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单台小震综合断面解、4级以上地震的P波初动解、多台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叙述了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的特点.得出山西地区震源机制结果有一定的复杂性,小震综合断面解的结果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相似,单个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一致性较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由单台小地震资料所得两个区域的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利用单台小地震资料确定台站所在区域应力场的一种方法以及对于红山地震台和沙城地震台两个区域所获得的结果。 在弹性介质中,如果发生了形状和体积的变化,即应变,则介质内务部分之间将有相互作用力,叫做应力。这种应力一般表示为张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翠萍  夏爱国 《内陆地震》2003,17(2):182-189
利用喀什国家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资料,通过恢复震源位移谱,跟踪分析了序列中3级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同时与1997年强震群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本次地震的应力释放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本次6.8级地震序列与1997年强震群序列相比,地震的应力释放为高应力释放,地震发展成为强震群型的可能性较小。还结合S波偏振分析方法尝试判断了震区几次5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的相对变化以及目前的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玉树、曲玛莱、杂多地震台观测到的数字震相资料,研究玉树Ms7.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3个台站平均波速比、波速比标准偏差在地震前后变化不相同,Ms4.7级前震发生时3个台站波速比都出现较明显的高值回返现象,其中玉树地震台波速比数值高达2.032。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柴旦数字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6.3级和2009年6.4级的数字地震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大柴旦地震序列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尾波Q值在强震前的短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Q值在大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基本趋势是震前Q值增高,震后降低.  相似文献   

6.
正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携带了震源深度处应力场和介质性质变化的信息,监测这些参数的时空演化过程,可以达到监测强震孕育过程中孕震区应力场的目的。同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包含了发震断层面解及发震应力场P、T、N轴等参数,反映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运动特征。因此,开展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及震源机制研究可为潜在强震震源区及其危险性判断提供依据。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处于地质构造复杂地带,地震活动频发,地震灾害严重,历史上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7.
通过沱沱河地震台资料分析和探讨了2008年6月9日~7月17日唐古拉5级强震群序列演化的特征及该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认为唐古拉5级强震群初期的余震序列衰减不正常,余震活动存在平静现象。6次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类型比较相近,以正断型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综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及地震烈度,分析认为北北东向的温泉断裂为该组强震群事件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以震源机制解走向作为影响场长轴方向的适用性,以1970—2020年145个破坏性地震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走向和极震区长轴方向之间的偏差,发现两者平均差值为17.0°;走滑型、逆断型和正断型地震分别占研究地震总数的56.6%、19.3%和6.2%,其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的平均差值分别为16.4°、16.2°和20.6°;有82.8%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走向差值小于30°,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通过统计研究2010—2020年等震线长轴方向明显的50个强震震中附近区域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差值,结果表明:有13个地震震中30 km范围内有历史强震发生,最近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与极震区长轴方向差值小于30°的有8个(62%)。如果在距离地震震中30 km以内发生过历史强震,则可以综合考虑距震中最近的历史强震震源机制解走向和活动断裂走向来判定影响场长轴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个研究小地震机制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地震台网的不断增密,区域地震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所面对的资料是大量小地震。此外,在任何一个地震序列中,小地震的数量总比大地震多得多。因此研究小地震的机制非常必要。本文试图给出一个研究小地震机制的方法。此方法采用双力偶点源模型,通过三个变角来确定应力主轴的取向。为了求解三个变角,利用四个地震台初动振幅的相互比值建立了三个方程。此方法要求至少有四个地震台,而每个台只要有一个分向的良好记录即可。对地震仪的特性提出了要求,对地面影响和此方法的震级限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华北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力场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小震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 1975年海城 7 3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强震及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中强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不同构造部位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证实震前震源区附近应力场曾有某些异常改变 ,如唐山强震前震源区周围出现长达 4a多的小震机制解主应力轴一致性取向的现象 ,菏泽地震前小震机制解P轴“集中—转向” ,苍山地震前P轴偏转且一致性增强。同时还发现 ,唐山地震前应力场异常变化开始时间可能早于 1972年 ;震源区内的陡河台与源外区的昌黎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映出震前的受力差异 ;震源断层附近不同应力区内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有时空动态差异。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不同构造条件和应力背景下 ,中、强震前震源区不同构造部位力学状态的改变或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 ,对研究不同地震的孕震过程及差异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12.
张喜玲 《地震》1994,(4):37-43
本文应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以滇西腾冲台,洱源台为例,研究了滇西地区1982-1990年近十次中强震在地震前的波速变化,对提取该地区孕震的前兆信息作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前的单台波速比异常的共同特征,以及单台波速比变化的时间进程和波速比异常的平面图象,得出:1.单台波速比的异常幅度一般在0.04-0.11之间;2.异常时间与震级大小有关;3.中强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3.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6月新疆乌恰单台小震记录数据,分析了在■范围内M_L≥1.0的小震月频度的变化及其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同时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预测效能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1)当乌恰地震窗小震月频度≥175次/月,即出现异常高值时,多数3个月内其后均有M_S≥6.3强震发生。(2)小震月频度的异常形态表现为高值—发震或高值—低值—发震。(3)基于Molchan模型对乌恰地震窗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情趋势研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转  刘巍 《山西地震》2005,(4):8-17,26
根据全国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及前人对山西大同-阳高地震的研究结果,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单(多)台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研究,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条件,推断出大同-阳高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前震、主震、最大余震的发震断层。通过对大同-阳高地震中余震随时间分布、烈度等震线分布和构造裂缝的研究,给出了大同-阳高地震中几次主要地震的破裂方向、破裂长度等。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地震学P波初动资料求解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方法,使用115个地震台的4000余个小地震初动资料,测定了华北地区近年小震应力场。提出在同一地震构造带上,小震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方向具有一致性。大地震前、后区域应力场可能发生变化。分析了1981年菏泽5.9级地震前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等。指出随着大地震的发生,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是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的地震活动性的基础。最后,对华北地区应力场特征及高应力背景区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200 km范围地震分布、频次、震级、地震的完整性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随着数字地震记录仪器...  相似文献   

17.
中、强震前应力场动态演变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由地震记录 P波初至波符号求取的小震综合机制解资料 ,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 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结合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 ,综合归纳了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应力场的动态演变特征 ,并尝试给出了小震综合机制解参数预报地震的判据指标。  相似文献   

18.
Hydrogen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gases to detect fault activities. Based on long-term high-accuracy soil hydrogen observation data in fault zones,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easurement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earthquake-reflecting ability of hydrogen concentration, we consider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gen concentr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and we present the judging index for this anomaly. Hydrogen concentra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ange of 350km around the station were analyzed, especially the two earthquakes, which occurred on October 24, 2010 and March 8, 2011 in Taikang, Henan Province, with magnitude MS4.6 and MS4.1 re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station is located at Xiaxian in Shanxi Province, 300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In a week before the two earthquakes, high-accuracy soil hydrogen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s showed similar anomaly variation, which was increasing abruptly, then decreasing,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 it returned to background level. Overall, the changing scope was more than 20 times of the background value. We concluded that the anomaly was affected by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earthquakes. The similar hydrogen distribution pattern recorded at the same stat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same tectonic position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The hydrogen could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short-term and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areas with high earthquake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