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东北和邻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了:朝鲜、日本北海道、华北、东北等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和新疆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东北地震活动的某些特点.结果表明:东北地震活动与新疆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按朝鲜·华北·日本北海道·东北的顺序活动:华北和阿留申群岛地震有交替活动的特征.文中还计论了东北、华北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2.
熊岳—盖县地区位于海城地震区的南面,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但震级不大的特点,地震空间分布受局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块体。本文分析了1940年以来本区地震活动与海城地震、华北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熊岳—盖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灵敏地反映了海城地区及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变化,因而它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窗口”,它所显示的信息对于研究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和预报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从分析历史地震及现代地震出发可发现苏皖地区地震的时空分布有网络特征。其发展有单向迁移、双向扩展及跳跃三种方式。若把时间尺度放长,三种方式均能体现在同一网络线上。网络的发展是不均匀的,就苏皖地区而言,NE向比NW向释放的地震能量大,但整体上两者的地震能量是向东部海域衰减的。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地震活动频度有由西向东迁移的趋势,现代地震主要集中在该区的东部地区。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可明显地分为四个地震活跃期及三个平静期。后两个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华北的第三、第四活跃期有相同的数量级,但震级却差一到二级。这说明苏皖地区的地壳活动程度低于华北而又高于华南,它是由现代活动大陆地壳向稳定大陆地壳过渡的过渡带。在这种构造背景下,苏皖地区的地震形成纬向成带,斜向成网的格局。 本文还根据网络围空方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特点,推测未来一、二十年内有可能发生中小地震(4~6级)的潜在发震点。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震区地震趋势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君 《地震研究》2007,30(2):137-141
根据中国地震局推广软件中所给出的地震区划分,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时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存在着10年、20年和30年的显著主周期。按照这个周期规律,结合测震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未来东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认为东北地震区第五活跃期到2009年结束。从地震能量释放和地震频度上看,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5.
田勇 《山西地震》2006,(4):23-26
华北地震区已进入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为探讨在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华北地震区还有没有7.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问题,研究了与华北地震区7.0级以上大地震有关的震例,结果表明,华北地震区1989年以来发生的4次6.0级强震,发生在山西地震带忻定盆地、临汾盆地和渭河盆地的4次中强地震及1994年以来3次东北7.0级深震,与未来华北地震区7.0级大地震有关,未来5 a尺度或稍长时段华北地震区将进入发生7.0级大地震的危险期。  相似文献   

6.
田勇 《山西地震》2005,(Z1):3-4
多数地震专家认为华北地震区已进入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在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华北地震区还有没有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2,15(1):53-62
作者在发现多处历史地裂缝的基础上,研究了华北七省历史记载的94起地裂缝。发现四千多年来,它们与历史地震一样至少出现七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平均长前者312年后者长317年。两者活跃期和隐伏期相吻合。这一规律的发现为用地裂资料推断未来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与华北北部较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啜永清  刘巍  彭美煊 《地震》1999,19(4):379-386
对大同-阳高6. 1级中强震群余震频度的起伏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序列的频度变化与华北北部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频度和强度的特征对未来震中的判断也有一定帮助,可作为监视华北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位于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上盘的日本内陆(主要是本州)、朝鲜及我国华北都是亚洲东部大陆浅源强震区。限于资料,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内陆和我国华北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认识大陆内部浅源强震的地震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的现状及演变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β-统计,对1300—1989年间华北地震区强震活动序列(M_s≥6.0)的起伏过程进行分析和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划分出五个地震活动速率状态不同的阶段:1300—1480年平静期(显著);1480—1700年活跃期(不显著);1700—1800年平静期(不显著);1800—1920年正常活动期和1920—1980年活跃期(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活跃期以来山西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揭开了华北本活跃期的序幕,其后的175年中山西地震带虽未发生7级以上强震,但是中强地震频度较高。它们主要分布在大同-平陆北北东向剪切段内。时间序列的幕式活动特点和华北活跃幕的划分是一致的。应变释放速率显示了明显的加速现象。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发生,进一步说明地震活动性的增强。本活跃期尚余的1~2个活跃幕中,山西地震带是值的注意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者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 .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 .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 ,指出 2 0世纪以来 ,该区MS ≥ 6 .0地震经历了 6个活跃期和 6个平静期 ,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 .2 0 0 0年 6月甘肃景泰 5.9级地震和同年 9月青海兴海 6 .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加州中部沿海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了C值方法分析了过去36年的加州中部沿海地区地震资料,并与b值和地震频度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36年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华北和加州中部沿海地区的C值资料分析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不是随机的也不服从泊松分布。C值、b值和地震频度这三个定量的参数能够描述过去36年里加州中部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大华北浅源地震与日本海西部及我国东北深震的关系,认为本世纪来日本海西部—我国东北深震经历了5个相对活跃期,大华北各地震区相应经历这5个活跃期的影响期。根据大华北M≧6级浅源地震与深震活动的相关性,建立了太平洋板块楔形俯冲带端部重大深震事件导致大华北浅源M≧6级地震发生的板块俯冲模型,应变波传播速度约94km/年,地表视速度约100km/年。重大深震事件突出、模型稳定性强,预测实验表明模型公式可做大华北地震监测参考。用本模型可以解释浅源地震迁移、各地震区地震与深震活动相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简要回顾了中国学对地震大形势的主要研究结果。指出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外在表现,系统地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形势,指出20世纪以来,该区Ms≥6.0地震经历了6个活跃期和6个平静期,与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不同步。2000年6月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同年9月静海兴海6.6级地震的发生意味着该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6.
以非线性震级—频度关系为基础,提出了两个新的用于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参数,并以华北、云南、山东三个区域和唐山、菏泽、苍山三个地震区为例进行了检验,表明强烈地震发生前它们具有较好的前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大同--阳高6.1级中强震群余震窗口的牲及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同--阳高老震区在地震构造上位于华北北部敏感部位,其序列频度的起伏变化与华北北部的罗大地震对应较好的且频强度的特征对未来震中的判断也有一定帮助的,其可作为监视华北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出了山西地震带1973至1983年地震月频度演变曲线,讨论其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山西地震带可考虑做为“震情带”来预报未来华北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9.
苏鸾声 《地震研究》1998,21(2):122-127
利用“滑动累计频度法”和“频度相关系数法”研究了全球7级大震和华北中强震的关系,以及山东各分区小震活动对中强震的异常反应。这对估计华北未来二三年的地震大趋势及艰华北中强震的中期和中短期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震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分析方法和极大熵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北地震区的地震资料(1000~1977),对地震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图分析和极大熵谱分析,提取了隐含在随机噪声中的隐含周期。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很接近,地震应变能√Ei;释放的隐含周期利用周期图分析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5年和305年,极大熵谱分析方法提取的主要周期是30年、240年和300年。这三个主要周期存在“倍30”的关系,240年和300年周期是30年周期的整数倍。30年周期反映了各活跃幕中的幕式活动规律,300年周期同各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的平均值相符,华北自1000年以来的四个活跃期高潮时段之间的时间差平均值是30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