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中分析了1977年以来唐山地震区中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可以作为监视唐山中强余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文龙  吴培稚 《地震》1997,17(1):43-53
运用方向性函数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几个强余震前后发生在强余震震中附近的地震破裂特征。结果表明,强余震前发生的地震较强余震后发生的地震更倾向于单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一般不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而部分临近强余震前的小震破裂方向指向未来强余震震中,并对此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唐山、海城、盐源-宁蒗地震强余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地震发生后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基于主要地震断层上小余震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近期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强烈板内地震,如1976年唐山、1975年海城、1976年盐源——宁蒗等地震曾被中国地震台网很好记录.主震刚发生后的小余震以及强余震前后的小余震的震源用 S——P 时间的收敛法进行测定.强余震的断层是依靠这些小余震的震中分布来描绘的.可以看出有三种情况.第一,在主震断层区内,一次强余震发生在较小余震的比较不密集的部位;第二,一次强余震沿断层发生并与主震断层是共轭的;第三,一次强余震在沿平行并离开主震断层的断层上发生.可以认为,地质条件控制着强余震的发生.作为强余震的可能前兆,则有唐山地震的一次强余震,震级为7.1.其发生前,出现一些前震以及在接近主震断层方向上的某些地震台所记录的初动方向有变化.可以设想,这里的应力场在强余震发生前是有所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收集了1976年7月28日唐山7.8(Ms)地震及震前、震后地震断层面解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认为:前震和主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部分强余震同主震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主震后一段时间表现尤为突出,主震后有明显差异的强余震发生的时间具有间歇性.因此,唐山余震为正常地震活动,唐山余震序列今后仍将延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唐山强余震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唐山1976年以来的14次5.0(M_L)左右强余震前的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强余震前表征时间的参数V值下降—回升—发震、强度上震前有“增强性地震”出现、应力变化有加速异常等现象,可能是强余震发生的短期前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震群型的邢台大震序列、主震—余震型的唐山大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型的海城大震序列为例,取余震区中的余震来研究强余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强余震前的b值确实发生异常变化,其变化形态与大震前b值在较大区域内的变化相似,即震前有个明显的峰值期。而且,这种变化形态与地震序列类型无明显的关系。强余震与大震前b值变化的相似性,可能表明发生在余震区中的强余震也经历着与大震孕育发展的类似过程。但孕震时间比大震短。利用余震区内的强余震震前的b值异常变化,可对大震后不太长的时间内的强余震进行临震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计算了1980年1月——1987年4月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标度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折讨论了在此期间所发生的4次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标度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目录给出的地震参数作唐山余震震中分布图,发现唐中山强余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中附近往往出现余震活动减弱乃至停止现象,即在震中附近形成余震空缺地段,从空段内余震M-t图可见,空段内余震活动一般经历活跃——平静发展阶段。文中讨论了余震空缺现象的识别方法,据此可对强余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做出估计。  相似文献   

9.
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标度变换法分析了海城、唐山地震序列时间分布的分维特征,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序列的时间分布存在分维结构,分维结构无标度区一般跨越两个数量级,分维数值大小有所不同。对余震序列而言,随震级下限的升高,同一时段内分维略有降低;当震级下限固定不变时,强余震活动期间分维较低,而强余震活动结束之后分维明显升高;唐山余震序列的时间分维具有分区差异性,并且较大的强余震均发生于时间分维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的区域内。本文的工作结果表明,海城地震的前震序列同样具有明显较低的时间分维。 最后,本文尝试利用余震序列时间分布分维结构的无标度区范围,粗略估计了强余震的截止时间。  相似文献   

10.
前言     
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其海域先后发生了渤海、海域、唐山等三次强震,震前毗邻震中区的油田,部分油井(油、气、水)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动态变化异常;如有的废油井突然自喷,有的采油井产油量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增加……,而震后逐渐恢复正常。这些罕见的现象启迪并推动了地震工作者去探索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孕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关关系?由此,在地震预报领域中又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唐山地震后,我国地震活动趋于平静,但五至六级的中强地震时有发生,如海城的六级强余震;唐山的中强余震;四川、新疆地区的中强地震;菏泽5,9地震等,在这些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1.
唐山余震活动与华北中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后的较强余震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对比分析,发现唐山较强余唐的发生与华北中强地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给出了对应概率。为预测未来唐山显著地震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次强烈地震,往往伴随着大量余震,而强余震可使已经遭到破坏的地区受到新的破坏。因此,研究强余震的发生规律,是地震预报的一项内容。 本文用拟合误差寻找周期的方法,根根海城、唐山、龙陵等几次大震序列的资料,探索强余震的震前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邢台大震后6次5级左右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发现强余震前地震活动具有增强特征:震前有较大地震发生,应变释放曲线出现加速变化。用韦市尔分布描述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S值是表征地震活动时序特征参数。S-(T)~2/T~2,强余震前,S值有一个下降过程,表明了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一个丛集过程。本文的结果对于预报强余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河北省地震局和唐山市地震局联合主持召开的“唐山晚期强余震研讨会”于2月18日至19日在唐山市举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所、天津市地震局、山东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特邀单位代表以及河北省地震局、沧州地震局、秦皇岛市地震局、唐山市地震局及其所属各县、厂地办和唐山中心台等单位领导和代表共计6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上21位代表相继做了学术报告和专题发言,围绕唐山晚期强余震的预报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就唐山地震类型及其判别,唐山地震序列衰减特征、余震活动特点以及强余震前兆时、空演变特征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多路研  相似文献   

