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石灰虫石灰质栖管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保福 《海洋科学》1983,7(6):36-39
环节动物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龙介虫科Serpulidae中的几属动物有利用钙质形成石灰质栖管的能力。有关石灰虫类利用钙质形成其栖管的生物学机理问题,国外学者已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了钙质来源、虫体有关分泌腺体的分泌机制以及栖管形成过程等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但至今尚未定论,一些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10月苏北浅滩邻近海域的调查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群落中优势种以滩栖阳遂足(Amphiura vadicola)和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贡献率最高。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273.57个/m2,平均生物量为44.50 g/m2。自苏北浅滩向外海,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呈增加的趋势。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1)滩栖阳遂足群落;2)不倒翁虫-梳鳃虫群落;3)稚齿虫-背蚓虫-樱蛤-织纹螺群落。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导致苏北浅滩站位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悬浮物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多毛纲龙介虫科(石灰虫科)Serpulidae的分类区系,除吴宝铃和陈木(1985,1991)、陈木和吴宝铃(1978,1980)发表过6个新种以及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作过一些常见种报道外,迄今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调查补采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共鉴定龙介虫科盘管虫属28种,其中1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1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吴宝铃  陈木 《海洋与湖沼》1981,12(4):354-357
龙介虫科(Serpulidae)具钙质栖管,常附着在牡蛎的贝壳上,俗称龙介或石灰虫。除少数种外,均营固着生活。海港设施、船舰、浮标和经济贝类是它们的附着基,是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之一。最近我们对中国近海龙介虫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南海采集到的大量标本中,发现了盘管虫属Hydroides的两个新种,现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福建三沙湾网箱养殖对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盟  周进 《海洋与湖沼》2017,48(3):543-552
利用东海近海典型网箱养殖海湾三沙湾9个航次数据,基于群落结构时空差异,阐释网箱养殖活动对多毛纲(Polychaeta)动物群落的影响。就群落组成而言,网箱养殖和非网箱养殖水域多毛纲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丝鳃虫科(Cirratulidae)和多鳞虫科(Polynoidae)分别是两种水域最占优势的类群;网箱养殖水域多毛纲优势物种的丰度及丰度比值略高于非网箱养殖区(104.06ind./m248.29ind./m2,57.59%46.96%)。双因素方差分析(采样时间和养殖方式)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物种数(S)、丰度(N)、生物量(B)、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等典型群落参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考虑两种因素独立效应时,群落参数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但存在极显著时间差异(P0.01)。双因素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two-way ANOSIM analysis)表明群落结构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但存在极显著时间差异(P0.01)。典型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pH、水深和溶解氧是影响三沙湾多毛纲动物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结论显示,三沙湾网箱养殖活动对多毛纲动物群落结构已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群落组成方面,群落结构和部分典型底栖环境因子具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内刺盘管虫Hydroides ezoensis(Okuda)是我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污损性附着动物之一,它可形成密集群落附生于舰、船的底部以及海洋里各种工程的设施上,严重地损害着舰、船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在附着管栖多毛类发育生物学方面过去已有不少论述。如Hedley(1956、1958)对Pomaloceros钙质栖管的形成,Nott(1973)~4对Spirorbis幼虫的附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相比较溶于海水,石油烃更易富集于沉积物中,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底栖动物产生严重威胁。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海洋石油烃污染对多毛类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石油烃的毒性机制、多毛类动物摄食习性、多毛类动物对石油烃的富集与代谢、石油烃对多毛类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石油烃对多毛类底栖动物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分子损伤,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海洋微型污损性附着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附着生物按其大小可分为两类,即大型附着生物(藤壶、海鞘、盘管虫、浒苔、水云等)和微型附着生物(附植性细菌、霉菌、放线菌、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微型线虫等)。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的多毛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岩  严文侠 《海洋通报》1995,14(6):40-45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管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及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讨论了污损生物多毛类的分布与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名词解释     
齐钟彦 《海洋科学》1982,6(4):10-10
海洋钻孔生物(Marine boring organism)在海洋中穿凿岩石、珊瑚礁、贝壳、红树、木船和木质建筑等物体的生物统称海洋钻孔生物。该类生物主要有:海绵动物的穿孔海绵;环节动物多毛纲的凿贝才女虫;软体动物的住石蛤、钻岩蛤、石蛏、开腹蛤、海笋和船蛆;节足动物甲壳纲的柱木水虱、团水虱和跳水虱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Sabellida)龙介虫科(Serpulidae)和螺旋虫科(Spirorbidae)是污损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已陆续报道龙介虫科近51种。本文是第三篇报道,共鉴定龙介虫科8属12种、螺旋虫科7属12种。其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有*者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3.
