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20年5月(春季)和10月(秋季)莱州湾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数据,研究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DIP)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海水质量状况和富营养化状况,并完成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海域春季DIN的浓度范围为0.115~1.830 mg/L,呈现近岸高于远岸、西部高于东部的分布特征;秋季DIN的浓度范围为0.009~2.070 mg/L,高值区位于黄河河口附近;春、秋季DIP的浓度范围分别为未检出~0.009 mg/L、0.000 4~0.012 9 mg/L,受我国“控磷”“限磷”等磷负荷消减政策的影响,DIP的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受DIN浓度的影响,春、秋季分别有35.7%和30.7%的调查站位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有1.4%的调查站位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位于小清河河口附近;秋季有1.6%的调查站位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位于黄河河口附近;其他站位均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与多种环境因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对我国考洲洋海域海水中的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4个主要海水水质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水质因子DIP、DIN、COD、DO的平均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变化分别为:冬季(0.058 mg/L)、春季(0.046 mg/L)、夏季(0.009 mg/L)、秋季(0.006 mg/L);冬季(0.465 mg/L)、春季(0.171 mg/L)、夏季(0.064 mg/L)、秋季(0.040 mg/L);夏季(1.57 mg/L)、冬季(1.26 mg/L)、秋季(1.22 mg/L)、春季(0.89 mg/L);冬季(11.70 mg/L)、夏季(7.41 mg/L)、秋季(7.36 mg/L)、春季(7.18 mg/L)。评价结果显示,春季和冬季主要超标因子为DIP和DIN,夏季超标因子为DIP,秋季水质因子均满足要求。同时,本研究利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富营养化指数法和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对考洲洋地区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初步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在季节性变化上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由高到低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然而,同一季节不同评价方法的超标站位比例不同(单因子指数法:冬季占100%,春季占80%,夏季占10%,秋季则无;富营养化指数法:冬季占90%,春季占70%,夏季和秋季均为无;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冬季和春季均占80%,夏季和秋季均为无),比较分析表明,3种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评价作用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钦州湾海域COD 时空分布及对富营养化贡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10年4月(春季)和9月(秋季)钦州湾海域现场调查资料,对表层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分析COD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并探讨了COD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钦州湾海域表层COD的平均浓度为(1.21±0.55)mg/L,浓度范围为0.57~2.38 mg/L,水平分布呈现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递减的趋势;秋季研究海域COD污染水平高于春季;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范围为42.1%~64.7%,平均贡献为(50.3±6.7)%,贡献随着富营养化指数的增加而减小;COD与盐度、pH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DIN、SiO-23Si存在显著正相关。COD时空分布主要受陆地径流、陆源输入和水动力过程的影响,COD是影响钦州湾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子,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时来自营养盐的贡献表现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2014年山东近岸海域海水春夏秋三个航次的营养盐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等3种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山东近岸海域的海水营养盐含量特征和富营养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DIN和PO_4-P含量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次比例分别为7.1%和0.5%,各营养盐空间分布离散程度较大,总体趋势为山东北部海域的含量高于南部。NO_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春夏秋三个季节DIN、PO_4-P和SiO_3-Si的含量变化基本呈春季至夏季降低、而后秋季再升高的趋势。调查海域呈富营养化(E≥1)的站次占总监测站次的14%,83.3%的站次的N/P30,氮磷营养盐结构失衡,磷限制为山东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的主要特征。应加强富营养化海域监测,特别关注营养盐严重失衡区域。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4~2015年江苏近岸海域4个航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海水的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对江苏近岸海域表层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海区全年表层DIN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4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DIN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NO_3-N在4个季节均为DIN的主要存在形态,NO_2-N的比例随水温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灌河口和江苏海域南端启东嘴处为营养盐高值区,而海州湾是营养盐低值区。江苏近岸海域在夏季基本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而秋季北部海域基本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南部海域处于中度营养及富营养状态;冬季海州湾基本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其余海域处于中度营养及富营养状态,春季海区整体呈现中度营养及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钦州湾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媛  魏巍  高振会  王迪  杨阳  马玉 《海洋通报》2013,32(5):481-487
利用2008-2009 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钦州湾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钦州湾营养盐分布 呈显著的季节变化。NO3-N和NO2-N 夏季含量最高,NH4-N和PO4-P 含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季DIN 的形态以NH4-N 为主,而夏季则以NO3-N为主。CN /CP 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该海域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长受P 限制。NO3-N 和NO2-N 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钦州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径流输入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在外湾余流作用对其分布规 律影响显著,NH4-N和PO4-P平面分布规律则受到外海环境因素的影响。经与历史资料对比,DIN 和CN/CP呈逐年代大幅上 升的变化趋势,钦州湾营养盐结构已从N缺乏到P缺乏转变。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3年5月、1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及其结构的分布变化,并探讨了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限制情况。长江口营养盐分布存在季节差异:口门外NO3-N、NO2-N浓度均为春季高秋季低,PO34-P、3SiO2-Si、NH4-N浓度则秋季高春季低,口门内除NO2-N外,NO3-N、PO34-P、SiO23-Si、NH4-N浓度均为秋季高于春季。NO3-N、PO34-P、SiO23-Si浓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NO2-N、NH4-N浓度分布规律不明显。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占DIN的比例为春季95%、秋季83%。春季、秋季DIN/P均高于16,表现出长江口过量的DIN输入,春季Si/DIN基本小于1,秋季Si/DIN大于1。春季由于硅藻的局部生长使DIN/P异常升高、Si/DIN异常降低,秋季西北部海区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呈低DIN/P值和高Si/DIN值分布。