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整理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烈度衰减关系资料,得到182个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现用地震快速评估系统、“十五”评估系统中烈度衰减关系参数进行对比,可知:(1)北京、上海、河北、吉林、甘肃、福建、江苏、海南、贵州、安徽、湖南、浙江、黑龙江、宁夏、天津、广西、辽宁、山东、江西、广东、陕西等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优化性;(2)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地域性广,地震频发,沿用已有烈度分区结果;(3)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中部、重庆、湖北、河南、山西等地有多个衰减公式,依次甄别,优选适用对应区域的衰减关系公式,以达到优化参数的目的,为震后影响场快速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烈度衰减椭圆模型及其计算方法.该模型是对Der. Kiureghian, Ang提出的断层—破裂模型的修改.基于大多数地震等烈度线都是椭圆这一事实,我们直接利用烈度的长轴向和短轴向衰减关系式进行危险性分析计算,舍弃了断层—破裂模型中的两个关系式(滑动长度—震级关系式;烈度—场地到断裂最短距离关系式).文中叙述了烈度衰减椭圆模型的思路和主要计算步骤.用该模型对河南两个场地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缺乏强震观测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本文提出了一个在缺乏强震观测资料的地区估算地震动参数的新方法。建议方法的基点是:(1)缺乏强震观测资料的地区有烈度衰减资料,参考地区则既有地震动衰减资料又有烈度衰减资料;(2)在震级相同的条件下,利用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关系求得所需要的地震动衰减规律。文中利用几个地区已知的地震动和烈度衰减资料对建议的方法作了比较验证。使用本文建议的方法可直接估算重点工程抗震设计所需要的场地地震动参数,也可供修改我国抗震规范规定设计地震动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烈度衰减异常——与郯城、海原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地震区划等研究工作中,选用合适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速度等)衰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缺少强震记录,我国目前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一般采用胡聿贤和张敏政(1984)提出的转换方法获得,通过利用既有烈度资料又有强震记录的地区(参考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经过转换得到只有烈度资料的研究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上述工作需要使用适合各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来体现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收集整理197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418次MS≥4.0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和震源深度资料,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西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和东部(东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华南地区)地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Estevad等和卢建旗等的研究,分区建立基于震源深度的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探讨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部地区Ⅵ度(6度)区和西部地区Ⅶ度(7度)区长、短轴半径的影响结果略有不同。选取2008年以来MS≥5.0地震事件,取6度以上地区地震烈度圈数据,以实际烈度与经验统计模型烈度的比值为指标,验证2种经验统计模型与实际烈度评定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2种经验统计模型所得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基于模型的预测烈度值与实际烈度值较为一致。将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椭圆烈度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经验统计模型更精准。分析认为,2种基于震源深度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适用范围参数如下:(1)西部地区:震级为4.0≤MS≤8.6,震中距为0≤R≤486 km,震源深度为3 km≤H≤...  相似文献   

6.
冯静  高孟潭  陈鲲 《地震学报》2013,35(4):553-560
震后快速产出的震动烈度分布是地震应急救援非常有效的依据, 通常由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给出. 有台站的场点, 地震动参数可以直接由台站数据给出确定性的结果; 而无台站的场点, 地震动参数只能由衰减关系给出估计值. 目前我国台站覆盖有限, 且难于实时获取, 快速生成的地震动参数主要依赖于地震动衰减关系, 再依据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 输出确定性的震动烈度分布. 由于衰减关系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 将其估计值用于生成确定性的震动烈度分布是不准确的. 而且实践证明, 震动烈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存在差异. 鉴于此, 从衰减关系模型中的ε出发, 提出了场点(城镇)遭遇不同烈度的概率计算方法: 利用衰减关系的估计值与衰减关系的标准差, 构造峰值加速度(PGA)变化的对数正态分布, 然后以烈度分档对应的PGA范围, 计算震区各城镇遭遇不同烈度的概率及各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被超越的概率. 具体以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MS6.8地震为例, 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认为以概率形式给出城镇可能遭遇的烈度在表述上更为合理, 并建议将场点(城镇)遭遇烈度的概率表达方法用于震害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7.
引言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关键是烈度衰减问题,许多学者曾提出过经验衰减公式,即参照震中烈度值I_0确定局部烈度值为I_2。该公式参数的确定使用简单的点源辐射(radiation)模型(Ambraseys,1985)和最小二乘法。考虑到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某些关系的不准确性,通常用一个分布(标准偏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烈度衰减模型为椭圆衰减模型,这种烈度衰减模型在对中强地震烈度等震线形状的描述比较接近,而对于断层长度较大的强震高烈度区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大震真实的烈度等震线形状在近场接近于“跑道”形状,而在中远场又趋近于“椭圆”.如何建立一种能够同时近似这两种模型的烈度衰减模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方法.并搜集了我国38次震级(Ms)大于6级的地震,对本文提出的衰减关系建立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等震线面积和长轴半径的衰减关系能够很好地拟合实际地震等震线的形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郁曙君 《地震学报》1995,17(2):203-211
为了建立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将研究区根据地形和地质特征分为4个区.为了使等震线的形状随着距离的增大,从椭圆向圆逼近,推导出限尾法.用椭圆投影,两步拟合,限头和限尾法求出了东部平原和青藏高原外缘甘肃段的烈度衰减关系;鄂尔多斯活动断裂系是一个地质、地形条件混杂的地区,不可能建立该地区统一的烈度衰减关系;新疆地区的烈度评定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对大半个中国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的烈度衰减关系大致分为两类:平原型和山地型.在平原和沉积区可以用中国东部平原的衰减关系(简称平原型);在山区可以用川滇多数山区的衰减关系(简称山区型).发生在交界处的地震,其衰减关系分别为:在山的那一边属山区型;而在另一侧,则属平原型.在两种地形交错的地区等震线形状不规则,衰减关系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0.
