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根据2013年9~10月西非近海调查所获得的鲐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鲐鱼样本体长范围13.5~29.1cm,优势体长组为19.5~25.5cm;又长范围13.9~30.7cm,优势叉长组21.5~25.5cm,占整个渔获物的76.09%;体质量范围33~551g,优势体质量组为120~210g;叉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0.407L~(1.879)(R~2=0.538)。其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整个渔获物样本的81.71%。胃含物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经ANOVA方差分析发现,9月与10月份鲐鱼样本叉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鲣鱼起水鱼群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6年10月—2007年2月及2007年10月—2008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与回归的分析方法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差异(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研究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3.
西北太平洋公海春季秋刀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5~7月和2010年4~7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海上调查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结果表明:2009年叉长范围为161~333mm,优势叉长组为260~320mm;2010年叉长范围为108~344mm,优势叉长组为240~300mm.经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年叉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年间雌雄叉长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摄氏等级的年间差异不明显。2009年和2010年雌雄比分别为1.32和1.18。2年性腺成熟度都以Ⅱ、Ⅲ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1、2、3期为主,发现了空胃现象。2009年体质量范围为21-257g,2010年体质量范围为9-220g,2年间体质量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方差分析2009年和2010间体长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两年的秋刀鱼可能属于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4.
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是金枪鱼(Thunnus)延绳钓渔业中常见的兼捕鱼种之一,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对海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2017年10月1日作为濒危物种被正式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中。作者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海域(7°S~9°N,149°E~150°W)采集的1 150尾镰状真鲨样本,对其叉长、体质量、繁殖和摄食等生物学信息进行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镰状真鲨的优势叉长范围分别为80~180 cm和60~150 cm,雌性叉长均值显著大于雄性;雌、雄的叉长和体质量关系无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叉长和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为:W_R=9×10–6×L_F~(2.9712);雌、雄性比符合1︰1比例;镰状真鲨的鳍脚长度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性,其线性关系为L_C=0.1492×L_F–6.5;镰状真鲨的怀仔数为4~15尾,平均怀仔数为8尾,子宫内雌雄胚胎长度范围为24~56 cm;摄食等级以空胃率为主,其次为1级,分别为51.77%、35.07%。  相似文献   

5.
根据 2 0 0 1年 6月 1 6日— 1 0月 2 7日大西洋中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现场所作的生物学测定数据 ,应用统计与回归的方法分别对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摄食种类、性比、叉长分布、叉长与纯重的关系、叉长与原条鱼重的关系、原条鱼重与纯重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性腺成熟度Ⅵ级占的比例最高 ,为 47.0 6%。 ( 2 )摄食等级以 1级为主 ,其次为 0级 ,分别占 45 .45 %和 1 8.1 8%。 ( 3)胃含物中以鱿鱼出现的频率为最高 ,占 44 44% ,其次是沙丁鱼和杂鱼 ,分别占 2 7.78%和 2 5 .0 0 %。 ( 4 )雄性与雌性的性比约为 1 .43比 1。 ( 5 )优势叉长为 1 .31— 1 .47m ,占 31 .44% ,平均叉长为 1 39m。 ( 6)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纯重 (DW)的关系可表达为 :DW =5 .6632× 1 0 - 6FL3 1 951 。( 7)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叉长 (FL)与原条鱼重 (RW)的关系分别为 :RW =8.5 0 72× 1 0 - 6FL3.1 390 、RWM=1 .1 2 2 9× 1 0 - 5 FLM3.0 847、RWF=7.1 71 1× 1 0 - 6FLF3 1 72 1 。 ( 8)不分性别、雄性和雌性黄鳍金枪鱼原条鱼重 (RW)与纯重 (DW)的关系分别为 :RW =1 .1 339DW、RWM =1 .1 32 0DWM、RWF=1 1 399DWF。  相似文献   

6.
