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新疆准噶尔盆地独山子泥火山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独山子泥火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 地处北天山山前坳陷带的独山子背斜轴部。本文通过分析独山子泥火山喷出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研究, 对天然气的来源进行了判识。3个天然气样中δ13C1值均在–41‰左右, C1/(C2+C3)<20, 为热成因气; δ13C(C2-C1)在15‰左右, iC4/nC4和C2/C3值均较高, 说明天然气曾遭受了厌氧微生物降解作用; 其中两个喷口的天然气δ13CCO2值超过+10‰, 说明天然气在受微生物降解后发生CO2还原作用二次生成甲烷, 而另外一个喷口δ13CCO2值无正异常, 未发生CO2还原作用。不同喷口相同成因天然气在储藏或运移过程中发生不同的改造作用, 说明泥火山不同喷口对应不同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或储藏条件。  相似文献   

2.
硫酸盐热还原(TSR)是高含硫天然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参与TSR反应的主要烃类组分仍存在争议。在对比分析湿气—硫酸镁反应体系、甲烷—硫酸钙反应体系以及重烃—硫酸镁反应体系模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TSR化学反应表达式的分析以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理论的探讨,结合实际地质资料,认为甲烷是C2+烃类参与TSR反应的产物,TSR的发生与C2+气态烷烃的产生具有同步性,TSR的反应速率随着C2+气态烷烃的增加而加快,当湿气裂解为干气后,硫化氢含量几乎不再增加,从而形成干气伴生硫化氢。根据油气生成演化阶段分析,认为TSR主要发生在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原油裂解为硫化氢伴生天然气后,压力系统发生改变,天然气重新聚集成藏,如果构造环境发生改变就会进一步调整成藏。因此,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不仅受生成条件控制,还受运移通道、保存条件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3.
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eeks(2005)提出有关土壤污染的生态风险“层叠式 (Tiered approach)”评价框架,有关各层次的评价技术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针对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特征,提出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属于Tire 1层次评价模型。根据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特征,遵循生态风险评价中的熵原理和证据权重原则,用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风险表征污染指数(Cif);以其环境生物可利用性表征毒性响应系数(Tib),以对污染指数进行修正;以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毒性响应因子(Tie)为权重,提出矿山环境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RI=∑mi=1Eri其中,Eri= Tie×Tib×Cif;RI表示土壤中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ri为元素i的潜在风险因子;Cif=Ci/Cio ,Ci为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实测值,Cio为计算所需要的参照值。Tib=(Rib/ Pib)1/2,Rib为样品中某元素生物可利用相态占总含量的百分比,Pib为参照土壤的相应比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湘西北龙山-永顺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利用野外典型露头地质剖面资料,通过对典型剖面页岩样品的系统观测、采样、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矿物组成特征研究,评价研究区目标地层页岩的成烃成藏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泥页岩普遍具有有机碳含量高、残留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低、生烃潜能S1+S2指数略低。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受一定程度的微生物降解影响,多表现为双峰型(C18/C25),∑C21-/∑C22+值为0.45~1.11,显示轻烃组分缺失,重烃组分占绝对优势;Pr/Ph值范围在0.27~0.44,具有植烷优势,显示原始有机质发育于较强还原沉积环境。烃源岩样品饱和烃组成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 > 三环萜烷 > 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21、C23、C24呈倒V字形分布,Ts/Tm为0.39~0.66。C27规则甾烷含量略大于C29规则甾烷,显示沉积母质以浮游生物及海洋型自养菌为主,亦含有部分藻类为主的有机质输入。镜质组反射率Ro均在2.57%~3.01%,普遍小于3%,已经达到了过成熟阶段。全岩矿物组成成分分析显示,页岩中脆性矿物为主要组成成分,其次为黏土矿物。综合页岩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分析结果,提出研究区湘西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具备页岩气成烃成藏的物质条件基础,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脆性和吸附性较好,为深入开展页岩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川南桐煤矿区长兴灰岩中油苗的地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任伟  吴俊 《地质科学》1993,28(4):347-355
长兴灰岩中的原油主要表现为陆源有机质的特征。富含高分子量正烷烃,富含长链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倍半萜烷和C2。甾烷,五环三萜烷组分中以一种未知结构的C30(X)化合物为主,还检出四种C24四环萜烷。油苗可能主要来源于龙潭组煤层。  相似文献   

