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采用2000和2011年TM遥感影像资料,选用多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转化特征、破碎度及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研究了海南州近11年地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是整个海南州地区最主要的景观类型,2000~2011年耕地、林地、人工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均减少。近11年景观类型斑块总数增加1155个。各种景观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性较大;(2)2000~2011年海南州景观转化总面积为2022.13km2,转化面积最多的是草地,最少的是人工用地。2000年向2011年所转化的各类型景观中,草地的贡献率最高;(3)从斑块类型和景观尺度分别来看,2000~2011年海南州景观受到的干扰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在增加,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程度在增大,团聚程度降低,多样性和优势度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锡林浩特气象站1990—201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得出锡林河流域地区气候在20世纪90年代为暖湿;21世纪10年代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利用GIS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锡林河流域景观类型的转移变化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方法,得出锡林河流域除景观蔓延度指数减少外,其余景观格局指数均有所上升,表明区域整体景观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特征。分析流域的气候变化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得出锡林河流域近二十多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的规律基本吻合,气候暖干化导致锡林河流域景观格局破碎化,土地资源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2000年的土地覆盖数据和1999~2007年的NDVI数据为基础,在ERDAS和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地区1999~2007年的景观分布图,利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区域的景观格局与分布特征。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1999~2007年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和草地的斑块数目在降低,但是森林面积在增加,而草地面积在减小;积雪的斑块数目和斑块面积都呈减少趋势;荒漠景观的面积在减少,但是其斑块数目增加,青藏高原的荒漠化面积得到控制;草地景观在研究区域内占绝对优势,森林景观有较高的连通性和大块聚集分布特征,荒漠、积雪和水体景观的分布的连通性和聚集性比较差;景观多样性指数呈逐渐增大趋势,区域景观类型增多或景观类型多样化增加。从青藏高原景观的斑块特征来看,最近10年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石家庄市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7年、2004年和2019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分为绿地、水体、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四类景观,采用单窗算法和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利用Fragstats4.2计算4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并对景观粒度和移动窗口的尺度选择进行探讨分析;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4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与LST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87—2019年绿地斑块类型面积(CA)、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逐渐下降,不透水地表CA、LPI和AI逐渐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和裂化,绿地景观优势在不断下降,不透水地表面积在逐渐增加和聚合,不透水地表景观优势在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优势景观。斑块百分比指数(PLAND)、LPI和AI与LST表现出一致的极显著相关关系,绿地和水体为负相关,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为正相关;斑块破碎化指数(SPLIT)则相反,绿地和水体为正相关,不透水地表和未利用地为负相关。LST与PLAND和LPI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LST与AI和SPLIT的相关系数,说明一个优势景观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效果明显大于几个比较分散或破碎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区热岛效应与景观生态格局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基于2013年西安地区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数据以及遥感影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和数字图像处理等方法,研究冬、夏季节地面气温表征的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获取土地覆盖/利用类型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地区景观格局特征,以及热岛效应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建成区冬季、夏季均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且热岛效应对日最低温度敏感性更高;热岛效应强度与城镇用地和林地的面积、破碎度、斑块占景观总面积比、景观形状和斑块结合度均存在联系,且热岛效应对城镇用地景观格局的敏感性冬季高于夏季,而对林地景观格局的敏感性则是夏季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6.
科尔沁沙地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西辽河中下游,是中国最大的沙地。利用2004年的ETM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给出了该地区的土地景观格局现状图。同时通过对不同景观指数的计算,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的景观格局主体由农田景观和沙地景观构成。湖盆低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利用1990,1994,2000,2005,2011,2013年夏季北京地区Landsat卫星资料、2009年数字高程资料计算气象站周边景观指标参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站周边景观指数、建筑物高度及天空可视因子等参数能对气象探测环境的结构配置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呈现。此外,景观指标参数和气象要素相关分析表明:对气温变化影响较大的景观指标参数主要有城镇面积、水体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最大斑块占城镇面积比例、蔓延度指数、平均分维数和天空可视因子。对绝对湿度影响较大的景观指标参数为城镇面积、水体面积、最大斑块指数、最大斑块占城镇面积比例、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和天空可视因子。对小风占比影响较大的景观指标参数仅为水体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和最大斑块占城镇面积比例。基于以上统计结果,提出了一套对探测环境进行评估的方法——景观指标评估法。利用该方法对北京市15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周围环境对观测资料影响程度最小的站为怀柔站;环境影响最大的站为丰台站、朝阳站。  相似文献   

8.
