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黄河”科学工程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黄河”作为科学工程,是数字地球的组成部分。该文提出了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框架,并依次论述了框架所包括的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的设计,数字黄河的空间基础设施,数据更新能力,虚拟现实与仿真,科学工程的网络以及应用工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数字黄河”基础研究,建立“数字黄河”科学工程示范和科学工程阶段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下荆江(藕池口到城陵矶)位于江汉平原的南缘:河道蜿蜒曲折,曲折率达2.84,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自由河曲的发育,使两岸堤防遭受崩塌,沿岸的居民点、港口、城市经常受到威胁。同时自由河曲的发育延长了航道,限制了船队的规模。随着祖国生产大跃进,荆江河道整治工作成为长江流域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愈来愈迫切地需要研究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问题。1958年秋季南大地理系接受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的委托,进行荆江河曲问题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土”“洋”结合的查勘方法:一方  相似文献   

3.
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荆江(藕池口到城陵矶)位于江汉平原的南缘:河道蜿蜒曲折,曲折率达2.84,有“九曲回肠”之称。由于自由河曲的发育,使两岸堤防遭受崩塌,沿岸的居民点、港口、城市经常受到威胁。同时自由河曲的发育延长了航道,限制了船队的规模。随着祖国生产大跃进,荆江河道整治工作成为长江流域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愈来愈迫切地需要研究下荆江自由河曲形成与演变的问题。1958年秋季南大地理系接受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的委托,进行荆江河曲问题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土”“洋”结合的查勘方法:一方  相似文献   

4.
王志旺 《地理教学》2000,(11):32-33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常用说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方式引起观众发笑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将“长江”与“黄河”两节的知识编成相声,让学生分别扮演长江与黄河,以相互“吹牛”为线索,把长江与黄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对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 “黄河”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黄河的概况;②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③黄河开发利用和治理。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节课笔者采用精心设计的四个活动,自主探究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6.
“凌汛”是一种“河流在水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它的成因是:冬季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纬度较高处的水面封冻,纬度较低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以致冰堤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而使河流泛滥成灾。学生阅读课,弄懂黄河“凌汛”的成因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一章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0,(11):29-2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地理第三册课本(人教社1993年版)78页指出,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有好几条河流支流的含沙量比黄河于流更大。据冯嘉苹等编《中国地理》(北师大出版社1988年版),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之间的黄河干流陕县测站,测得黄河干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6.9千克/立方米,而陕县以上的黄河支流泾河、  相似文献   

8.
游淑玲 《地理教学》2013,(17):29-30
正"滔滔黄河"是"中国的河流"中三个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难点是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依据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给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 为了配合国家林业局关于《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2000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科技支撑实施方案》,在江泽慧院长的亲自领导下,我院于3月底拟订并提出针对174个试点示范县科技培训计划,作为我院参与西部大开发“科技兴林”的第一步实际行动。 这次“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科技支撑培训班”,是由国家林业局科技司主  相似文献   

10.
张健  严思琪  张莉 《地理研究》2023,42(1):280-296
历史时期黄河河患及其治理属于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多源史料建立清代嘉道时期(1796—1850年)黄河下游决溢基础数据库,运用交叉谱、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测算了黄河下游决溢与河工治理的相关性及其滞后性特征,进一步辨识二者在不同阶段的时空特征、响应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清嘉道时期黄河下游决溢时空变化特征显著,以1825年为节点分为先增后减的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空间分布具有较强聚集性特征,两个阶段累计高发区集中在河南怀庆府、开封府及江苏淮安府附近,黄河下游决溢重心始终位于东河。决溢与河工治理序列年际变化具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显著振动周期为11a,且二者的响应间隔为1a左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后,黄河下游决溢与河工治理的时空响应存在明显“错位”的独特现象,即决溢重心向“东河”推移,而河工治理重心则向“南河”扩展。二者之间时空响应关系从“一致”到“错位”的转变,不仅显示清廷治黄理念由“积极革新”转向“消极防御”,也说明黄河下游已丧失清初以来“治河保漕”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展现了其作为黄运之交重要地理区位的解构与重塑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孕育了咸丰五...  相似文献   

11.
凤蝉月 《山地学报》2004,22(2):219-219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陵湖和鄂陵湖作为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姊妹湖”,造就了黄河汹涌东去、一泻千里的宏伟壮观,然而自2003年12月以来,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相似文献   

12.
刘琴 《地理教学》2011,(9):15-17
“黄河的治理”一课是初中地理一节公开课的课题。和之前所有的公开课一样,准备的过程忙碌而快乐。然而,课前的准备工作却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头皮发麻,精神紧张:1、准备收集材料,足足做了40张幻灯片(内容涵盖面大,包括四个大方面的内容);2、学生的情感准备有空缺(南方学生对黄河的陌生和未知,导致对黄河难以融入感情)。  相似文献   

13.
施惠,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南曲著名戏剧家之一,其创作的南戏《拜月亭记》被誉为“四大南戏之首”。由于其作品的广为流传,其故里杭州也被誉为“戏曲之乡”。《拜月亭记》主要描写了穷秀才蒋世隆与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歌颂了他们之间的坚贞爱情,  相似文献   

14.
汉语“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其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范围所指,仅仅是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而已。至春秋时,“中国”之涵义逐渐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又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展拓,而最终成为当今雄据东方的泱泱大国之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为夏朝。其时,黄河流域所居之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之语。唐代孔颖达疏云:“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者,美也,夏者,大也,连缀而用…  相似文献   

15.
王清霞 《地理教学》2008,(12):18-19
学习目标 掌握黄河的自然概况(发源地、长度、注人海洋、流经省区和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主要水电站)——(知识目标) 理解“地上河”的成因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重点),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能力目标)  相似文献   

16.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巧妙而合理地运用这种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提问”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完成“教”与“学”两个子过程的过程,其完成程度如何,长期以来是以各类地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的最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8.
施鲁 《地理教学》2010,(5):13-15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时区”和“日界线”均属于初中地理第2册第二十章“人类共同生括在一个地球上”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前是本章的重点.后是本章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豫灵人”发现区的地质构造、黄河演进、地层层序、地貌形态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本区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与“豫灵人”出现之间有着紧密相关关系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