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经典学说是中医之根,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诊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目前的教学模式现状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建议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包括采取中医经典教学理论与中医内科学具体病证相融合加深学生对具体病证的中医学认识、以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教学中围绕病案组合病因、病机、证候、治则、处方、施药、调护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具体病证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2.
培养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运用素质,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中的运用。首先要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如做好课前准备,课程教学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其次,要改革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骨伤科学中,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模式是提高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学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根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中医学临床基础,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学经典,做临床”成为无数中医学子的座右铭。然而,现代高校中医经典教学却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本文试从中医学教学现状入手,讨论中医经典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目的:依托超星学习通建立《针灸学》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医学专业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同时分析针灸学目前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针灸学》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并观察其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7级中医学专业202位同学参与研究,观察组采用超星学习通开展混合式教学,并采用“两对接,两结合,多元参与”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予以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形式及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平时(点名考勤+作业)-操作(画经定穴+刺灸操作)-理论考试”加以评估。学期结束后对2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开展观察组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自主学习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中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绝大部分同学针对多元化考核对执业医考的认知帮助及能力提升持肯定态度,大部分同学表示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愿意接受多元化考核并积极参与。结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针灸学》多元化课程考核体系契合教学模式的变革,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促进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有助于形成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初步认知,一定程度上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5.
中医亚健康学是中医学与亚健康学相互交叉融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特色学科。为构建“大健康”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中医亚健康学课程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医亚健康学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文教育融入中医针灸点穴实验课程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在预试验基础上,设计并完善“自评互评表”和“点穴考核表”2类人文教育评价表。以湖南师范大学201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7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中医学》课程为平台,以点穴实验为切入点,教学改革分“三阶段五步骤”实施。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与评价。结果:对学生各类考核成绩进行统计描述,171位学生《中医学》总评成绩在及格以上,通过率99.42%;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点穴专业成绩成正相关(r=0.22,P<0.01),点穴考核人文成绩与《中医学》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20,P<0.01),《中医学》总评成绩与《中医文化与健康》总评成绩成正相关(r=0.30,P<0.01);《中医学》的评教结果为99.63分,《中医文化与健康》的评教结果为99.10分,均为优秀。结论:人文教育及评价融入点穴实践课程可行且有效,有利于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医哲学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有整体观、辩证观、“三因制宜”思想等。笔者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分析中医整体观、辩证观等哲学思想在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西学中”继续教育及中西医结合普通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将知识链理论引入《方剂学》教学中,便于学生对前期中医基础知识及同期或后期中医经典、临床知识链条进行梳理和整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本文从教学目标、绘制思路、绘制要求、取得成效等4个方面探讨知识链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的基本情况,以该课程中“子宫”一节为例,从理论讲授、实验教学、相关知识扩展来展开,在各教学环节中深入挖掘、提炼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应用。理论讲授方面: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场所,联系到要尊重、感恩、孝顺母亲;子宫的形态,引申出生命的状态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子宫的大小,联系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子宫的韧带,提炼出学习工作中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实验教学方面:从大体标本,树立学生的感恩、敬畏和奉献之心;由子宫位置,引导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知识扩展:以中医女子胞,增强学生的中医学自信;以剖宫的部位,引申出学生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态度;用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临床角色感和使命感;学习子宫癌的相关文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由安抚孕产妇,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化爱于行,做一个有爱心的白衣天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院校联合模式下探讨基层中医院护士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的体会,为促进中医院护士继续教育培训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2名全程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提炼主题。结果:1)培训体会。促进了中医学的传承发展,扩大了中医学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护士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营造了中医护理的学习氛围,形成了护理人员自我提升机制。2)教学反馈。建议进行延续性教育;建议进行反馈式教学;建议采用鼓励式教学。3)问题反馈。中医护理项目收费标准不完善;基层医师中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结论:采用“院校联合”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为基层中医院护理人才培养探索了新道路,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为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标准化患者(SP)教学模式已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以多种形式开展,且中医标准化患者(SPCM)的规范化培训和应用已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在他人经验基础上,结合本校自身特点,提出“SPCM是一名中医化的合格标准化患者”的培训目标,从制定培训方案、组建培训师资团队、撰写培训资料、SP公开招募、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设置和实施。经考核合格的SPCM已应用于《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中医内科夜间开放课》以及中医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等实训课程教学和考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证素辨证理论为特色的“中医药膳学”课程的教学应用价值,为“中医药膳学”教学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56名选修“中医药膳学”课程的本科中医类三年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8学时的中医证素辨证理论教学内容。课程结束后,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比较2组的综合成绩;对观察组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学认可度进行调查。结果:2组综合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学生的证素辨证体系教学认可度调查结果中,非常同意占84.28%,同意占14.29%,一般占1.43%,不同意为0。结论:中医证素辨证理论教学方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中医辨证施膳思维,提升中医药膳实践运用能力,且学生的认可度高,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防治学说是关于疾病预防、治疗原则的理论,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中心环节,蕴含着丰富的防病治病思想和传统文化知识。以术载道、以道驭术,教师在防治学说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情分析和课程教学规律,道术兼备、深化内涵,将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感悟文化和培养中医思维,对于实现“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目标和落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课程的临床属性,决定了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注重经典,突出临床”。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认为研究生阶段《伤寒论》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证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原文记诵,深入理解原文内涵,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六经辨证诊疗思路、经方类方的临床应用、《伤寒论》治法及组方规律等内容,并通过名医医案选读、跟师随诊等方式,提高研究生阶段《伤寒论》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养生保健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泰医学中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泰式按摩、“元素”养生、泰式瑜伽、养生草药等,中医学可以深入学习并借鉴,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学中,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方剂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作为连接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及多角度融会贯通能力的重要课程。本文以方之配伍、方之精变、方之效用及方之趣味为主题,探讨如何在方剂学教学中实现融会贯通,而对方剂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融会贯通,是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院校核心课程《方剂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方案:一是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二是修订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大纲,匹配教学设计;三是强化自我教育,纳入分数考核;四是督导与评教结合,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五是将课内教育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拓展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改革,使学生在《方剂学》教学中全面接受医德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对于中医药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卓越医师视域下国医精诚班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五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四线同步的专业素质培养、三步续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两感并重的职业道德培养等方法实现双一流人才培养;通过中医思维、创新能力、模式创新、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法培养中医文化传承创新的继承者;通过国医精诚价值观培养出社会主流价值观下国医精诚价值观的践行者;进而培育出具有优秀的中医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具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国医精诚价值观、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双一流卓越中医人才,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等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为指导,总结概括咽痛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取伤寒和温病论治咽痛的核心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辨证方法,浅析咽痛的中医治疗经验,并将咽痛这一症状的辨证治疗条理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学小儿“三不足,二有余”的理论,探析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病证特点,并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特色外用适宜技术在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治疗的应用,旨在为小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状态的中医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