15.
作为活化的古老克拉通,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非常频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发生了1966年邢台M7.2,1975年海城M7.3和1976年唐山M7.8等地震。2012年5月28日,在唐山地震震源区又发生了M4.8地震,引起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余震,还是唐山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新一轮地震活动开始的预兆。本文利用华北地区过去40多年的地震活动资料,研究了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研究结果显示,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过去30多年的小震活动明显高于这些地区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及华北地区的背景地震活动,应是余震。同时由GPS资料计算的邢台、海城和唐山地区的地壳水平应变率也明显高于华北地区的背景值。这些小震活动和地壳水平应变率同时表明邢台、海城和唐山强震区的余震数十年后仍在持续。震后粘性松弛可能是华北地区长时间余震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粘弹性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前人对唐山地震破裂分布、地壳波速和粘性结构的研究,考虑局部应力场、孔隙流体压力和断层附近软介质的影响,计算了唐山地震产生的,投影到后续大余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随后发生的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均发生在唐山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为研究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对后续小震的触发作用,根据前人对该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地震破裂分布的研究,假定构造应力量值为10 MPa,求得了震源附近各处可能的小震震源机制。将上述3次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投影到可能的小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发现唐山地震、滦县地震和宁河地震产生的正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ldquo;蝴蝶rdquo;形分布与后续小震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增加的区域,说明唐山地震序列中前面的大震对后续小震的发生起到了调制作用。该研究结果对大震后余震的危险性快速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如果大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确定详细的破裂分布和震源区域详细断层及滑动特性资料,本文方法可用来预测未来大余震的发震位置。   相似文献   

17.
微震通常系指M_L≥1.0或M_L≥2.0的地震,研究这类微震活动在临近大地震发生前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强地震临震前微震活动存在异常变化,其中以唐山7.8级地震前微震显示的短临异常最为突出,且在强余震前多次重复出现。根据10次震例,剖析了大震前微震短临震兆信息的标志,研究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有关短临预报的时空信息,并对异常区与大震危险区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完整性最小震级M_L=1.7的地震目录(1970年—1976年)作为基础资料,研究对比了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前震源区(余震区)及其周围的四个研究分区中,地震活动速率的时间过程。研究表明:(1)在余震区西半部的分区中,主震前出现了持续时间为38个月的异常地震活动平静,异常在置信水平大于0.99上通过β统计显著性检验。(2)在余震区外围的两个研究分区中,分别记录到16和34个月的活动速率减小的变化,但是,它们仅在置信水平为0.80和0.85上通过β统计显著性检验。考虑到唐山主震、两次最强的余震、与它们相关的地震断层和85%的四级以上的余震都出现在余震区的西半部,作者认为余震区西半部在主震前的地震活动平静是中期前兆现象。前兆地震活动平静区的面积与整个余震区面积之比值为0.7。  相似文献   

19.
采用能够综合协调长期变形和震后短期变形的Burgers流变模型,模拟了1976年唐山强震群引起的震后形变场以及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1976年唐山强震群中主震的两个破裂面以及滦县和宁河两次强余震均对2020年古冶5.1级地震表现为库仑应力加载。岩石圈粘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显示,震后15年前后,库仑应力演化状态呈现显著的差异性:震后15年内,库仑应力变化剧烈;而震后15年后,库仑应力呈现缓慢的稳定增加状态。该过程与唐山强震群余震区地震活动过程相似,可能暗示1976年唐山强震群余震区应力调整过程已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0.
旺11井在1976年唐山地震及其强余震之前有喷油异常显示。经统计该井喷油对唐山老震区4级以上地震的映震概率为75%;1984年重新射孔后,改封井测压观测,其压力变化异常对唐山老震区4.5级以上地震的映震概率也达到了75%。所观测到的压力逐时值的突跳变化,对于地震预报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