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将T106数值预报产品24~48h的几个主要物理量预告场格点数据,用距离权重法分别插值到全区所属10个测站上,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选取与降水关联度大的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运用灰色预测GM(0,h)模型制作铜仁地区短期24h逐日降水县预报。经对1995年6~8月进行模拟试验和对2000年8月进行试报,可作为我区短期降水分县预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8~2000年6~8月常规高空资料、T106物理量场资料、GMS-5卫星云图资料对阿勒泰夏季短期大降水落区的预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把三方面资料结合起来做阿勒泰夏季短期大降水落区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T639数值产品对吉林地区降水预报的释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长雷  张炜  徐兴波 《吉林气象》2013,(4):12-13,27
通过把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有关降水所需水汽、动力条件的物理量,按吉林市各点进行插值,进入数据库,与降水实况资料进行对比检验,找出各物理量在降水预报中的临界值,在此基础上用各物理量集合确率进行集合降水预报,有效提高了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吉林地区降水天气的预报水平。由于降水在天气过程中是非连续性因子,而各物理量因子都是连续性因子,本文将对使用连续性好的物理量预报非连续性的降水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04年4~10月的降水实况和历史数值预报资料,分析数值预报产品各气象要素和物理量预报场与阿克苏降水的关系,得到阿克苏降水的定性、定点、定量和定时客观预报因子及其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水汽收支与中短期定量降水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汽收支平衡原理,计算分析了几咱不同网格尺度的水汽收支与实际降水的关系,同时结合动力热物理量综合诊断预报降水落区方法,利用T106数值预报场资料,研制一套中短期定量降水预报系统,在1998年汛期试用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昆明冬季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2—2013年冬季的降水及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昆明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利用1980—2013年高空、地面资料,选取500 hPa温度、700 hPa温度、0℃层高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6个物理量,针对雨和雪的降水相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降雪TS评分最高的原则确定物理量的阈值。对每个单一判据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权重线性法设定降雪的综合判据,通过对6个物理量降雪判据进行不同的组合试验,并考虑到综合判据的业务化,最终选定700 hPa温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3个单一判据组合为综合判据,并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14年的13次降水天气进行了降水相态判别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判据可为昆明冬季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向红  孙莹 《广西气象》2000,21(2):9-11
以国家T106产品的物理量报场为基础,选取能反映降水的动力、热力特征的单因子场和组合因子场,对桂林市13个站的降水逐站进行分级并相应模型,再用当日数值产品用相似离度法确定最短相似距离,作出当天的逐站降水级预报,并以Windows98为工作平台,以图形和文本2种方式直观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李德珊 《广西气象》1999,20(1):18-20
通过对1998年7月2-5日广西沿海地区中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2和物理量场的客观综合分析,探明了这次暴雨降水过程维持条件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1998年7-8月,运用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进行了四川盆地的业务定量降水数值预报的试验表明:虽然晴雨预报TS平均评分超过0.7,但个别个例TS评分偏低。本文对试验期间TS评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预报的准确性与盆地内外特征物理量场的分布有关。当盆地外的大气状况的分布有利于降水时,盆是内降水预报的准确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地方性天气预报特点,根据现有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实时探空资料的接收情况,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引入中尺度信息,提出一个实际可行的夏季降水预报方案,以求提高区域范围内具有明显突发性对流降水特征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作法是用MM4模式计算出1984—1987年7月、8月逐日的零时刻物理量诊断场,格距为100公里,使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和诊断物理量共计41个场作为预报因子场;将内蒙古全区划分为9个气候区和8个代表站;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并结合逐步判别法和逐步回归法,得到相应的9个区域和8个单站降水预报方程。9个分区预报方程降水CSI指数在97.67%以上,8个单站降水预报方程对中雨以上降水CSI指数在80%以上。方程的实际预报能力令人满意。由于所采用的典型相关分析的典型因子绝大部分取自于中尺度诊断分析量,降水预报方程的因子变量多数为中尺度量。换句话说,方程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尺度信息,850百帕零时刻水平U分量、温度T,700百帕位势高度、涡度、湿球位温,500百帕位势高度、温度T、涡度和湿球位温场对降水预报方程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1.
