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球》2013,(9):16
正前言刚刚过去的这个盛夏,热浪席卷国全球,用媒体的形容就是地球进入"烧烤模式"。专家指出,异常的酷暑是近极端天气的表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是谁在"烧烤"地球?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我们看到,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背后是碳排放,碳排放的背后是人类的现代生产方式。自有人类以来,各种各样的气体便源源不断地排入地球大气层中。当地球人口数量较少而地球承载能力较大时,这不会造成什么  相似文献   

2.
王婕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558-567
为了解决现有震后重建民用建筑碳排放监测方法未考虑节能减排条件与计算碳排放系数,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与监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震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考虑碳排放的研究与监测方法。首先针对碳排放研究的基础进行详细阐述,根据国际碳排放标准开展研究;其次采用排放系数方法,完成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具体以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边界条件为基础,确定碳排放边界条件,对震后重建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完成震后建筑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震后建筑碳排放量实时监测方法,能有效的对震后建筑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且具有较高的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碳交所"密集开市,开启中国碳市元年2013年11月26日上午,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上海碳交易市场是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2013年,是碳交易市场的第一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正式启动,不仅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又取得了新进展,也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作为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对碳排放企业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收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估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的碳收支,有助于准确理解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循环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辨识历史碳排放责任提供科学参考.采用基于历史文献建立的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历史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对东北地区过去300年来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开发,全境约26%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38%的草地被开垦,20%的森林和灌丛被开垦.(2)1683~1980年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高值和低值分别为2.55和1.06 Pg C,适中的估计值为1.45 Pg C,其中土壤碳库是较大的排放源,植被碳库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份额不到1/3.(3)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耕地开垦的碳排放量差异显著,黑龙江省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吉林省,辽宁省碳排放量最小.(4)森林开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其次是草地,沼泽和灌丛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数据精度分析表明,采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数据,可以进行碳收支分县估算,提高数据精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碳排放估算结果较低,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数据精度的提高和生态系统分类的细化.  相似文献   

5.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浅海陆架扇是当前海洋沉积研究的前沿.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利用地震相分析和沉积动力学方法,研究限定朵体、非限定朵体的构型、沉积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陆架盆地浊流沉积体系发育水道—堤岸复合体、限定朵体和非限定朵体3类沉积单元.(2)浊流沉积体系受陆架盆地地形的影响,早期发育限定朵体,晚期发育水道—堤岸复合体、非限定朵体.(3)浊流在陆架盆地坡脚发生水跃,浊流动力学特征(浊流流速、Fr数)的变化——高速、超临界流在水跃后转换为低速、亚临界流,并伴随着浊流活动的侵蚀和沉积活动,导致了限定朵体向非限定朵体的转化.朵体构型及其演化研究对该地区优质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瓶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本文以控制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为目标,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建筑施工、正常使用、拆除以及拆除以后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对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及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潜力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建筑能耗的类别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住宅建筑在使用阶段和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建筑总能耗和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而且这2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其它3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相对很小。  相似文献   

8.
如何系统有效地削减城市地区的碳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控温目标行动的成败.本研究以国内外12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定量分析了城市碳代谢的重要过程,并评估了碳通量、碳输入和碳排放在部门分布特征、人均水平和强度水平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流量指标和结构指标组成的城市碳代谢系统评估体系,用于系统地分析国内外案例城市在代谢的同化端、异化端或同化-异化混合端的低碳表现差异.结果表明,在制造和服务业上,国内案例城市比欧美城市的碳通量和碳输入平均高出7~12%,但在生活消费上却比后者低6~9%.同作为大型城市,北京、天津、南京和广州虽然人均碳通量和人均碳输入均较低(排名靠后),但相应的碳强度却是巴黎和洛杉矶等欧美发达城市的3倍左右(排在前列).从影响因素来看,城市人均碳通量与人均能源消费显著相关,而与人均建筑面积或人均住房面积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碳通量、碳输入量和碳排放量三者可为衡量城市气候影响时提供不同侧面的信息,而流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下评估国内外城市低碳表现排名的差异也较大.各类碳代谢系统评估指标在应用于城市碳管理时应加以区分、结合判断,使之更为准确地体现城市的脱碳现状和减排潜力,为实现经济社会的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系统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单井成像是一种利用井外界面上产生的反射波进行界面探测的井下声学成像技术,但目前该技术在界面方位判定中还存在缺陷.本文从弹性波动方程出发,推导了反射波声压和位移的相位变化规律,建立了一种依据反射波相位的界面方位判别法:反射波与哪个区域中的入射波在声压和位移的相位特征上可以满足反射波相位变化规律,则反射波就来自哪个区域.文中用数值模拟获得的信号进行了界面方位识别,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是有效的.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仅依靠来自于井下的接收信号就可以将成像区间限定在井径平面的某一象限内.  相似文献   

10.
李明明 《地球》2011,(10):93-94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各国也在呼吁减少碳排放,但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碳减排”似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有一种观点直接指出,如果靠牺牲经济发展来达到减少碳排放,那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减少碳排放,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相似文献   