南海盘管虫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木  吴宝铃 《海洋与湖沼》1980,11(3):247-250
龙介虫科Serpulidae的盘管虫Hydroides是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之一,体外有钙质栖管,营附着生活,大量附着在船底,影响航行速度,有的附着在海珍贝类如鲍、珍珠贝、扇贝等的贝壳上,妨碍其正常生长,是经济贝类养殖的敌害。1978年5月和8月,1979年6月我们先后在福建漳浦、东山和广西白龙尾的贝类养殖场,发现在解氏珠母贝Pinctada chemnitzi(Philipp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Reeve)的贝壳上附着盘管虫属的两个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海多毛环节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毛环节动物是海洋底栖大型生物群落中最为习见且数量占优势的组成之一,有关其区系分类、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特点一直是该类研究聚焦的领域.综合中国海域多毛环节动物的研究记录,基于对已往分类学报道的核实,系统分析了黄海的多毛类物种多样性特点,提订了黄海278种多毛环节动物的最新名录及地理分布状况,同时对黄海及其他中国海域的多毛环节动物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区系概况进行了比较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四个群落:Ⅰ圆筒原盒螺-滩栖阳遂足-棘刺锚参-背蚓虫群落;Ⅱ圆筒原盒螺-钩虾群落;Ⅲ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不倒翁-尖叶长手沙蚕-近辐蛇尾群落;Ⅳ短叶索沙蚕-长吻沙蚕-纽虫群落。通过引入环境变量的二维MDS图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底层盐度、有机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口区悬浮粉砂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北部湾中的涠洲岛及其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并调查浮标和码头的污损生物,共记录149种,优势种是拟疣裂隆胞苔虫、长柄盘管虫、旋鳃虫、缘齿牡蛎和糊斑藤壶等.全年都有生物附着,盛期6—8月,数量不大.北部湾的污损生物呈现了热带外海污损生物群落的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沙蚕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主要栖息于海滨泥沙滩和浅海底,是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也是底栖性鱼虾类的主要捕食对象,因而是海洋中的基础饵料动物。素有“万能钓铒”之称的沙蚕,是垂钓渔业的理想钓铒。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钓鱼热之后,活沙蚕出口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由于供求矛盾的尖锐化,促使了沙蚕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海艾裂虫亚科(多毛纲:裂虫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平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81,3(4):617-628
多毛纲的裂虫科Syllidae和沙蚕科Nereidae、海女虫科Hesionidae、白毛虫科Pilargiidae等同属于沙蚕型多毛类动物.它们与叶须虫科Phyllodocidae又有极近的亲缘关系.艾裂虫亚科是裂虫科中疣足具背、腹须,两触角至少一半以上愈合,体长多在2-5毫米的底栖动物.它们多栖于潮间带岩石海岸的海藻根部、牡蛎空壳下或砾岩石表面沉积的泥沙中.据报导,在深海底亦有分布.艾裂虫亚科的生殖除裂配生殖schizogamy(或称婚前现象)外,还具抱卵生殖gestation.  相似文献   

19.
张立新  范晓 《海洋科学》2002,26(11):18-22
海洋苔藓虫属真体腔动物 ,是海洋底栖动物的重要组成之一 ,种类多 ,分布广 ,常常形成群体 ,密布在岩壁、鱼网、船底、浮标等物体上 ,在海洋污损生物中的出现频率很大。世界上现有苔藓虫5000多种 ,中国海估计有700多种。其中 ,总合草苔虫(BugulaneritinaLinnaeus,又称多室草苔虫)除南北极外 ,广泛地生息在世界各个海域中 ,该群体为紫褐色或褐色 ,幼年时呈扇形 ,老熟后似草丛 ,常常长到10cm以上 ,每只有个虫两列 ,交互排列。1982年 ,美国亚里桑那州立大学Pettit研究小组成功地从采集于加里福尼…  相似文献   

20.
郝斌 《海洋科学》1978,2(1):19-25
前言 海洋附着生物对于海洋设施的危害,随着海洋事业的日益发展,愈加显得突出。任何一种海洋设施,都必须注意防除海洋附着生物的问题。 海洋附着生物的种类很多,主要有藤壶类、贝类、苔藓虫和藻类等。这些附着生物的特点是在它们生活史中的浮游阶段后期,附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