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已有报道的洛氏藻属种类,仅格纹洛氏藻(Roperia tessellata(Roper)Grunow)一种。细胞壳面是圆形的。在东海及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调查过程中见到了一种壳面广卵形的硅藻,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新种洛氏藻——广卵洛  相似文献   

2.
方格罗氏藻[Roperia tesselata(Roper)Grunow]的壳面外形和壳缘构造多样,笔者在南海晚第四纪的三个柱状样沉积物中都采到,统计1303个壳体。分析结果表明:在冰期的沉积物中,壳面呈圆形,壳缘平滑无齿状隆起线的壳体占绝对多数;在间冰期的沉积物中,壳面呈卵形,少数近圆形,壳缘具齿状隆起线的壳体明显增多。因此,该种壳面的两类不同形状和构造的数量差异,可应用于探讨南海晚第四纪古气侯旋回。  相似文献   

3.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3,15(5):118-119
本文用光镜(TLM)、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采自南海的中断条纹藻的壳面、环面、间插带和假隔片的微细结构,揭示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的中断条纹藻细胞壁的壳整结构。  相似文献   

4.
2016年5月4日—10日, 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 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 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 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 & Semina, 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 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 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 细胞个体较小, 壳面直径为6.4~11.1μm, 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 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 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 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是双尾藻属中两个现存种之一,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海洋的一种浮游硅藻。截至目前,它的分类均依据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为标准,本文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对其进行描述,因而填补了以往观察的欠缺,并纠正了有些硅藻学者把双尾藻属的壳套当作其壳面的“外三角形”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前文[2]之后继续报道了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四种珊瑚藻科藻类,其中除端胞片壳藻Fosliella farinosa外,其它三种即中叶藻Mesophyllum mesomorphum,小石孔藻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和三叉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trichotomum,在我国海区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褐壳藻属一新种——黄海褐壳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2—1988年在辽宁省大连沿海黑石礁等地采到标本50余株,经自然环境及室内的培养观察及分类研究表明,标本系褐壳藻属Ralfsia Berkely, 1831的一新种,定名为黄海褐壳藻Ralfsia huanghaiensis nov. sp.。模式标本保存于大连水产学院海藻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圆筛藻属的种类是南海近岸浮游植物中的优势种或习见种,又是海洋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发现在油田岩心样品中也保存着一些圆筛藻,因此有必要了解我国圆筛藻的种类和分布,供作我国资源开发的参考。 关于南海圆筛藻的分类研究,金德祥等报告过14种1变种。郭玉洁报告过圆筛藻属的5个新种。郭玉洁等报告过采自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圆筛藻9种。本文主要报告采自广东省近海和北部湾东部的圆筛藻13种7变种,其中4种6变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1种和1变种是世界新记录。到目前为止,在南海已记录圆筛藻24种7变种。 本文除对产自我国南海的圆筛藻的壳面特征进行绘图、描述和拍照外,并对其环面也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绘图,以补充以往文献的不足。对于在西沙和中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作过详细形态描述的种类如高圆筛藻(Coscinodiscus nobilis Gruu.)等,在此则不再重复。各种名下仅列出其原始定名文献和国内资料,对国外的一般性文献则从略。本文绝大部分种类的学名均根据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藻类名词及名称》(1979)。  相似文献   

