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林南部晚寒武世凤山期地层出露良好,三叶虫化石丰富,是进行化石群落古生态研究的理想地区。通过埋藏学分析、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围岩沉积学研究,在本区建立了六个底栖三叶虫化石群落,自下而上为Ptychaspis-Tsinania群落,Quadraticephalus群落,Changia群落,Calvinela群落,Mictosaukia群落,Richardsonela群落,结合化石群落及其赋存岩性特征,分析本区凤山期沉积环境由前滨-近滨相带渐变为浅海陆棚相带,海水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王绍芳 《现代地质》1994,8(2):163-171
本文对湖南孟公坳组Cyaophreatis-Chonetipustula群落和刘家塘组FinospiriferMarginatia群落进行了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研究表明,化石群落的生态演替体现了当时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若干生物群落的动态发展.化石群落演替过程的形成和保存与生活环境和沉积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化石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恢复当时沉积环境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有助于研究群落与环境在时空上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杨瑞东  颜承锡 《贵州地质》1995,12(4):290-297
本文是在对贵州石炭系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过程中,采集了大量遗迹化石,共11属11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建立了贵州石炭纪遗迹化石群落与岩相古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石炭系地层中大量的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特征以及国内外已有Zoophycos产出层位岩相古地理情况,总结出Zoophycos的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史,即C-P为浅海环境,T-J为浅海-深海过渡的半深水环境,K-E为深水  相似文献   

5.
Cruziana及其相关的遗迹化石是由底栖三叶虫在沉积物表面停歇、爬行所留下的遗迹,一般认为产于潮下带至浅海陆棚环境,具有古水深指示意义。然而,本文通过对昆明民富二村下奥陶统红石崖组顶部含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层位的沉积环境分析却发现,Cruziana rugosa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说明三叶虫可以在短暂暴露环境中活动。三叶虫的这种适应性活动可能为节肢动物从海洋走向陆地做好了进化准备。  相似文献   

