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黄河下游河道系粉土细沙质河床,河道宽阔平坦多弯曲。河水的强大水力作用,把河床冲刷、淤积成典型的蜿蜒性河床地貌;不同的地貌形态又反过来影响水流结构,使水面形成不同的水流形态。认识和掌握水流形态与水下地  相似文献   

2.
准确提取河道变化信息可以为堤坝等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提供数据支持。该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下游花园口段的ETM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增强处理,而后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提取河道信息。对冬季、春季、夏季与秋季4期遥感影像分别进行处理,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河道水面面积、平均河面宽、心洲面积及心洲数量4个指标对区域内河道进行季节性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准确地监测黄河下游河道的空间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1988~2001年共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对北江芦苞浅段岸线和洲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以后此段河道河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河道主流线的迁移、小型洲滩的消亡,变化时间与人为采砂和航道整治的时间相吻合,河势向着稳定的趋势发展,文章最后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进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断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下游郑州京广铁桥—兰考段河道穿行于华北平原济源—开封凹陷,南邻太康隆起。该河段为著名的地上悬河,属典型的游荡型河床,河流地质作用以强烈侧蚀南岸为特征。遥感、物探综合解译首次发现在河道南岸存在一东西向郑州—兰考区域性隐伏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的发现,从河流地质作用特征与基底新构造活动关系方面解释了该段黄河发生、发展和演化机理,解释了河床“小尺度游荡,大尺度呈直线状延伸” 的河道地貌特征和“河流强烈侧蚀南岸”的河流地质作用特征,对黄河下游河道防洪、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质作用·黄河悬河段水动力条件·遥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介绍了黄河冲积扇区基底构造轮廊,分析了各河段新构造运动形式及河道发育特征,同时也分析了黄河河道的地段性对控导工程的影响,最后对中常及特大洪水期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河道DEM的建立是河道整治、河床演变的基础。以长江江苏段河道为例,对DEM建立过程中涉及到的高程数据提取、粗差检验、DEM生成等处理方法进行研究,为相关河道DEM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影响程度如何是黄河治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基于多期Landsat TM/ETM等卫星影像数据,解译提取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等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7个年份的黄河下游河道水域数据,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列表对比,揭示黄河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小浪底水库运用前,黄河下游河道宽,水域变化大,1985—2000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546.979 km2;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河道变窄,水域变化小,2000—2015年的15年间面积变化46.759 km2。说明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有效控制了黄河下游的流量和流沙,对稳定黄河下游河道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宁夏北部卫星影像上发现,在宁夏石咀山至内蒙乌达之间,有一组古洪积扇被黄河所穿切,经野外考察认为,该段黄河两岸的Ⅲ级阶地属晚更新世洪积侵蚀阶地,宁夏北部黄河发育于晚更新世以后。  相似文献   

9.
据遥感影像揭示,除气象因素外,黄河与淮河洪泛形成主要受近代和现代活动构造控制。据分析,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存在一定程度隐患,部分河道稳定性较差,淮河中上游地区是现代沉降区,洪水壅滞难泻,对京九铁路及黄淮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黄委会科学研究所在室内建立的黄河兰考段天然河道缩小的模型,其平面比例尺为1:1000,高程比例尺为1:80,整个模型长约88米,宽平均为20米。这个模型的特点是河道比较平缓,为粉土细沙质河床,土质松软,河道宽阔平坦多弯曲,由于河水的水力作用,把河床冲淤成典型的婉蜒性地貌,相对高差只有几厘米。河两岸还有各种水工建筑。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黄泛平原是我国东部地震高发区之一,涉及地震Ⅶ级烈度区带48万km2,Ⅷ级烈度区带4.5万km2,历史地震统计资料表明,华北地区自1812年以来即进入地震活跃期,地震活动呈现出向华北南部黄泛区集中的趋势。京九铁路进入黄泛区以后,在山东聊城斜穿聊兰发震断裂带达200余km,在河南台前,横跨地上悬河——黄河现代河道,历史上该地曾有地震引发黄河决溢泛滥的记录,因此,地震活动及其诱发的黄河水患,是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之一。所以该地应以防御震害及水患为目的,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黄河经常改道,给中国带来肥沃的耕地,也带来灾难。历代黄河河道变迁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断定地图的成图年代。先秦至宋代,黄河基本在华北平原用不同河道进入渤海。自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分两支,北入渤海,南注黄海。1580年治河后,黄河只有南支汇淮河入黄海,到1855年再恢复单支入渤海。黄河4次大改道的历史可以印证地图成图年代。《坤輿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坤輿万国全图》的测绘,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黄河只表示南支入黄海,是1580年以后的材料,比1541年的《广舆图》资料更新。地图制作有勘探、测绘、拼合、制版、印刷、翻译等步骤。严格来说,地图最重要的创作者是勘探测绘者,其他的任务是后勤,翻译重绘更是省事。《中国新地图集》主要制作人不是卫匡国,实为中国历代省、县、乡分工测绘,明代统其成,已用经纬线,球形投影绘制。《坤輿万国全图》则是郑和等率领大航海的经验总结。卫、利、李等人只参与翻译,添加地名和序言。这两份外国保存的中国地图重现中国历史,证明郑和时代的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近代地图学为中国原创,中国地图学西传才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13.
位于黄海西海岸中部的连云港是重要的万吨级商港。港池外有连岛作为海上屏障。为了扩大 吞吐能力, 拟建造连按陆地与连云岛西端长达6700m的西海堤, 以期防淤防浪。 多时相遥感图像动态分析显示, 连云港东侧河口外航道不断西移, 河口异重流也向西飘移, 表明该区存在着自东向西的沿岸流。美国陆地卫星MSS图像上沿岸流自废黄河口一带流向连云港 地区的特征也很清晰, 并对侵蚀岸产生的大量泥沙携在连云港一带的特征也有明显显示。 连云港地区原来存在绕连岛右旋的流场。西海堤未建前, 泥沙尚可顺利通过港池。西海堤的 建成, 则破坏了现有流场, 阻断泥沙流, 将导致大量泥沙在港池内消能落淤, 对港口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4.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琼西北地区冰川地貌陆地卫星TM图像解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门江流域更新世沉积广布、厚度巨大。在对区内的建筑砂矿进行成矿背景条件研中,利用了陆地卫星TM图像并与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了区内的冰蚀台面、冰洼、冰斗、冰川槽谷和冰碛堤、冰碛裙和冰水扇等冰川作用遗迹。通过对冰蚀、冰碛地貌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内在的成生规律。  相似文献   

16.
“3S”技术在“数字黄河”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介绍了“数字黄河”的概念,并对GPS、RS、GIS及“3S”集成技术进行系统地阐述,最后,初步探讨了“3S”及其集成技术在“数字黄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