6.
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  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 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  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当前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植被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经在全球各地逐步显现出来。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生态系统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我们需要更好地借鉴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和植物协同演化的重要事件。C4植物作为陆地生产力较强的植物,在植物生态演化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研究表明C4植物可能最晚起源于始新世-渐新世之交,但从它早期起源到随后在生态系统中的大规模扩张时间间隔长达20多个百万年。是什么因素导致了C4植物的起源和扩张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和重建C4植物在过去生态系统中的相对生物量变化。重建C4植物的含量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在C3/C4植物碳同位素和植物内部结构形态差异基础之上。最常运用的研究材料包括(古)土壤有机质、成壤碳酸盐、陆地食草动物体组织、沉积物生物标志物、孢粉、植硅体等。这些方法在重建现代以及地质历史时期C4植物相对生物量变化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本文介绍了C4植物起源和扩张机制的主流观点以及不同研究材料的碳同位素所推算C4植物生物量的基本原理,并以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为例,针对新生代湖泊沉积物中陆生高等植物的长链正构烷烃特征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详细讨论C4植物含量重建的方法与缺点,为探讨C4植物起源、演化及控制因素提供参考。我们通过分析前人研究的大红沟剖面长链正构烷烃及单体烃 δ13Calk 值特征,推测在30~24 Ma、20~17 Ma和13~7 Ma期间δ13Calk值显示相对正偏的原因,可能是干旱和C4植物在当地生态系统中出现的双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但这一推断还需要借助于新的研究方法,即单颗粒孢粉碳同位素的方法来提供C4植物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GC/IRMS)对东海近岸泥质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不同泥质区典型海洋藻类源正构烷烃C19同位素组成基本相似,在-27.4 ‰ ~-28.0 ‰ 之间,平均为-27.7 ‰ 。典型海洋水生植物源C23同位素组成在-28.5 ‰ ~-31.6 ‰ 之间,平均为-30.5 ‰ ,碳同位素组成从近岸泥质区到冲绳海槽北部逐渐变重,表明海槽区与陆架区海洋水生植物种类有所不同。陆架区长链正构烷烃(C25~C31)部分随着碳数的增加,其同位素组成逐渐变轻,但海槽区这一变化不大,显示陆架区的陆源高等植物蜡具有相似的物源,而冲绳海槽北部由于黑潮主干区和黑潮分支(对马暖流)对陆架沉积物进入深海的控制性阻隔作用,其物源与陆架区区别较大。现代输入东海的陆源植物以C3植物为显著优势,C3植物对近岸泥质区北部、近岸泥质区南部、远端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北部陆源植物的贡献分别为83 % ,95 %,75 % 和70 % 。  相似文献   