受含过量DIN、SiO23-Si的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春、秋季均表现为PO34-P潜在相对限制。春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局部出现PO34-P、SiO23-Si的绝对限制。当同时考虑绝对限制和潜在相对限制时,春季15.38%的站位受PO34-P限制,限制情况较上世纪90年代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3、5、8和12月4个航次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氮、磷、硅营养盐及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特点,及其与盐度的相关性和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溶解无机氮(DIN)、硅酸盐(Si O3)和TN的浓度分布均表现出自长江口至外海迅速降低的特征,且与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磷酸盐(PO4)的浓度降低程度随远离河口而减弱,且与盐度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可能存在外海水补充;而TP则在长江口浑浊带海域呈现出较高浓度,且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可能是受浑浊带泥沙吸附所致。在调查海区内,DIN与TN的平均值在夏季较低,结合叶绿素a数据分析,认为浮游植物吸收作用降低了DIN和TN的浓度。通过分析各营养盐之间的比值特征,进一步考察了营养盐来源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情况,其中N/P比值的变化同样揭示了N主要来自于长江水而P有部分来自于外海水的特征。该比值呈现远离河口而降低的特征,且在浑浊带无明显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有超过90%的调查站位显示潜在P限制,且均位于外海区。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春季和夏季潜在P限制站位的比例明显升高,而潜在Si限制站位比例在春季和夏季降低。本文研究认为,营养盐含量及组成结构反映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优势种的演替。  相似文献   

9.
为了客观评价威海南部近岸海域海水化学要素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3个航次进行表层海水水质调查.样品分析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海水水质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其中DO含量为6.040~7.880 mg/dm~3,DIN含量为0.156~0.252 mg/dm~3,DIP含量为0.006~0.018 mg/dm~3,COD含量为0.670~1.730 mg/dm~3.DO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DIN、DIP及COD均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趋势受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养殖生物的排泄输入、浮游植物及大型海藻生长的共同影响.N/P分析表明春季变化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变化幅度最小,3个季节中均为磷限制,可以通过控制磷酸盐的输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避免赤潮的发生.富营养化状态指数分析表明调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从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其中2号站(靖海湾湾口)、11号站(乳山湾湾口)及12号站(乳山湾湾口)受外源污染物的影响较大,呈现富营养化.调查表明3个季节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逐渐升高,与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加大及养殖活动的逐渐频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茅尾海海域化学需氧量(COD)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富营养化贡献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根据2017—2018年茅尾海夏、秋、冬、春四个航次调查资料,对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COD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及其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结果表明,COD浓度和超标率均存在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浓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COD对富营养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1.3%,处于中等水平,并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而减小;COD与pH、盐度、溶解氧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无机氮、活性硅酸盐、悬浮物、石油类存在显著正相关。茅尾海COD分布特征受径流和潮流的双重影响,入海径流、农业生产及海上交通是其主要来源。COD是影响茅尾海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营养盐是海域富营养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结构多年来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后,提出部分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桑沟湾养殖海域营养盐和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对桑沟湾养殖海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分布、结构特征、主要控制过程以及沉积物-水界面扩散通量,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营养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海水中NO3-,NO2-,PO43-,DOP,TDP和SiO32-浓度皆是秋季最高,而NH4+,DON,TDN浓度则为夏季最高;各种营养盐的最低值除DON外都出现在春季。春季湾内外海水交换不畅,再加上大型藻类海带等生长旺盛期的消耗,使营养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夏秋两季丰水期沿岸河流注入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影响较大,冬季无机营养盐浓度分布主要受沿岸流的影响。磷的结构变化较大,其中DOP百分含量在夏季最高,达到81%。从春季到秋季海水中TDN的结构变化从以DON为主转变成以DIN为主。硅和氮的原子比值全年变化不大,硅和氮和氮和磷原子比值春夏两季的高于秋冬季的。分析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和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结果表明,磷是春夏两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春季硅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阀值,也是一个潜在的限制因素。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释放的NH4+,SiO32-和PO43-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小,与其他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处于较低或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桑沟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及潜在性富营养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年8月—2004年7月桑沟湾海区12个航次海水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海水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潜在性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的年平均浓度为10.15μmol/dm3。4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占年平均含量的78.69%,其中以秋季的含量为最高。NH3-N占无机氮年平均含量的15.11%,NO2-N占无机氮年平均含量的6.20%。活性磷酸盐的年平均浓度为0.23μmol/dm3,浓度呈现春季较低和秋季较高的分布特征。活性硅酸盐的年平均浓度为2.86μmol/dm3,浓度呈现冬季较低和夏季较高的分布特征。DIN∶P,Si∶DIN和Si∶P的比值年平均分别为43.2,0.31和13.4,磷酸盐和硅酸盐为限制因素。与1983年在该海域所获数据比较发现,溶解无机氮的浓度是20年前的10.7倍,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较20年前降低了43.9%,活性硅酸盐的浓度较20年前降低了34.1%。桑沟湾海区营养水平仍很低,总体上处于贫营养或中度营养化阶段,海水水质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夏秋季辽东湾营养盐分布及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1年夏季和秋季辽东湾海域水质现场调查资料,讨论了整个辽东湾海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进而通过计算富营养化指数(EI)和氮磷比(N/P)对辽东湾富营养化现状进行了评价,并估算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环境容量。结果显示,无机氮(DIN)和PO4-P浓度均呈现出河口大于远海、底层大于表层、秋季大于夏季的特征。夏秋季海水EI值均大于1,富营养化状况较为严重;海水N/P值大于16,营养盐结构严重不平衡,浮游植物生长处于显著的磷限制状况。整个辽东湾PO4-P环境容量仍有剩余,DIN环境容量夏季仅有极少余量,秋季已无余量,需对DIN的入海负荷进行大力削减。  相似文献   

14.