鱼类生物学特征研究包括叉长、体重分布,胃含物种类及出现频率,性腺发育状程度方面。根据2012年3-9月以及2014年4-8月在东南太平洋采集的1 055尾智利竹筴鱼样本,选取性腺成熟度Ⅲ期以上的智利竹筴鱼雌性样本,对个体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叉长范围为182~581 mm,体重范围为62.2~1 494 g,绝对繁殖力在42 211~305 305粒,平均繁殖力为145 482粒;个体叉长相对繁殖力在142~686粒/mm平均值为371粒/mm;个体体重相对繁殖力在133~349粒/g平均值为211粒/g。绝对繁殖力与叉长、体重、纯体重及性腺重等生物学指标显著性正相关,8月份的摄食强度较高,可能与性腺的发育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8—2019年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采集的礁栖鱼类黑缘尾九棘鲈(Cephalopholis spiloparaea)样本, 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南海这两个珊瑚礁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生物学特征的地理差异。结果表明: 在南沙海域和西沙海域中黑缘尾九棘鲈的平均体长分别为105.5±10.5mm和110.4±13.1mm, 两海域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南沙海域与西沙海域样本体长和体质量关系的异速生长因子b值分别为2.881与2.797; 耳石样本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范围为0.58~1.44a, 两个海域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所得的生长参数显示, 南沙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比西沙海域的体型相对较小、生长速度相对较快; 两海域黑缘尾九棘鲈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Ⅱ期为主, 且西沙海域样本性腺成熟比例高于南沙海域; 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 两个海域间的摄食等级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西沙群岛海域相比, 南沙群岛海域的黑缘尾九棘鲈群体表现出肝体比较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06—09北太平洋海区柔鱼(Ommastrephe bartrami)的现场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产量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010-06东部海区(170°~178°W,38°~41°N)优势胴长组为280~300mm,优势体重组为800~1 000g,性成熟度以Ⅲ,Ⅳ和Ⅴ期为主,摄食等级5级均有分布;2010-07—09西部传统渔场海区(150°~157°E,38°~44°N)优势胴长组为200~260mm,体重组为200~600g,柔鱼各项生长指标呈逐日上升趋势,性成熟度以Ⅰ和Ⅱ期为主,摄食等级都以2级以上为主。柔鱼性成熟度群体百分比与高摄食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性成熟度越高,摄食等级越低;性成熟度越低,摄食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捕捞的剑鱼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剑鱼的渔获长度组成、各长度之间和长度重量之间关系、雌雄性比、性腺成熟度及性腺指数。研究表明,雌性剑鱼下颌叉长分布显著大于雄性剑鱼(K-S test,t-test,P0.01)。雌雄剑鱼性比为1:0.4,当剑鱼下颌叉长长度大于180cm,雌性剑鱼性比为100%。剑鱼各生物学参数关系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ANCOVA,P0.05)。剑鱼下颌叉长(LJFL)与下颌体长(LJPCL)、下颌全长(LJTL)关系分别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LJTL=1.0633LJFL+5.8125;LJPCL=0.8906LJFL-0.7979。剑鱼下颌叉长与体重(RW)、加工后重量(DW)关系分别呈对数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分别为:RW=1.7527×10-6LJFL3.3755;DW=5.4358×10-7LJFL3.5424。体重与加工后重量两者间也呈线性显著(t-test,P‘0.01),方程为:RW=1.3139DW。本次调查雌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55,而雄性剑鱼性腺成熟度以I期占优势,平均性腺指数为0.20。该调查海域剑鱼在产卵和肥育之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舟山渔场针乌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场分布变迁的研究。结果表明,针乌贼胴长范围为98—178mm、平均为143.1mm,体重范围为119.4—733.7g、平均为403.8g,卵巢成熟度以4、5期为主、分别占总雌体数的36.92%和24.62%、怀卵数为77—745egg/female,摄食强度范围为0—4级,以0—1级为主,雌性摄食强度高于雄性;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为Y=-41.0709-0.5718X 0.0255X2,内壳长与胴长的关系为Y=0.8709 1.0124X,卵巢重与胴长的关系为Y=124.3780 1.4004X;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北方海区的针乌贼,近几年来逐步在舟山渔场出现,并且渔获数量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渔场分布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作者在印度洋东部海域的延绳钓生产实践,对渔获的大眼金枪鱼群体的群体构成、摄食、繁殖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渔获群体由纯重10~115kg、叉长80~195cm个体组成,纯重与叉长关系式w=2.000×10-5×L2.969;渔获物以3~5龄个体为主,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雌性个体,且随年龄增长雄性个体所占比例逐步提高.鱼群在该海域产卵期较长,不同年龄组性腺发育节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1年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探捕期间采集的1178尾茎柔鱼样本,进行了茎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茎柔鱼胴长范围为201—421mm,平均胴长为290mm,优势胴长为260—320mm;体重范围为200—2650g,平均体重为1000g,优势体重为600—1000g;胴长与体重关系呈幂指数关系;雌、雄性比为2.59:1;性腺成熟度以I、Ⅱ期为主;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雌性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7.2mm;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与其它海域相比,该海域茎柔鱼个体差异明显,主要为小型群体。  相似文献   

14.