9.
近代盐湖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在沉积有机质地质演化过程中可保留其原碳骨架的生物分子,具记录沉积环境和沉积有机质热演化历史的功能。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热解色谱和同位素质谱)对采自我国西部盐湖的近代沉积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且对盐湖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组成与早期成岩作用的关系和各种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δ13C PDB)和盐湖类型有关系,例如,硫酸盐型湖的干酪根δ13C 值较重,而碳酸盐型盐湖的δ13C值则较轻。姥鲛烷/植烷比(Pr/Ph)、总三环萜烷/总萜烷(%)、孕甾烷/甾烷比(%)、伽玛蜡烷/αβ—藿烷和三芴系列化合物组成三角图等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可以用来判识沉积环境的盐度。通常,在盐湖或咸水沉积环境中,除额吉卓尔盐湖样品因采自边缘,Pr/Ph比值较大而外,其余各盐湖样品的Pr/Ph比值一般≤1.0,而其余各比值均明显大于在淡水湖中的比值;三芴系列化合物三角图中,各盐湖样品均集中分布在硫芴含量高的区域。与我国各典型沉积环境中的原油及古代岩样的分析结果作了对比,发现同样表现出上述规律,故认为是良好的识别标志。正构烷烃分布、甾烷相对含量及某些特殊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如三环二萜烷可以用来划分可溶有机质类型。察汉卓和查干诺尔盐湖可溶有机质中,正烷烃以低碳数占优势,显示其组成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额吉卓尔盐湖则以高碳数为主,显然与边缘相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有关;而小柴旦盐湖正烷烃高低碳数分布均衡,说明高等植物与低等水生生物同时输入。C27~C29正常甾烷及三环二萜烷的组成与分布也显示了相似特征。
    另外,还发现了多种非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报导了其 m/z 217、m/z 231、m/z 245、m/z 259离子色谱特征。这些特征离子大多由三芳甾烷产生。三芳甾烷是由生物分子(甾体)在地质条件下演化而成的。盐湖沉积物中大量该类化合物的发现意味着含盐沉积环境及其继后的早期成岩作用在甾体的这种芳化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花岗岩类141个Mg-Fe云母的化学成分将近90%的变化属于八面体层内的类质同象置换,置换矢量Mg 1Fe+2和Fe-3+2(R+3)-2组成了天然黑云母平面,大约80%的变化应当解释为基本置换8Mg 1Fe+2+Fe-3+2(R+3)2.这些是Mg-Fe云母在广泛的自然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晶体化学关系。文中还提出了置换矢量的长度、分量和以及电价和三个参数,用以识别矿物化学成分变化的类质同象置换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杏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原油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杏南开发区东部过渡带的原油具有密度低、粘度低、含胶量低、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的物性特征,属于典型的轻质油。其饱和烃含量、总烃含量和饱/芳比高,反映了藻类母质油源的输入特征。其正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15—nC39,呈单峰态分布,主峰碳数为nC23,nC23。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较轻。甾烷化合物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数量的C30—4甲基甾烷,C27,C28与C29甾烷的分布型式呈“L”字型。原油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丰富,主要有藿烷系列、升藿烷系列和r-蜡烷系列等。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只具有与其东侧三肇凹陷中青一段泥岩大致相同的碳同位素值和甾、萜烷分布特征,表明原油主要来源于该凹陷中的青一段泥岩。  相似文献   

12.
The origin and source of the petroleum in the Jurassic reservoirs within the eastern Fukang sub-depression were geochemically investigated. They show thermal maturities matching the peak generation stage, while the condensates are at the early stage of intense cracking. Oils and condensates may have experienced mild evaporative fractionation, while mixing of severely biodegraded with non-biodegraded oils has occurred. Using biomarkers and isotopes, petroleums were classified into Group I, II and III genetic groups, with Group III further divided into IIIa and IIIb subgroups. Group I petroleum displays heavy carbon isotopes, a strong predominance of pristine over phytane, high C19 and C20 tricyclic and C24 tetracyclic terpanes, low gammacerane, and dominant C29 steranes, while Group II shows light carbon isotopes, a predominance of phytane over pristine, high C21 and C23 tricyclic with low C24 tetracyclic terpanes, high gammacerane and dominant C27 steranes. Group IIIa petroleum shows mixing compositions of Group I and II, while Group IIIb displays similar compositions to Group I, but wi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s, C29Ts and C30 diahopane proportions.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suggests Group I and II petroleums originate from Jurassic and Permian source rocks, respectively, while Group IIIa are mixtures sourced from these rocks and IIIb are mixtures from Jurassic and Triassic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3.
Acta Geochimica - Tricyclic and tetracyclic terpanes are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crude oil and source rock extracts. However, they have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Offshore Niger Delta Basin,...  相似文献   