事件概率回归估计与降水等级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比分析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和回归降水等级预报的差异, 2007年秋季至2008年夏季全国平均检验结果表明: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效果好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 尤其是小雨预报, TS评分明显高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 同预报偏差过大情况也有很大改善。进一步分析表明: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方法在建立小雨预报方程的样本中, 少数较大降水量的样本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过大, 导致预报方程中反映的预报量与预报因子的关系以少数大降水量样本为主, 是造成小雨预报空报过大的原因。与模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表明:概率回归降水等级预报效果好于模式直接降水预报, 模式降水空报较大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分析北京地区日降雨量资料发现,相较于其他降雨事件,大雨或暴雨事件发生的次数较少,因此该地区的降水量预报属于样本不均衡问题。在样本不均衡的情况下,K最近邻算法的分类误差率将会大大提高,这也就使传统的基于K最近邻算法的降水量预报方法的应用受到了限制。针对北京地区降水量预报这一样本不均衡问题,应用局部均值伪最近邻算法构建了北京市的降水量预报模型。该方法利用北京地区日降雨量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格点资料,将降雨量作为类,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格点资料的各种因子场作为天气样本特征,计算得到不同天气样本在所有类中的局部均值伪最近邻,通过决策规则实现最优分类。利用提出的降水预报模型对北京市2010年6—8月进行了24 h降水预报,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报方法对于降水等级预报的预报准确率以及晴雨预报的TS评分、正样本概括率、空报率和漏报率均优于传统的K最近邻预报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0-2020年山西省10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选取10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R/S预测方法等方法,对山西省极端降水进行了时空分布的研究,以期为山西省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来看,1980-2020年期间,山西省极端降水的强度和极值都有明显增加,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日日数呈下降趋势,其余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年总降水量增加幅度最明显;从空间尺度来看,年总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极值均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空间差异较明显;从各站点的空间分布来看,北部和中部地区的极端事件增加最显著,北部地区的干旱日数仍以增加趋势为主,连续湿日日数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站点显著增加,南北部以减少趋势为主;(2)基于相关分析方法表明各极端降水指数(除干旱日数外)与年总降水量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强降水量和极强降水量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值呈现出增加趋势;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了3个公共因子,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了87%,可以看出极端降水强度和降水量指数在对极端降水方面影响较大;利用R/S分析法可以得到年总降水量、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最大5日降水量这几个指数未来呈现弱减少趋势,而干旱日数仍为减少趋势,连续湿日日数为持续弱增加趋势。总体看来,山西省极端降水近年来呈现出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强降水过程预报,介绍了一种包含大尺度降水、不稳定能量释放、地形影响作用等因子的可能最大降水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案。方案利用历史强降水过程资料和精细的地形资料,从暴雨的基本成因出发,构造了多个影响因子,分别设计了不稳定降水方程和地形影响降水方程。通过2007汛期业务试运行表明,同其它模式相比,该模型对暴雨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为防汛抗灾提供了可靠的气象决策依据,最大可能降低了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WRF-RUC在2014年江西汛期降水预报中的检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西省9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对2014年汛期江西WRF-RUC系统的降水预报进行逐6 h、12 h和24 h晴雨检验、降水分级检验以及同期区域暴雨个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6 h、12 h、24 h晴雨检验PC评分分别达0.6、0.7、0.8,系统表现了稳定的预报性能。2)系统对小雨、中雨和大雨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局地暴雨、大暴雨的预报能力较弱,而对区域暴雨的预报具参考意义。3)系统有效地缩短了spin-up时间,系统在积分6 h后达到最佳预报性能,并在起报后6—12 h时段,预报效果最佳。4)系统对降水范围以及小雨、中雨、大雨过度预报,对暴雨、大暴雨范围预报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6.