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7月12日、8月13日、8月29日3个高温日的Landsat OLI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空间回归法评估了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从气温分区、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3个方面综合分析了3个温区(低温区、中温区和高温区)的热环境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土地利用数据,着重研究了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的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地表温度、归一化水汽指数和太阳辐射,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可较好的预测上海市高温日的日最高气温(RMSE=1.75℃,R~2=0.92),可获得完整的、连续的城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城市热环境具有非均衡性、多样性和破碎性,且相似的温区斑块具有空间聚集性,上海市低温区(日最高气温35℃)主要分布在水域和上海南部地区,高温区(日最高气温≥38℃)主要分布在城市或郊区居民区。城市用地将增强城市热环境,水域和植被有助于改善城市热环境,今后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及增加绿化面积等措施减缓极端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MODS格局下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untain-Oasis-Desert System,MODS)中的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特征,直接反映了全球变化的特征。以中亚哈萨克斯坦东部及中国西部干旱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绿洲为例,在分析干旱区MODS宏观特征的基础上,从温度与降水变化所反映的气候特征,以及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及景观破碎度等景观指数所反映的景观特征,分析了绿洲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同时,从生态系统要素之间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绿洲生态系统的耗散机制,提出了生态系统调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岑士良 《贵州气象》1996,20(3):44-45
花溪区位于贵阳南郊,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花溪风景名胜区主要由三大部分景区组成:一是以花溪河为主线,在沿河20km长的河段上,分布着天河潭、花溪水库、平桥、花溪公园十里河滩景区;二是以古建筑人文景观为主的青岩古镇景区;三是以高坡、黔陶融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区。景区内的81个景物景观中有自然景观56个、人文景观25个。其中国家级特等景观4个,国内一等景观18个。自然景观有田园风光、溶洞、峡谷、奇峰、异石、瀑布、名泉等;人文景观中有古庙、古寺、古石坊、古堡、悬棺、洞葬等;布依族传统地戏、对歌、苗族芦黄舞、…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21年兰溪市国家站高精度气象资料和大气成分资料对烟雨景观天气进行定义和分析,建立大气能见度预报模型,结合降水强度构建了烟雨景观气象指数等级。结果表明,影响烟雨景观天气的主要因素是大气能见度和降水,其中大气能见度受气象因子和大气成分影响,相对湿度、风速、PM2.5是影响大气能见度的主要因素,采用Bayesian Regularization算法的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烟雨景观天气时的大气能见度。结合大气能见度和降水强度,将烟雨景观气象指数分为5级,分别为极易、较大可能、有可能、较小可能、不易。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个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的三种统计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个测站常规控空资料,运用大气折射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大气折射垂直分布的三种统计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使用的4/3地球半径模式精度较差,只有在离地面1km高度以下使用,才能保证精度;改进的等效地球半径模式精度最高;指数模式在离地面3km高度以下使用,精度也能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4.
董斌  苗蕾  李有 《河南气象》2008,31(1):35-38
“郑汴一体化”建设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生态廊道的生态、游憩、经济功能和保护性、多功能、整体性原则,对建设郑州-开封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群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做好生态廊道整体规划,促进城间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形成整个生态系统有机体,避免景观破碎化;搞好生态斑块建设,促进生态功能区发展;建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苗百岭  宝曰娜  张自国  侯琼  杨泽龙  乌兰 《气象》2007,33(S1):19-25
针对赤峰市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与兴安盟阿尔山湿润地区的湿地,利用湿地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别与其相邻的常规气象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湿地的“冷湿”效应显著,(2)湿地降水量主要受大气候的影响,与小气候效应无关。(3)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半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更能体现出“冷湿”小气候效应。(4)小气候效应对群落结构、物种分布等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位于湿润区的阿尔山湿地比位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中生、湿生植物偏多,但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低于干旱区的达里诺尔湿地,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要高于达里诺尔湿地,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生消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汴一体化"建设在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生态廊道的生态、游憩、经济功能和保护性、多功能、整体性原则,对建设郑州-开封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群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做好生态廊道整体规划,促进城间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形成整个生态系统有机体,避免景观破碎化;搞好生态斑块建设,促进生态功能区发展;建立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RS技术的郑州绿地系统分析和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了郑州市区绿地信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格局、建设现状,结果发现,郑州市绿地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绿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绿地廊道景观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优化绿地结构,强化生态功能,强调城市绿地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变建筑优先的用地规划模式,建立“开敞空间优先”的规划原则,避免绿地破碎。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青海省的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根据青海省46个台站多年平均气象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首先计算了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衡效能指数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7个类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1954—1990年的气候特征及异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1954-1990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广东省冬,夏半年和全年3个时距5个不同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分级指数,讨论了广东省近40年来的一些基本气候特征和全省气候异常的变化规律。提出:广东各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方面有明显差异;全省平均冬装卸温度的分级指数,夏半年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明显的7年和11年的周期;全年的温度和降水的分级指数分别有7,13,11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7年在干旱条件下,对扎龙湿地及其边缘区域三类典型土壤含水量及各层土壤的剖面形态及水分物理特征进行观测基础上,建立湿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客观评价方法,分析研究扎龙湿地非饱和下垫面水分盈亏状况,揭示湿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呈亏缺状况将导致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形成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诱因之一,草甸沼泽土在水量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的情况下,亏缺量表现比较明显,一旦腐殖质层遭到破坏,其功能恢复将会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