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0-2006年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过火次数与过火面积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是大兴安岭林区火灾易发季节,4-6月易引发较大等级的森林火灾;雷击是引起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雷击火灾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6月为雷击火多发月;年尺度上,降水量与过火次数呈显著相关,气温与过火面积呈显著相关;月尺度上.气温与过火次数呈显著相关,风速、相对湿度与过火面积呈显著相关;日尺度上,过火次数与最高气温呈显著相关,过火面积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相关;但复相关系数较小,表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不能仅仅选取气象因子,更要考虑火源及可燃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特征,揭示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可为该区域森林火灾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74—2016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干湿情景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等级干旱对其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1974—2016年,年、季尺度上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少)和过火面积大(小)与气候的干湿状况(等级)基本一致,但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与气候干湿状况相关更为密切。年尺度上,SPI与火灾次数呈负相关,与过火面积的自然对数则呈较弱的负相关;季尺度上,各季节SPI与对应的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过火面积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大,以春季相关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夏季则相对较弱;不同季节SPI与年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冬季SPI对当年火灾次数的贡献最大。可见,气候干湿状况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SPI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的干湿状况,亦能较好地指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火灾的过火面积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为森林火灾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力  张银廷 《气象科技》2008,36(1):105-107
利用1981~2004年气象和雷击火灾资料,研究气候条件对内蒙占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发生的影响,进而分析该地区雷击火灾多发的气候原因.结果表明: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发生次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5~7月,出现时间为5月12日到7月16日,多发生在每日10:00~17:00;②雷击火灾的发生与近年来气温的升高密切相关,尤其是5~7月气温和地温的升高,是引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③5~7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逐渐减小,使干旱程度不断加剧,导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从1999年以后,雷击火灾次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④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是导致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灾频繁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80~1999年的林火资料,运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研究林区火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9年,大兴安岭地区每年均有森林火灾发生,但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时间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森林火灾的总次数,特别是一般森林火灾的次数和过火面积有抬头的趋势,其原因主要人为火增多而引发的;90年代,森林火灾在春季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火险季节始末间隔期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森林火灾的长期预报问题,旨在为森林防火管理部门拟定森林防火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及分析本文使用1979-1989年全省及各地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资料.资料分析表明,我省年年都有森林火灾发生,只是多与少、过火面积大与小之分.一般来说火灾次数多的年份,过火面积亦大.1979-1989年11年中,火灾次数最多且过火面积最大的年份为1986年,全省发生森林火灾1368次,过火面积为2.46万多公顷,其次是1988、1985、1987、1981、1983年,每年火灾都在260次以上,最少的为1979、1982、1984年,年火灾次数均在200次以下.根据火灾次数与过火面积的一致性,确定以年火灾次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江西井冈山森林火灾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井冈山1991—2000年森林火灾发生期间的连旱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风速5个主要气象指标进行分析,将各指标分别与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害面积进行回归计算,建立了利用连旱日数和降水量预测森林火灾受灾面积及发生次数的数学模型。模式运算结果表明,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时,火灾次数增加;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降水量减少时,火灾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森林火灾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我国是一个森林种类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匮乏的国家。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和预测是我国森林防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I的500 hPa高度场逐月资料、由中国林科院提供的2007-2017年全国森林火灾数据和512个基本、基准气象观测站气温与降水逐月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的影响状况。研究表明:(1)自2007年以来,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发生火灾940次。火灾高发的3个年份是2007、2008和2009年,火灾较少的3个年份是2016、2015和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的3个月份是3月、2月和4月,火灾发生较少的3个月份是9月、8月和7月。(2)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东部分省份、华中地区、华南、西南部分省份;2007-2010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多,2011-2016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少;春季与冬季森林火灾较多,夏季森林火灾较少。(3)森林火灾的发生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和降水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和气温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4)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西太副高面积指数、脊线指数、西脊点指数都与森林火灾次数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副高强度增强、副高位置西伸北进,华南、江淮地区森林火灾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8.
1呼中森林火灾基本情况及影响1.1火灾的成因分析1.1.1气象条件分析2010年6月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遭遇百年不遇的酷热、持续干旱。3-5月黑龙江省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但大兴安岭地区降水偏少3-4成,特别是6月23-26日,除塔河有9 mm降水,其它各站降水不足1 mm或根本无降水;又连续出现历史罕见高温天气,辖区内7个气象站点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尤其是24-27日气温高达37 ℃以上,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40.5 ℃,上述气象条件导致森林可燃物干燥,干雷暴次数较多。据统计,6月份大兴安岭地区共出现23个雷暴日,其中地闪次数达24420次。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具备了发生大火的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9.1%,每年森林火灾损失严重的情况,在研究丽水森林火灾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气象条件对丽水市森林火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相对湿度、降水成反比,与气温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与风速、雷击次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10.
气象与城市火灾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书余  乔锐平  陈道红 《气象》1999,25(10):48-52
分析河北省45年的火灾和气象资料得知,河北省火灾发生的次数与相对湿度,降雨日数,气温成反比,与雷击次数,风速成正比,气象要素是重大火灾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依据火灾和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建立了河北省火险等级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7—2015年陕西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等资料,分析森林火灾年际、地区、季节、周内分布特征以及周末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结果发现,就年际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陕西省森林火灾高发期,90年代后期开始森林火灾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就地区来看,陕南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几乎占全省的一半,延安地区火灾受害率(即火灾面积/火灾次数)在10地市中居于首位,关中地区相对较少;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森林火灾均存在周末效应,尤其是榆林和商洛较明显。就季节分布来看,森林火灾春季最频繁,其次为冬季,秋季和夏季较少,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明显,秋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不明显。就周循环来看,周一至周四森林火灾次数多呈现负距平,周五有很大不确定性。就节假日效应来看,除五一和十一外,春节、清明节和植树节前后森林火灾均存在正节假日效应,节假日效应大小为植树节>清明节>春节。  相似文献   