西南区域中心模式SWC-WARMS降水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14—2015年5—10月12(24)h累积降水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SouthWest Center WRF ADAS Real-time Modeling System,SWC-WARMS)36(72 h)预报时效内降水预报资料,从概率和频次角度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观测和模式降水在量级及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SWC-WARMS模式各预报时效各量级降水的概率密度均比观测偏大,并向10 mm以下雨量集中,且随预报时效延长偏大更显著;模式与观测降水的概率密度曲线差异在盆地小于高原,地形差异小的区域小于地形差异大的区域。SWC-WARMS模式对四川地区降水预报存在雨日较观测明显偏多,量级偏大,降水频次高值区范围偏大、出现虚假高值区等系统性偏差。此外,模式预报在20—08时比08—20时优,24 h累积降水预报优于12 h降水预报,尤以中雨及以上量级降水落区预报为甚。最后,模式极端强降水预报在20—08、20—20时较实况偏大,08—20时,模式预报在盆地较实况偏小,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偏大。  相似文献   

17.
提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水平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有效措施。针对当前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中通常存在的预报因子的瞬时量与预报降水的累积量这样一个时间尺度不相匹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用相应时段内预报因子的累积量预报累积降水的预报方案。经检验,用此方法处理的累积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比瞬时因子有明显提高。以此为依据,以HLAFS数值预报产品为资料,用累积因子建立了忻州市汛期降水分县预报方程,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北京降水缺测资料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嘉佑  张镡 《气象》1996,22(7):6-11
利用1941-1980年北京降水量资料进行了缺测降水量资料恢复的研究,并单月序列使用非线性函数作降水量正态化的变换,然后用预测残差最小逐步回归及对多月序列使用各月降水量变换序列,各月降水量变换序列与各月气温混合序列为因子作缺测资料恢复和用各月缺测资料前后实测资料作简单内插恢复等三种方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降水和气温作混合因子使用残差最小逐步回归模型有最好的可性。还使用该方案对1841-1950年缺  相似文献   

19.
华东地区夏季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白静漪  管兆勇 《气象科学》2014,34(4):365-372
采用华东地区78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日降水量的5个等级划分,应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分析了不同等级降水频率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频率在整个华东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平均的降水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小雨、微量降水、中雨、大雨、暴雨。(2)平均的夏季总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各等级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暴雨、大雨、中雨、小雨,暴雨对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在某些年份可达50%以上。(3)区域平均的夏季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总降水量却有明显的增大趋势。(4)区域平均的某等级降水频率正异常时,华东地区各地该等级降水频率,亦多表现为正异常,尤其中雨以上等级降水频率异常符号在整个华东地区更为一致。(5)华东区域微量降水和小雨发生频率分别与其他等级降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中雨、大雨、暴雨三者发生频率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尽管确定性预报不是集合预报系统(EPS)的主要目的和应用方向,但其每一个成员的预报表现决定了集合预报系统的预报性能,集合平均也是实际预报业务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此,利用2013~2015年5~10月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预报系统的降水预报资料,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Method)卫星与全国3×10~4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量融合资料,研究ECMWF集合预报系统对秦岭周边地区逐日降水的控制预报、成员预报、集合平均的预报能力,并探索提高降水集合平均预报性能的有效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是集合平均还是控制预报,整体上都较好的刻画了秦岭周边地区降水的空间形态,比较而言,控制预报能够更好的表现了降水的方差变化。(2)泰勒分析表明,集合平均的降水方差随预报时效增加单调减小,控制预报的方差变化随预报时效的增长振荡较小,其相关系数略优于集合平均。(3)技巧评分表明,集合平均使小雨(降水发生频次)的预报偏差显著增加,增大了空报率;使大雨以上的降水预报偏差减小,增大了漏报率,从而使得大多数情况下,集合平均TS(Threat Score)、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低于控制及扰动成员预报。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降水这一要素的偏态分布特性引起的。(4)集合平均的显著贡献在于能够较好的指示可能发生降水的空间位置。通过阈值限定,调整预报偏差,减少(增大)其对小雨(暴雨)的预报频率,能够使集合平均的TS、ETS评分大幅度提升,预报技巧显著优于成员预报和控制预报。目前,预报偏差Bias订正方法已成功应用于陕西省精细化格点预报系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