任静  李志强  杨彦明  任克新 《地震》2021,41(3):59-76
收集190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488次地震的烈度等震线资料,采用长、短轴椭圆模型,应用Levenberg-Marquardt法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拟合方法的回归模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在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2个统计单元内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有显著不同,应作为不同的分区对待.同时,将本文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近年来中国西部发生的6个真实地震的烈度圈数据为基准,对比了本文模型与其他区域模型的长、短轴及面积的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本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结果的精准性要稍高于大区域的计算结果,但相对于小区域来说,本文结果比小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误差偏大.由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区域性特征,区域划分越细范围越小,结果精准性越高,但是计算大区域的烈度衰减关系,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灾区大范围的灾情分布,特别是对于震级较大的地震,计算得到大尺度上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可以迅速分析相邻省区受影响地区的烈度分布特征,无须利用另一个省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数据重新计算,故而本文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烈度衰减的区域特征,适合用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工程地震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地震烈度评定和预测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烈度衰减概率模型的方法。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大致以东经104为界)地区已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等震线图,提供了两个地区地震烈度衰减的概率模型。最后,简要讨论了如何将这一模型应用于地震危险度评定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震烈度随距离的衰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云南地区1900年以来发生的震中烈度等于或大于Ⅵ度的48个地震等烈度线,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求得了四个地震带和三个地震区以及整个云南的烈度衰减关系。当已知潜在震源时,可以为估计某一场地由一次大地震所造成的最大可能烈度和地震危险性提供一些依据。 文中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区的烈度衰减特征,表明烈度衰减规律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地区性。因此认为,区分不同地区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烈度衰减关系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后,对统计分析中的某些问题也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鲁南地区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了华北平原地区十个地震的3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鲁南地区烈度衰减的经验公式: I=2.429+1.499M-1.3911n(R+11) 根据上式,并参照美国西部烈度和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按胡聿贤等建议的方法,估算得鲁南地区基岩加速度衰减公式: Ina=6.623 + 0.529M-1.4681n(R+11) 式中a为加速度,单位厘米/秒~2,M为震级,R为距离,单位公里。  相似文献   

14.
李锰  尹力峰 《内陆地震》1995,9(3):271-275
利用新疆历史地震考察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新疆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在重新整理烈度、距离等参数的同时,认为取两等震线的中心线比取烈度的外包线更合理。文中提供了点圆模型、椭圆模型的烈度减衰函数,还探讨了不同地震类型的烈度衰减规律,为进行加速度衰减规律的转换提供较为合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对地震动法的一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中国黄土地可靠的四十个等震线资料,用地震动法中的烈度距离法和烈度震级法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最后作者根据中国华北、华南和黄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资料对烈度距离法和烈度震级法的物理意义以及适用范围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为了表徵地震烈度沿不同方向衰减的不均匀性,常采用沿长轴与短轴方向分別统计分析的椭圆衰减关系。鉴于统计分析是分別进行的,它存在以下不足:沿长、短轴方向的关系式的标准差不相同;沿这两个方向烈度随震级增长或缩小的比例值不同;沿两个方向导出的震中烈度值也不相同,在靠近震中,震中距相同的地方由沿短轴方向关系式导出的烈度值有时要比沿长轴方向关系式导出的值高。这些现象都不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本文建议在进行统计分析时考虑沿长、短轴方向数据的相关性,以克服上述不足之处,并以华北地震区的烈度椭圆衰减关系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7.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在等烈度外包线上如何取烈度值,烈度衰减曲线的头尾处理,R0值的选取,衰减公式的偏差这四个方面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震灾害发生后,可根据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利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初步评估烈度分布范围。为评定烈度分布结果的偏差特性,利用中国西部地区488个震例和中国东部地区182个震例的等震线数据,使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迭代算法进行回归,计算我国大陆分区域烈度衰减关系,并对中国大陆1990—2007年23次6.0级以上地震以及2008—2019年88次5.0级以上地震进行烈度评估。结果发现,应用本研究所得烈度衰减关系进行烈度评估,不同烈度区分布面积与实际震害面积存在一定偏差,体现在:①高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大;②低烈度区:实际震害面积往往比模型面积偏小。据此提出,应用该烈度衰减关系估计震害面积时,应根据烈度大小适当放大或缩写模型面积,具体缩放度如下:8度区模型面积放大约1.5—2.0倍,7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5—1.6倍,6度区模型面积缩小约1.8—2.0 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913年至1981年华北地区29次地震的171组烈度线资料,进行回归统计,求出烈度衰减公式为I=e~1.511+0.192Ms(a~2+h~2)~(-0.112)I=e~1.486+0.193Ms(b~2+h~2)~(-0.116)依此可以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确定的不同烈度区的长轴半径(a)、短轴半径(b)的长度(km),结合该地区的正常震源深度(h)标度历史地震的震级.用近代仪器测定的100次地震震级,检验以烈度衰减公式标度的震级,其相关系数为0.97,而标准离差仅为0.22级.本文对华北地区明清时期的46次历史地震震级作了重新标度.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后,一般都是用烈度衰减关系来初步评估烈度分布.为了研究该方法的偏差特性,首先利用138次地震事件回归出我国大陆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然后应用该衰减关系,以我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震级在6.0级以上的43次地震事件的评估结果,总结出应用烈度衰减关系评估烈度分布时的偏差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