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新型复合动植物蛋白源在大菱鲆饲料中替代部分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质地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饲料,以含鱼粉60%的处理组为对照饲料(FM),以小麦粉、豆粕等作为植物蛋白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复合分别替代其中40%、50%和60%鱼粉,设置了40I、50I和60I3个试验组。选用初始体质量(8.63±0.03)g的大菱鲆幼鱼(Scophthalmus maximus L.),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饲养8周。试验表明:与鱼粉组相比,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50I和60I鱼粉替代处理组饲料效率显著低于FM组和40I处理组(P0.05)。各处理组大菱鲆幼鱼水分、粗蛋白、脂肪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干物质和蛋白的消化率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以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和植物蛋白复合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肌肉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酶解动物软骨蛋白粉与植物蛋白复合后可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40%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存活和体组成,并能保持其肉质。  相似文献   

2.
以初始体重(9.19±0.01)g的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蛋白粉部分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分解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设计2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组:鱼粉对照组(FM)和玉米蛋白粉替代45%鱼粉蛋白组(CGM),分别饱食投喂大菱鲆幼鱼30天。研究表明:与FM组相比,CGM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以及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显著降低,且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也显著降低(P0.01),但CGM组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M组(P0.01)。CGM组血浆总蛋白、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较FM组显著降低(P0.05)。大菱鲆摄食CGM组饲料后,其血浆和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较FM组显著降低,且肌肉氨基酸降幅度更大(P0.05)。CGM组肠道支链α-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转乙酰基酶(BCKD-E2)mRNA表达量较FM组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玉米蛋白粉替代45%鱼粉蛋白显著抑制了大菱鲆幼鱼的生长,降低了饲料效率,影响了鱼体营养物质的组成和代谢,加快了肠中氨基酸的分解代谢,降低了组织游离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总量。  相似文献   

3.
以0.04%的Y2O3为外源性指示剂,按照70%基础饲料:30%待测原料的比例配制成实验饲料,测定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L.)对白鱼粉、虾壳粉、血粉、水解羽毛粉、酪蛋白、明胶和棉籽粕干物质、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范围为54.1%~73.4%,鱼粉、血粉和水解羽毛粉干物质消化率最高(70.2%~73.4%),而血粉最低(P<0.05)。除血粉外各原料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高于85%,其中白鱼粉、虾壳粉和酪蛋白蛋白质消化率均高于90%,而血粉显著低于其它各原料(75.1%)(P<0.05)。原料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与蛋白质消化率相一致。能量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0.6%~86.7%,白鱼粉、水解羽毛粉、酪蛋白和明胶能量消化率显著高于虾壳粉、血粉和棉籽粕,而棉籽粕能量消化率最低(P<0.05)。  相似文献   

4.
选用均初始体质量为0.91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540尾,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用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MBM)替代日粮中0、20%、40%、60%、80%和100%的鱼粉,分别添加不同梯度微胶囊蛋氨酸(microencapsulated DL-methionine,MM)配制成6种等氮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55 d。结果表明:MBM添加MM替代6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和SGR无显著影响(P0.05),对虾对各试验饲料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替代80%和100%鱼粉对对虾增重率、SGR、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MBM添加MM替代鱼粉后对对虾体成分、体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在MBM高水平替代鱼粉饲料中添加MM可通过平衡对虾饲料必需氨基酸,提高了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而不影响对虾的生长和体营养成分,降低了对虾饲料的成本。  相似文献   