摄食水平对褐牙鲆幼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牙鲆幼鱼 (体重 0 .71~ 4 .16 g;体长 4 .4 5~ 8.14cm)在 2 4℃下保持 5个摄食水平 (0~最大 )。投喂人工配合饵料。褐牙鲆能量和干物质的吸收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平均为97.38%和 76 .73%。褐牙鲆排粪能 (F )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0 .95 %~ 2 .83% ,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氮排泄 (U)占摄食能比例为 5 .5 2 %~ 6 .77% ,各摄食水平下变化不大 ;标准代谢耗能 (Rs)占摄食能比例为 1.0 5 %~ 7.82 % ,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减少 ;在各摄食水平条件下 ,摄食代谢耗能(Rf)占摄食能比例变化不大 ,平均为 4 5 .72 % ;生长能 (G)占摄食能比例为 32 .6 7%~ 4 9.2 1%。随摄食水平增加而增加。在最大摄食水平时 ,褐牙鲆能量分配形式为 :10 0 C =0 .95 F + 5 .5 2 U +4 4.31R+ 4 9.2 1G  相似文献   

15.
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黄、渤海重要的优势种之一,在近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底拖网采集的矛尾虾虎鱼样品,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摄食、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30~225 mm,平均体长为(90.27±28.15)mm,优势体长组为40~13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4~80.84 g,平均体重为(8.90±8.53) g,优势体重组为0~15 g。矛尾虾虎鱼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矛尾虾虎鱼全年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2.02×10~(-5)L~(2.83)(R~2=0.945 5,n=2 992尾),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体长-体重关系为W=1.79×10~(-5)L~(2.83),W=1.11×10~(-5)L~(2.97),W=5.39×10~(-5)L~(2.61)和W=3.04×10~(-5)L~(2.74)。矛尾虾虎鱼主要摄食帘蛤科、樱蛤科等瓣鳃类,同时还摄食虾类、多毛类等,其摄食等级主要以1级和2级为主,春季和冬季摄食等级随着体长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这一趋势在夏季和秋季不明显。性腺达到Ⅳ期和Ⅴ期的个体主要出现在冬季,表明矛尾虾虎鱼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矛尾虾虎鱼的生物学特征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了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2年9~12月所罗门群岛海域采集的353尾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样本,分析渔获物个体组成、性别比例、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等繁殖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捕获个体中包含大小两个群体;雌性群体个体规格明显小于雄性(p0.001)。春夏季9~12月雌、雄总体性别比为0.67︰1,显著偏离1︰1(p0.01);但性别比例与调查月份和个体大小密切相关,从9月到12月逐渐接近,至12月达到1︰1(p0.05)。性别比例随叉长增长逐步降低,叉长大于110cm个体中以雄性为主(p0.05),雌性比例与叉长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p0.01)。雌、雄个体性成熟率和性腺指数在春末夏初间逐步增长,至11~12月达到最高;Ⅴ~Ⅵ期产卵个体比例增加,这表明所罗门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春夏季存在产卵群体,从10月开始出现产卵个体,调查期间12月产卵个体比例达到相对最高,并且性腺指数与叉长呈现正相关关系;更一步的分析表明,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97.4cm和103.7cm。对该海域黄鳍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种群资源状况,对渔业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之一,作为海洋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根据中国金枪鱼渔业科学观察员在北大西洋海域(3°~55°N,15°~40°W)采集的2 112尾大青鲨数据,按不同性别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大青鲨的优势叉长组分别为180~220 cm、190~230 cm,雄性叉长均值显著大于雌性,雌、雄性比符合1︰1;大青鲨叉长-全长、尾凹长-全长的线性关系分别为L_F=0.8008L_T+7.3361,L_P=0.7576L_T–1.8479;北大西洋热带海域(3°~13°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大个体为主(180~240 cm),冰岛附近海域(48°~51°N)兼捕的大青鲨群体组成以小个体为主(100~210 cm);大青鲨叉长和质量关系式为W_R=7×10~(–6)L_F~(2.9994);大青鲨肝脏为性腺的发育提供能量,成熟个体的肝质量指数显著小于未成熟个体;热带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性成熟个体为主(96.9%),冰岛海域兼捕的大青鲨以未成熟个体居多(77.1%);50%雌性性成熟个体对应的叉长为178.7 cm,50%雄性性成熟个体对应叉长为173.6 cm;雌性怀仔大青鲨的叉长与其怀仔数量线性关系为L_S=0.419×L_F–49.7(R~2=0.3905),幼仔雌雄性比符合1︰1;胃含物中以沙丁鱼和鱿鱼出现频率最高。