6.
徐钰林  孙镇城 《现代地质》1998,12(1):49-55,T002
报导了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陆相第四纪盐湖沉积中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它们主要是:Gephyrocapsaoceanica,Cocolithuspelagicus,Calcidiscusleptoporus,C.macintyrei,Reticulofenestraminutula等。上述钙质超微化石群具有以下特征:(1)化石丰度中等,属、种分异度低,化石保存差;(2)赋存化石的层位均为富含石膏盐层的微咸水咸水的沉积物,或为盐湖沉积;(3)产出化石地点远距该地质时期时的古海岸线。它们与古海域既无通道相连,亦非残留海。中国西北地区盐湖沉积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中国东部地区第三纪沙河街组某些层位中的钙质超微化石不能作为“海相生物”的标志,否定了这些化石层位与“海侵”或“海泛”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郭宪璞  彭阳等 《地质通报》2002,21(7):377-383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诈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凯里化石库:一个新的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云龙  袁金良 《贵州地质》1996,13(2):105-114
凯里化石库拥有10多个门类、70多个属。动物化石58属,仅次于Burgess及澄江化石库。同Spence化石库一样,非三叶虫节肢动物及软躯体化石比较少,三叶虫多,有别于Burgess、澄江、SiriusPasset化石库等另一类型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该化石库时代早于Spence、Burgess化石库,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时代序列中重要的一环。形成于中寒武世赤道附近稳定的扬子碳酸盐台地东缘外迅速下沉的陆棚水体较深的环境,与Spence化石库的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环境及埋藏模式等均很相似,证实中寒武世Burgess页岩型化石库分布于稳定的克拉通周缘陆棚海的规律。凯里化石库的发现还增添了寒武纪古生物多样化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大陆边缘海以底栖有孔虫为主的化石群落与层序地层的关系。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化石群落演替和识别划分层序的主要因素。化石群落在一个完整海水进退旋回中呈机会种群落、平衡种群落、终极种群落演替变化,在化石丰度、多样度、均衡度、成壳类型等方面分异显著,与层序地层的三级层序的海进体系域、凝缩期沉积、高位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化石群落的演替变化是对海洋环境变迁的能动反映。因此,化石群落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和优化层序、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从而为层序地层的准确识别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barbataSeilacher—RusophycusramellensisLegg遣迹群落在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河南登封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陈战杰 《中国区域地质》1996,(2):143-149,T002
河南登封的中寒武世徐庄组中,采获丰富的遗迹化石,共有10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对其均作了系统描述。还讨论了Cruziana Seilacher-Rusophycus ramellensis Legg遗迹群落国内外的地理和地质分布,以及遗迹化石所反映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迹化石(或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是原产地环境条件的指示者,是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因此几十年前即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古地理。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利用遗迹化石群落来解释古代环境和古地理条件:①陆相和海相遗迹化石群落的区别;②海陆过渡带环境的遗迹化石群落和海岸线的识别;③遗迹相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应用,且讨论了Skolithos(石针迹)、Cruziana(克鲁斯迹)、Zoophycos(动藻迹)和Nereites(类砂蚕迹)四个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④利用遗迹化石群落对一些地质事件的解释,包括一些沉积事件的解释以及判断缺氧和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13.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在风暴沉积期出现两种以上遗迹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北段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孙克勤  张周良 《现代地质》1996,10(3):316-324,T002
对贺兰山北段呼鲁斯太和沙巴台地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化石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植物化石20属40种,讨论了植物群的性质和时代。在研究植物群特征基础上,分析了植物化石埋藏类型,论证了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划分了5个植物群落:(1)Bothrodendroncirculare群落;(2)Lepidodendronsubrhombicum群落;(3)Lepidodendronszeianum群落;(4)Tae-niopterismucronata群落;(5)Pecopterisorientalis群落。这5个植物群落的时代分别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晚石炭世中期、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和早二叠世晚期。石松类植物在晚石炭世沼泽环境最为丰富,以华夏植物区大量的特有种为特征。而蕨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在早二叠世的泥炭沼泽和泛滥平原环境占优势。这些植物群落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广泛分布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泥炭沼泽和碎屑低地环境,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文章简述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的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了1新种(Claraiajiangyouensis)和1新亚种(Claraiasongpanensismagnus),划分出两个双壳类化石带(Pseudoclaraiawangi带和Eumorphotismultiformis-Claraiaaurita-Claraiastachei带)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华北地台石炭纪至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研究材料,结合共生生物、围岩特征等,分析并建立了研究区5个以腕足动物占优势的典型底栖生态群落,它们是:Linoproductus-ovatia群落,Derbyia群落,Becheria-Stenoscisma群落,Lingulai-Chonetes群落和潮下波浪带腕足动物群落。讨论了特定地质背景下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各群落的生活环境。腕足动物群落分布的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海底地形、海侵规模及持续时间长短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周口店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捷  曹伯勋 《地球科学》1995,20(5):497-504,T001
描述了采自北就周口店地区早更新世洞穴堆积物中的哺乳动物化石,共计5月23属30种,主要有Crocichurasp.,LepusSP.,Hypolaguscf.brachypus,Alilepuszhoukoudianensissp.nov.,SciurotamiasPraecox,SPermophilus?sp.,Allocricetusehi,Cricetinusvarians,Cricetul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早志留世痕迹化石与准层序相组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发育有海进体系域。根据痕迹化石分析并结合沉积学特征,海进体系域准层序由5类岩相组成:差分选多源砾岩相和含砾粉砂质泥岩相为海侵滞留沉积,发育固底控制Diplocraterion痕迹化石;含交错层理细砂岩相由高能条件下的前滨和中上临滨细砂岩组成,发育Skolithos和Macaronichnus等痕迹化石;砂、泥岩互层相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下临滨环境,发育Skolithos、Palaeophycus和Chondrites等痕迹化石;强生物扰动泥岩相代表低能的滨外环境,发育Helminthopsis和Zoophycos等痕迹化石。  相似文献   

20.
豫西前寒武纪汝阳群遗迹化石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杨式溥  周洪瑞 《地质论评》1995,41(3):205-210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Ruyangichnus loyu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Torrowangea rosei webby,Changchengia ichnosp.,Squamodict yon(?)ichnosp.等发现于河南西部鲁山县和汝阳县的汝阳群云梦山组和北大尖组。根据同位素年龄值,微古植物和叠层石资料,产遗迹化石的汝阳群应相当于中元古代,可以和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