12.
应用闽西北地区10个气象观测站2000—2013年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最高气温等资料,及森林火灾的统计数据、林地数据,探讨气象要素对闽西北森林火灾的影响,对闽西北地区森林火险等级区划进行了分析和区划。结果表明,10 a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周期性,后5 a虽然火灾总数减少,但造成的灾害更大。森林火险区划结果为:大田县为一级火险区;尤溪县为二级火险区;沙县、永安市、清流县、宁化县县为三级火险区;建宁县、泰宁县、将乐县、明溪县、三明市市辖区为四级火险区。  相似文献   

13.
1森林雷击起火的原因阿尔山市地处我国大兴安岭北麓,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由于雷击引起的火灾占森林火灾总数的24%,雷击火是林业的最主要灾害之一。全球每天发生地对地、云地闪800万次左右,若按雷电均匀分布估算,世界上4·1×106hm2森林就有50万次雷击。据美国西部林区雷击火统计分析表明,每9次雷击就会产生1次雷击火灾,全球每天约有5·5万次雷击森林火灾。雷击火是天然火源,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受大气中雷电分布、可燃物状况、气象条件所影响。常规的防火措施是无法减少雷击火灾次数的。雷击火灾通常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成灾后很难及时发…  相似文献   

14.
干湿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把黄露箐等人提出的计算干湿气候指数经验公式略作修订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可能发生森林火灾的季节里 ,计算并分析了干湿气候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同森林火灾发生的相关关系 ,发现 :干湿气候指数季节变化规律同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发生的季节分布动态有着较好的同步性 ,干湿气候指数与火灾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有着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另外 ,利用周期分析方法得出 2 0 0 3年 4~ 10月仍然为较干燥的一年 ,具备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的气候条件 ,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最北部边陲,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南坡。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多由雷击火引发,为有效预防或减少雷击火灾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对加格达奇的雷暴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为例,利用该省1952—2010年森林火灾(简称林火,下同)次数资料和全省气象站资料,分析该省林火次数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水分平衡法和统计回归方法建立林火次数气候影响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利用水分平衡模型建立林火指数时间变化序列。结果表明,林火次数与降水、相对湿度、气温、风速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水分平衡模型的气候影响评价效果优于统计回归模型;近62 a来吉林省林火指数和次数均呈增加趋势,表明气候变化有利于林火发生;2000年之后进入春、秋季林火多发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各站和全区月、季、年强冷空气的次数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1961—2015年强冷空气次数全年20站、春季11站、夏季17站、秋季12站、冬季8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时间尺度上,1961—2015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每10年减少0.401次,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该区域夏季和秋季平均强冷空气次数每10年分别减少0.094、0.119次,也呈显著的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每10年分别减少0.087、0.076次,减少的趋势不显著。在时段尺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1983—2014年呈显著减少趋势,而1962—1982年仅存在减少的趋势。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减少是由年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和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选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集和陕西气温、降水、相对湿度资料,分析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揭示陕西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2—2003年陕西植被覆盖总体缓慢增加,幅度为0.002/10 a,春季明显上升。陕北长城沿线及延安北部植被覆盖显著增加;关中部分地区植被由低覆盖度转为中覆盖度;秦岭东部、陕南巴山地区植被由中覆盖度转为高覆盖度;安康盆地高覆盖度植被显著增加。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均对植被有影响,并存在滞后效应,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大是植被生长期提前和延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际新开发的可识别持续闭合性阻塞和开放性高压脊事件的判别方法,讨论了欧亚地区不同区域500 hPa持续性高值事件(PMZ)的发生频率及其对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欧亚105°-125°E区域内PMZ事件与夏季尤其是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关系最为紧密。105°-125°E地区PMZ事件频发时,贝加尔湖至中国东北地区异常高压引起的下沉增温及晴空辐射造成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偏高,同时,该地区对流层低层相对湿度条件较差,配合对流层中低层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系统以及下沉运动,不利于大兴安岭地区出现明显降水。此外,5月中亚两河流域位势高度可作为6月大兴安岭地区气温的前期预报指标,当中亚两河流域5月位势高度场偏高(低)时,6月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位势高度偏高(低),对应大兴安岭地区同期气温偏高(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吉林省2003—2018年春季土壤湿度数据及同期的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春季土壤湿度总体上呈西低东高分布趋势,16 a无明显趋势变化,2010年是土壤由适宜、轻旱向适宜、偏湿状态发展的转折期.春季土壤湿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温为负相关关系.季节尺度上,影响春季土壤湿度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前一年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前一年冬季平均气温、当年春季平均气温.候尺度上,气温影响时效为4候或以上;降水影响时效为1~2候.春耕生产服务中应重点关注前1~2候的降水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