作者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北大西洋大青鲨的生物学特征,为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评估大青鲨种群资源状态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持续利用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资源,采用单船底拖网调查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4个季度季度从厦门海域6个站点采集皮氏叫姑鱼样本,研究皮氏叫姑鱼的生长、死亡、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分布范围为9~201 mm,平均106 mm,优势体长为80~12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1.2~166.3 g,平均30.5 g,优势体重为0~35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10~(-5)L~(3.0791),体长生长方程为L_t=220.5[1-e~(-0.56(t+0.61))],体重生长方程为W_t=165.38[1-e~(-0.56(t+0.61))]~(3.0791)。皮氏叫姑鱼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25、0.63、1.62,开发率为0.72。雌雄比为1.14∶1,性成熟以Ⅱ期为主,性成熟个体春季最多。摄食强度以1级和2级为主,冬季摄食强度最强。结果说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力度,根据皮氏叫姑鱼的繁殖习性建议加强繁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在低盐水体下最适的摄食水平,在水体盐度12、温度28℃±1℃的条件下,作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研究了不同摄食水平(分别为体质量的2.36%、2.83%、3.31%、3.79%、4.25%及饱食)对斜带石斑鱼幼鱼(初始体质量为29.28 g±2.63 g)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并建立了生长-摄食关系和不同摄食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低盐下幼鱼鱼体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在各摄食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含量在3.79%、4.25%及饱食组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干物质含量在4.25%、饱食组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能量含量随摄食水平降低而下降。摄食水平对幼鱼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摄食水平的降低而下降。幼鱼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干质量特定生长率、蛋白特定生长率、能量特定生长率均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与摄食水平呈减速增长曲线关系,可用对数方程描述。幼鱼饲料湿质量转化效率、饲料干质量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转化效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在3.79%组达到最大值,饲料能量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一直增加,在饱食组达到最大值。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生长能(G)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3.79%组有最大值,与摄食水平之间可用一元二次方程表述;排粪能(F)与排泄能(U)呈一直增大的变化,在饱食组有最大值,与摄食水平之间均可用线性方程表述;代谢能(R)则呈降低并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在3.79%组,幼鱼获得最佳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00C=12.29F+13.73U+31.33R+42.65G。综合考虑认为,斜带石斑鱼幼鱼在低盐水体下最适的摄食水平为体质量的3.79%。  相似文献   

20.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波  李忠炉  侯刚 《海洋与湖沼》2014,45(4):886-894
利用2010年3月—2013年2月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探捕与渔业生产监测取得的生物学数据和生产数据,对南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res)的生物学特性和渔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50—169cm,平均为111.8cm,体重范围2.45—87kg,平均为33.2kg,叉长(FL)体重(W)关系:W=1.74×10–5FL3.01,性腺成熟度Ⅱ期居多,占总尾数的45.27%。绝对怀卵量109.46—456.95万粒,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渔获水深90%集中在150—400m。(2)南海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41—180cm,平均为107.9cm,体重范围1.2—77.5kg,平均为27.9kg,叉长体重关系:W=2.19×10–5FL2.94,性腺成熟度以Ⅱ—Ⅳ期居多,占总尾数的89.01%,绝对怀卵量15—154万粒,摄食强度以1—2级为主。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南沙西北部、南沙中西部海域。渔获水深93.75%集中在50—350m。西沙西部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是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捕捞金枪鱼的重要渔场。研究认为:(1)在南海可发展小型冷海水延绳钓船,在每年10月末—次年5月初在西沙东北海域开展浅水延绳钓作业;(2)在南海的岛礁附近设置PAYAO群,开展金枪鱼灯光罩网或围网捕捞。(3)目前取得的资料仍然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调查,以掌握南海金枪鱼种群动态,为渔业开发和养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