5.
以初重(0.22±0.01)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式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使用复合植物蛋白源(双低菜粕∶大米蛋白粉∶玉米蛋白粉=5∶3∶2)替代凡纳滨对虾实用饲料中的鱼粉(占饲料百分比为22%)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设计了6组等蛋白质(37.96±0.39)%、等脂肪(7.39±0.57)%的实验饲料,分别是0%、20%、40%、60%、80%和100%鱼粉蛋白替代组(用D0、D20、D40、D60、D80和D100表示)。结果表明,各组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0组相比,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从20%上升到80%未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当替代水平上升到100%时,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同样,各替代蛋白组中只有D100组的饲料系数高于D0组。各替代蛋白组的蛋白质效率均与D0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凡纳滨对虾的体组成在各处理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在本实验条件下,利用该复合植物蛋白源可以最高替代80%的饲料鱼粉蛋白,而不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和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24.90±0.06)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生长、饲料利用、抗氧化力以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对照组(Diet1)含有34%的鱼粉和6%的进口鸡肉粉,分别用4%(Diet2)、8%(Diet3)和12%(Diet4)的鸡肉粉等量替代基础配方中的鱼粉,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在池塘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52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表明,各处理组间卵形鲳鲹存活率(SR)、特定生长率(SGR)、饵料系数(FC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鸡肉粉替代鱼粉比例的上升,FCR呈上升趋势。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及钙磷含量在各处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Diet1处理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Diet3和Diet4处理组(P0.05),Diet2处理组谷草转氨酶活性(GOT)显著高于Diet1处理组(P0.05)。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各处理组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Diet4处理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Diet1处理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鱼粉添加量可以降低至22%,鸡肉粉添加量可以增加至18%而不影响卵形鲳鲹的生长和饲料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脱脂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粉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体组成和消化性能的影响。作者以鱼粉和脱脂磷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用脱脂磷虾粉蛋白替代0%、10%、20%、30%、40%、50%和100%的鱼粉蛋白,设计7种等蛋白(50%)、等脂肪(8%)的实验饲料(分别表示为F0、F10、F20、F30、F40、F50和F100)。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初始体质量为(68.13±0.20)g,经过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F100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20~F30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F40组(P0.05);F100组全鱼的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组和F100组全鱼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组和F5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00组全鱼的粗脂肪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10、F20和F50组肌肉的水分显著高于F100组(P0.05),F20组和F30组肌肉的粗脂肪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替代组肌肉的粗蛋白、灰分无组间差异(P0.05);胃蛋白酶活性组间无差异(P0.05),F0和F20的胃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F30组(P0.05),F30组的胃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0和F100组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0组的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脱脂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皱襞高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30组的皱襞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替代组和对照组的黏膜厚度和绒毛长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来看,脱脂南极磷虾粉10%~50%的替代比例对圆斑星鲽幼鱼的形态指标、体组成、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指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10.57g±0.43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豆粕分别替代0%、35%、40%、45%的鱼粉来配制4种等氮(蛋白含量为46%)等脂(总脂肪为13%)的实验饲料,分别编号为FM,PP35,PP40和PP45。其中,在PP35、PP40和PP45组均添加肽聚糖、胆固醇、植酸酶、晶体氨基酸和复合益生菌,并以FM组和鲜鱼浆(FTF)组作为对照,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0d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不同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和消化道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肠道胰蛋白酶的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FM组的胰蛋白酶活性最高,而FTF组的最低。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TF组脂肪酶活性最低。肠道淀粉酶活性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高同样呈现降低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高豆粕替代水平(PP40和PP45组)对肝脏组织和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PP45组实验鱼肝脏空泡化现象严重,肠壁明显变薄,小肠绒毛受到严重机械性损伤。实验证明,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可以使用豆粕来替代35%的鱼粉既不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和存活,也不影响其肠道、肝脏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脱酚棉籽蛋白、喷雾血球蛋白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D0)中17% (D17)、35% (D35)、52% (D52)和 69% (D69)的鱼粉, 配制 5 种等氮等能的饲料, 饲喂星斑川鲽幼鱼[初始体重(75.6±0.18)g] 60d, 以考察鱼粉替代对星斑川鲽幼鱼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试验组肌肉 Arg 和 His 含量显著增大(P<0.05), Thr 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其它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试验组全鱼 EAA 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D69 组肝脏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 血清 AST及AST/ALT随鱼粉替代量的增加显著增大(P<0.05)。 本试验条件下, 当替代饲料中35%的鱼粉时, 饲料 EAA 消化率及试验鱼肌肉和全鱼氨基酸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 替代比例进一步加大, 会对试验鱼肝脏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38.19±0.09)g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对象,分别以鱼粉和大豆浓缩蛋白(SPC)为主要蛋白源,添加0%、0.5%、1.0%和2.0%的牛磺酸,配制8种等氮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研究显示,SPC组大菱鲆终末体重、摄食率(FI)、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都极显著下降(P0.001)。牛磺酸对大菱鲆的FI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却显著影响了大菱鲆的SGR、FE和PER。随着牛磺酸含量升高,不同蛋白源饲料下大菱鲆的SGR、FE和PER均显著升高(P0.05)。SPC导致鱼体水分升高、蛋白和脂肪降低(P0.001),随着牛磺酸添加,鱼体水分有降低趋势,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蛋白源及牛磺酸对大菱鲆肥满度和内脏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但SPC组肝体比显著降低(P0.05)。SPC显著降低了大菱鲆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P0.05),SPC组血清总胆固醇随牛磺酸添加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条件下补充牛磺酸能够促进大菱鲆生长,并对植物蛋白导致的脂肪代谢异常有一定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