11.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15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及控制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被认为是最大的黑碳排放国,其中民用燃煤可能是最重要的排放源.由于黑碳排放因子(EFBC)的匮乏造成了我国黑碳排放量估算的巨大不确定性.在系列实验中,我们对13个不同成熟度的煤种分别以蜂窝煤和块煤散烧形式在相应炉灶中燃烧所产生的黑碳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一套关于民用燃煤的EFBC数据.其中,无烟煤以蜂窝煤和块煤形式的EFBc分别为0.004和0.007g.kg^-1;烟煤则分别为0.09和3.05g.kg-1.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煤的成熟度对EF BC的影响最显著,尤其是中等挥发份烟煤(MVB)明显高于其他煤种;燃烧形式的改进(即块煤的蜂窝煤化)可以将烟煤的EFBC平均降低35倍.据此计算我国2000年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为94千吨,明显低于前人的估算结果;其中烟煤的块状散烧贡献最大,占90%以上.从控制减排的角度,如果禁止MVB作为民用燃料,并进一步普及使用蜂窝煤,民用燃煤的黑碳排放量可减少80%以上,我国的黑碳排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7,(12)
<正>11月6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购物反思季:网购的碳排放及其他环境影响》报告指出,网购会产生高碳排;2016年"双11"当天,仅计算网购服装类产品部分所产生的碳排放就高达25.8万吨,需要种植258万棵树才能实现碳中和,这些树的面积相当于1.5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小。"便捷的线上支付、廉价的生产线和成熟的物流运输网络,使网购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习惯。这庞大的消费量既产生了巨大浪费,又给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的负担。"绿色和平污染防治项目主任聂力表示。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6,(4)
正"国际能源署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碳排放保持基本持平,2015年全球碳排放继续第二年保持基本的持平,在此当中,中国的碳排放增速减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说。3月17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以及财经网在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五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暨新书发布会",发布《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5~2016》和尼古拉斯·斯  相似文献   

15.
倾斜观测载荷干扰源最小"安静"距离理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泽华 《地震》2004,24(4):80-86
作为一种高精度的形变观测,钻孔倾斜观测点必须尽可能避开干扰源。河流、湖泊、仓库(货场、列车编组站)和铁路,是几种主要的影响钻孔倾斜观测的地面载荷变化干扰源。中对这些地面载荷变化干扰影响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提出了针对一定的干扰限定指标,估计观测点到干扰源的最小“安静”距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快速城市化,但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对城市宜居性构成挑战。为降低碳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于2012年正式启动"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工程,通过分批试点城市采取一系列全方位措施,提升公交出行服务品质,鼓励全民公交出行。目前"公交都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已有14个城市通过验收工作,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荣誉,  相似文献   

17.
李雨晨  秦宇  杨柳  李哲  鲁伦慧 《湖泊科学》2023,35(1):131-144
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结构面临持续转型发展。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水电开发是近年来长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工作。然而,筑坝蓄水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碳排放情况。评估水库碳排放量是客观、科学认识水电清洁能源属性的基础,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层级1(Tier 1)的方法,以长江上游24个中、大型水库为案例,探讨长江上游典型水库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量,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估算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及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24个水库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分布在0.0342~140.59 Tg CO2eq的区间内,总排放量达到264.05 Tg CO2eq(其中,CO2排放量占9.12%,CH4排放量占90.88%),单位发电量的碳排放均值为3.30 g CO2eq/(kW·h)(0.01~17.64 g CO2eq/(kW·h)),最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锦屏二级水库和彭水水库。此外,敏感性分析发现,在模型涉及的参...  相似文献   

18.
再论印度与亚洲大陆何时何地发生初始碰撞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近南北向陆陆碰撞的最直接证据是碰撞带两侧块体在古纬度上的相互重叠.本文拟通过对相关古地磁资料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在拉萨地块南缘林子宗群火山岩和沉积岩夹层上获得的最新古地磁结果,探索当今古地磁数据所限定的印度和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的时间和古地理位置.结果表明,拉萨地块林子宗群形成时期(约64~44 Ma)古亚洲大陆最南缘的古地理位置(~10°N)限定了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最可能发生在65~50 Ma之间;如果以由印度洋海底地形所限定的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前的印度板块形状为大印度模型,则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很可能发生在60~55 Ma之间.  相似文献   

19.
李涛  陈杰 《地震地质》2014,36(2):478-488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纪以来完整的生长演化历史。文中对正弦曲线状和尖棱状弯滑褶皱模型、经典断弯褶皱模型和纯剪切断顶褶皱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这些模型的提出为限定褶皱变形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中的褶皱模型,这就需要更多的野外地质、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利用设计反应谱确定水平-扭转耦合振动基础基底隔震系统的参数,即水平和扭转刚度k_x、k_θ与阻尼常数c_r、c_θ使基础在特定地面运动下产生的水平、扭转绝对加速度反应满足预先限定的数值。为此,文中提出了确定限定加速度反应的水平-扭转基础隔震系统参数的一个修正迭代方法。计算表明,只要初始迭代值选择恰当,该迭代过程可以将系统参数确定到任意的精度。文中还就如何选择合适的迭代初值作了说明,并给出了一个算例,以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