14.
四川南桐地区二叠系龙潭煤层具有良好的生油潜力。其生物标记物包括正构和异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倍半萜烷,二萜烷,三环萜烷,藿烷,一种未知结构的五环三萜烷(C30),甾烷,4-甲基甾烷等。煤层生物标记物特征表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银额盆地查干凹陷原油地化特征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银额盆地东部查干凹陷首次发现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径含量在90%以上,成熟度相当于镜煤反射率Ro1.0%左右,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原油全碳同位素δ^13C值-31.1‰。原油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高,植烷与姥皖烷均势;三环萜烷含量高于五环萜烷;含有较高的TS C29、Ts、C30重排藿烷、伽马蜡烷;藿烷中以C50藿烷为主,C32以上升藿烷含量极低;孕甾烷含量高;甾烷中以C29甾烷为主,C27甾烷含量也较高,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甾烷的含量与萜烷含量相当,是典型的湖相原油。已发现的天然气中甲烷含量达80%,为湿气。原油和源岩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分析对比表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源岩是主要油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16.
晋县凹陷赵芯2井(2459m,Ezk)低熟蒸发岩样品中检出了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但在同井更深、成熟度相对更高的沉积物中并未检出。实测镜质组反射率R^0=0.43%以及芳烃馏分中有高丰度的苯并噻吩和多烷基化的二苯并噻吩,说明热催化作用成因是不可能的,微生物参与成为最可能的生成途经。沉积抽提物未显示出常规生物降解的痕迹,因此这些化合物很可能是在早期成岩阶段特定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该区油样中检出的C21-C29甾烷的特征与同时检出的C22-C27甾烯特征一致,进一步表明微生物作用的可能性;高丰度的C24-C30四环萜烷(17,21-断藿烷)和常规藿烷、甲基藿烷相匹配,以及高丰度的C22-C27甾烯和规则甾烷缺失相匹配,特别是芳烃馏分中多取代二苯并噻吩类有机含硫化合物的检出,均表明异常分布的C22-C27甾烯与C24-C30四环萜烷类似,很可能是早期成岩阶段微生物改造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突泉盆地突参1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突泉盆地牤牛海坳陷南部突参1井的1684.5~1698.2m深度段侏罗系万宝组发现轻质原油,揭示了该区较好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对该井原油和主要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族组分稳定C同位素等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原油为轻质高蜡原油,C31升藿烷、C29甾烷异构化等成熟度参数显示该原油为成熟原油。正构烷烃呈单峰前峰型,姥鲛烷较植烷占绝对优势(Pr/Ph2.5),C29规则甾烷含量远高于C27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表明该原油生烃母质形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偏氧化沉积环境,原油来自该区侏罗系万宝组煤系泥岩。  相似文献   

18.
沉积岩和原油中四环萜烷的地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甘宁盆地和广西百色盆地中、新生代原油和生油岩中的两类四环萜烷-17,21-开环藿烷(C24-C27)和8,14-开环藿烷(C27-C30)的成因和地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这两类四环萜烷的成因均与藿烷型五环三萜烷先驱物的降解有关,但8,14-开环藿烷类主要是热解作用的产物。它们均可应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有机质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项反映沉积有机质成熟度的新分子参数(C30开环藿烷/4-甲基C29甾烷)。  相似文献   

19.
Petroleum geologists have debated whether the hydrocarbons from Jurassic coal measures are derived from the coals, carbonaceous mudstones or coal-measure mudstones in the Turpan Basin. Based on the geochemistry analysis of the 20 crude oils and 40 source rocks from the Turpan Basin, some data have been obtained as follows: carbon preference index and methylphenanthrene index of the Jurassic oils are 1.16–1.45 and 0.28–0.80, and the ααα C29 sterane 20S/(20S+20R) and C29 sterane ββ/(ββ+αα) are 0.44–0.51 and 0.4–0.54 respectively, which show the normal maturity of oils;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the source rocks from the Xishanyao to Badaowan Formations range from 0.47% to 0.97%, which indicate immature to mature thermal evolutionary stage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generating mass mature oil. The effect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tudying the source of coal-derived oil by using Biomarkers. Biomarkers in the Jurassic oils from the basin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coals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s, with a strong predominant content of pristane, relatively high ratio of C15/C16 sesquiterpenoids (>1), a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low carbon number tricyclic terpanes and C24 tetracyclic terpane, little gammacerane and C29 Ts detected, an absolute predominant content of C29 sterane and a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diasterane. However, the opposite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in mudstones, with an approximately equal content of pristane and phytane, relatively low ratio of C15/C16 sesquiterpenoids (<1), a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of high carbon number tricyclic terpanes and a low content of C24 tetracyclic terpane, peaks of gammacerane and C29 Ts detected obviously and an increasing C27 sterane content. 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 the coals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s as the possible major oil source rocks in this area, and they were formed in the stronger oxidizing environment with shallower water than mudst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