与末次冰期的后期对应,海平面下降最大时期是末次冰期最盛期(LGM)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巴巴多斯和新几内亚的海平面变化表明:在过去的15000a中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冰川融水流.同其它环境变化(如北大西洋深水环流)相比,这两次融水流形成的时间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从未次冰期到问冰期的气候变迁及新仙女木事件.  相似文献   

15.
闽江口历史时期的河床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一、史前时期的河口位置全新世以来海平面数十米的变动,深刻地影响闽江口的发育过程。据报道,现闽江口外水深17米海底,有距今7000—8000年前的沉积物;盆地内广泛发育了厚20—35米(最厚达50—70米)第四系,其上部有一层分布范围广并含盐度较高的地下水(属氯化物重碳酸钠钙型或重碳酸氯化钠型)和浅海微体古生物化石以及少数地点有海生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的海岸线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是指海水面与陆地接触的分界线,它随潮水的涨落而变动位置。海岸线的变迁受海岸侵蚀、海平面升降、海岸淤积等因素的影响,海岸线动态监测对海岸带防护、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变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岸线的数据选取、技术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末次冰期最盛期结束后(大约2万年前),世界大洋的海平面上升了150多米。在大约13万年前的前一个问冰期,大体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过。融化过程进行得不均匀,在总的背景下的南极洲和北冰洋都可以划分出巨大冰山的快速脱离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陆架的残留沉积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中国陆架残留沉积复盖面积达38.26万平方公里,占陆架总面积的30.1%.分布最广的残留沉积是滨岸相残留砂,其它还有少量的河流相、湖沼相、三角洲相、类黄土和古土壤等.残留砂的年龄大体在距今15000—7500年.残留沉积的存在取决于海面升降和现代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中国陆架较大的残留沉积区有11个,其分布与海水流系格局密切相关,可分为四类:1.外陆架残留沉积;2.海湾残留沉积;3.海峡残留沉积;4.大河口外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19.
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及河口平原14个钻孔剖面经孢粉、14C年龄和古地磁测定确定为晚玉木冰期的沉积层(Q33)样品进行了硅藻、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海域的沉积层均属海相沉积,而河口平原区的沉积层则由海相和陆相地层交互组成.据此,提出了台湾海峡在晚玉木冰期属于水深在30~50m的浅海沉积环境的观点;阐述了这一与全球性气候冷暖更替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不一致现象是由于晚玉木冰期台湾海峡的地壳运动正处于间歇性下降时期,从而保持了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0.
西南极冰盖是世界上唯一的边缘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大冰盖,这使得它容易崩落。西南极冰盖的崩落将导致海平面上升5~6m。作为过去西南极冰盖崩落的证据,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海洋氧同位素阶段5e(MIS5e)],距今123ka以前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然而,要将冰期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