9.
鼠尾藻和小珊瑚藻对赤潮异弯藻克生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共培养的方法,比较了鼠尾藻(Surgassum thunbergii)和小珊瑚藻(Corallina pilulifera)新鲜组织、干粉末、水溶性抽提液、培养水的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am akashiwo)生长的克生效应。结果表明,鼠尾藻和小珊瑚藻的新鲜组织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鼠尾藻相比,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强。2种大型海藻的干粉末在2个高浓度(1.2,2.4 g.L-1)时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产生了抑制作用,小珊瑚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种大型海藻高浓度的水溶性抽提液(24 g.L-1)在实验的48 h内使赤潮异弯藻完全致死。在2种大型海藻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实验中,在一次性添加方式下,小珊瑚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却显著抑制了赤潮异弯藻的生长。与小珊瑚藻相比,无论在一次性还是在半连续添加方式下,鼠尾藻的培养水过滤液对赤潮异弯藻的生长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真丝藻属Eudesme J.AG. (Chordariales, Phaeophyt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丝藻属Eudesme是J.Agandh于1880年(J.Agardh 1880,p.29)建立的。其主要特征为:次生基部由直立初生中央轴及假根状丝体组成;初生中央轴由几个丝体束构成;假根状丝体则由中央丝体的基部产生;中央轴多管状,合轴分枝,由纵向排列的丝体组成,排列比较疏松;内皮层细胞从中央轴横向长出,稍网状排列;同化丝由内皮层末端细胞产生,不分枝,有密集的载色体;毛透明,从生长点或皮层丝体的基部产生;单室孢子囊无柄或在皮层丝体上有柄。 中国真丝藻,仅Lu Baoren和C.K. Tseng(1983)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对Eudesme virescens(Cam.)J.Ag.作过描述外,未见其他更详细的报道。经过最近几年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真丝藻共有4种,除了Eudesme virescens(Cam.)J.Ag.外,另外还有黄海真丝藻Eudesme huanghaiensis Ding et Lu、青岛真丝藻 Eudesme qingdaoensis Ding et Lu和山东真丝藻Eudesme shandongensis Ding et Lu3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植生藻某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植生藻(Richelia sinica HB 58)是最近分离培养的一个固氮蓝藻新种。该藻能在水生111(HB111)无氮培养基中,在130μE/(m~2·s)下于4—8h内呈指数生长。在指数生长期间,当温度分别采用29℃,35℃和38℃培养时,生长速率均随温度增高而加快,以38℃时为最快;增代时间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在38℃时10.5h为一代。用80%丙酮提取色素,其叶绿素a含量为5.14—6.55 mg/g干重。与固氮鱼腥藻(Anabaena azotica HB686)和稻田鱼腥藻(A. oryzae HB 13)相比,它们的色素吸收峰有一定差别;用0.00lmo1/L磷酸缓冲液提取色素,与固氮鱼腥藻吸收峰相似。藻胆蛋白含量因培养条件或藻生长状况差别变动较大,藻蓝蛋白含量在32.00—134.00 mg/g干重之间;别藻蓝蛋白含量在15.00—52.00mg/g干重之间。不同条件下多次培养,均未发现C-藻红蛋白吸收峰,可能不具C-藻红蛋白或含量甚微。该藻蛋白质含量为59.44%(干重),与螺旋藻(Spirulina)和鱼粉相近,高于鱼腥藻(Anabaena)、栅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和盐藻(Dunaliella)。有可能代替鱼粉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和水产品饵料的精料或添加成分使用,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藻类。  相似文献   

12.
刘师成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7,16(3):249-254,T003
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记录了属于胸隔藻属不等组的9种硅藻的内外壳面的结构。其中有5种做了TEM和SEM的观察。  相似文献   

13.
藻红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高等植物的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而红藻、蓝藻和隐藻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藻胆蛋白包括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异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和藻红蓝蛋白(Phycoerythrocyanin,PEC)等,氨基酸序列和免疫交叉反应结果显示PEC归于PC之中。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PE,PC,APC在藻体类囊体膜上顺序排列,加上连接蛋白构成藻胆体,其结构如图1所示。藻胆蛋白能高效率地捕获光能并传递给光系统,光能传递的方向为PE→PC→APC→chla。对藻胆蛋白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有节珊瑚藻为藻体直立部有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分化的一大类珊瑚藻,过去均属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近几年来则较普遍地采纳Adey和Johansen(1972, 1976)的系统,即根据藻体内相邻藻丝间次生孔状连结的有无,节部由单列、多列或分生组织的细胞组成等特点而将有节珊瑚藻分置于三个亚科,即叉节藻亚科Amphiroideae Johansen 、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和隐节藻亚科Metagoniolithoideae Johanen。 自1866年以来;中、外藻类学者对我国有节珊瑚藻的报道较多,迄今约有28种左右。 已报道的种类虽较多,但多半是名录式的,或仅是一般外部形态和简单内部结构的描述,有的仅局限于极少数调查、采集地区。对这些种类作较细致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和报道是很不够的,难免错误的鉴定。有些记录,在未获得较完整的资料和产地标本(或检查原标本)前,是难以确认的。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49-1984年及曾呈奎教授在1933-1941年采集现存放于该所植物标本室的有节珊瑚藻标本,对它们的形态解剖及产地分布作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 (Aresch.) Fosl.的5属8种,其中唇孢藻 Cheilosporum jungermannioides Rupr.己报道于台湾(濑川宗吉,194ld, 1956),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 Yendo 和蹄形叉珊藻粗短变型 Janiaungulata Yendo f. brevior Yendo 己报道于香港(Lee, K. Y., 1965),红叉珊藻 Jania rubens ( L.) Lamx. 为本文首次报道,粗节波氏藻 Bossiella cretacea (P. et R.)Johansen 、粗叉珊藻 Jania crassa Lamx.、边孢藻 Marginisporum crassissimum (Yendo)Ganesan 和异边孢藻 Marginisporum aberrans (Yendo) Johansen et Chihara ,曾由本文作者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1983)中首次作了扼要的报道及外形图示。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了短期(2d)UV-B辐射对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和亚心形扁藻3种藻单养的敏感性比较以及长期(21d)UV-B辐射对3种藻混养的种间竞争性平衡的影响。实验表明,(1)UV-B条件下。单养和混养情况下,最敏感的藻是金藻8701,小新月菱形藻次之,亚心形扁藻最不敏感;(2)增强的UV-B为对UV-B具有高耐受力的亚心形扁藻提供了竞争优势,使种间竞争平衡向着有利于亚心形扁藻的方向发展,到第21天,UV-B辐射(2.88J/m^2,5.76J/m^2)的处理组中,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赤潮叉角藻18SrDNA和ITS区序列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PCR及克隆测序的方法,对1998年引发渤海赤潮的叉角藻18SrRNAadldey DNAITS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因特网从国际分子生物学数据库中获取甲藻另外15个种的18rDNA序列,以Tetrahymena corlissi作为类群,分别采用Neighbor-Joining和Fitch方法构建甲藻较为一致和可靠的进化树图,探讨具有高度多样性和在分类上争议较多的甲藻各类群之间的形态与分子进化关系。结果表明,Prorocentrum(有2个简单的壳板)出现得较早,而大多数多甲藻目(覆盖着多个壳板)、裸甲藻目(大多数不具壳板)和膝沟藻目的成员较晚出现。另外,对叉角藻ITS区的分析表明,ITS区为高变区,是良好的分子标记,可用于叉角藻快速鉴定的专一性核酸分子探针的研制。  相似文献   

17.
几种海洋微藻的固定化培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用褐藻酸钙固定化培养了7种海洋微藻,它们是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微形角刺藻(Chaetoccros minutissimu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 Tseng et T.J.Chang)、亚心形扁藻(Pl.subcordiformis)、隐杆藻(Aphanothece sp.)和盐藻(Dunaliella sp.).  相似文献   

18.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塔玛亚历山大藻对两种单细胞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细胞再悬浮液、细胞破碎液、上清液、藻壳液、过滤液对亚心形扁藻悬浮性的影响,以及塔玛亚历山大藻与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含有塔玛亚历山大藻成分的实验溶液均能在短时间内造成亚心形扁藻失去鞭毛形成胞囊而下沉,其中再悬浮液的影响最大.但亚心形扁藻受到的这种不利影响,一般在一周后即开始恢复.小球藻生长几乎不受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混合培养水体中的小球藻生长曲线与单种培养的几乎一致,其悬浮性也无明显改变.与亚心形扁藻进行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ATCI01品系和ATHK品系)均表现出培养前期增殖曲线与单种培养类似,但在一周后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增殖曲线开始下降,这一时间恰好与扁藻细胞密度开始增加的时间相一致.而与小球藻的混合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培养前期与单种培养一致,后期则种群数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珊瑚藻类,特别是无节珊瑚藻,除曾呈奎教授在1937年报告过产于我国海南岛等地的巨胞宽珊藻Mastophora marcrocarpa Mont.[宽珊藻M. rosea(C. Ag.) Setch.的同物异名]外,基本上尚无报道,更谈不上对这一大类海藻细致地进行形态解剖学的观察研究。近年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7-1965年,1973-1976年,1980-1982年以及曾呈奎教授于1933-1934年在本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并着手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有关结果将陆续发表。 本文报道产于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十种二型无节珊瑚藻.其中比较难得的是,在海南岛几个地区都发现了现代存活的古石枝藻属的化石种类——红古石枝藻Archaeolithothamnium erythraeum (Rothpl.) Fosl.[=红孢石藻 Sporolithon erythreaum (Rothpl.) Kylin],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其余九种中,有四种,即瑰红中叶藻 Mesophyllum erubescens (Fosl.) Lemoine ,拟中叶藻标准变型 Mesophyllu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typica (Fosl.),拟中叶藻卷皱变型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crispescens (Fosl.)Lemoine ,微凹石叶藻Lithophyllum kotschyanum(Unger)Fosl 摩鹿加石叶藻 Lithophyllum moluccense Fosl.,作者除在 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已作初步报道外,本文对其产地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作了详细补充;另有四种,即水石藻 Hydrolithon reinboldii (Weber-van Bosse et Fosl.) Fosl. ,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 Fosl. ,太平洋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pacifica (Heydr.) Fosl. ,本文对其在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等与同种西沙群岛标本作了一些比较观察;本文还对宽珊藻 Mastophora rosea (C. Ag.) Setch. 的解剖特征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