李磊  王云龙  蒋玫  袁骐  沈新强 《海洋通报》2012,31(3):329-335
根据200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长江口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海水中COD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其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COD对海域富营养化的贡献,探讨了化学耗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春夏季表层、春夏季底层之间COD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春季表层与底层、夏季表层与底层之间COD则无显著差异,春季表、底层COD的平均浓度、最高浓度均小于夏季,平面分布呈由近岸向远海逐渐递减的趋势;夏季研究海域COD污染高于春季;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范围为39.69%~63.58%,平均贡献为(46.53±4.49)%,贡献随着富营养化指数的增加而减小;陆地径流输入以及陆源排放是COD的主要来源;COD与环境因子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COD时空分布主要受制于长江冲淡水,对富营养化的贡献主要受营养盐影响,与海底沉积物再悬浮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三沙湾的水质状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根据1999年9月~2000年8月福建三沙湾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湾海水理化要素测值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DIN、PO4^-P、COD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用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该湾水体的营养状态.以水质综合评价指数对该湾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湾内水体氮、磷含量较高,且至夏、冬季的高于春、秋季;夏、冬季所有测站与秋季部分测站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根据2016—2020 年厦门近岸海域15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对该区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各海区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空间上,营养盐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从近岸向远岸逐渐下降的趋势,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平均浓度排序为:九龙江口>西海域>同安湾>南部海域>东部海域>大嶝海域,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平均浓度排序为:同安湾>西海域>九龙江口>东部海域>南部海域>大嶝海域;时间上,营养盐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枯水期最高,平水期次之,丰水期最低。研究海域平均DIN/DIP摩尔比值为40,总体表现为磷限制。2016—2020年厦门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富营养化较为严重。富营养化指数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域富营养化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盐特征及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 2005 年 5 月、8 月 2 个航次对黄河口附近海域 33 个站点(38 °02′00 ″ ~ 37 °20′00 ″N, 119 °03′24 ″ ~ 119 °31′00 ″E)的海水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的活性硅酸盐(SiO3-Si)、活性磷酸盐(PO4-P)和无机氮(DIN)等营养要素的特征及富营养化水平.结果表明,营养盐的高浓度区域分布在黄河口南部海域,8 月 SiO3-Si 和 PO4-P 的浓度高于5月,而 DIN 的浓度则相反.表层海水 SiO3-Si 和 DIN 的浓度与表层海水盐度都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DIN 与 COD 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黄河口附近海域DIN:P值5月为136,8月为 54.3,为磷限制性营养状态.黄河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指数(EI)的平均值大于1,黄河口南部海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COD 和 DIN 是造成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在南海北部开展了4个季节的现场调查,获取了调查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要素的实测数据。珠江口西侧近岸海域营养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特征,除秋季为潜在的氮限制外,冬、春、夏季均表现为磷限制,且春季最为显著,主要受冲淡水输入和陆架水入侵影响。受西南季风强弱和调查海域海底地形差异的影响,春、夏季珠江口外跨陆架断面(A断面)上升流强度大于海南岛以东跨陆架断面(B断面),且夏季营养盐浓度等值线的爬升高度和范围大于春季。黑潮水入侵稀释了陆架坡折处以外海域的营养盐浓度,冬季75~150m深水体的营养盐浓度相比夏季降低了25%以上;El Ni?o期间黑潮水入侵增强,春、秋季A断面的东沙群岛附近海域75~150m深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比相邻站位均低20%以上。春季冷涡中心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 O32–-Si)相较于边缘区域分别升高了6.42μmol·L–1、0.71μmol·L  相似文献   

19.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生物量排序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不同年间相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多不显著(秋季除外);除2010年春季外,其余季节均为鱼类生物量最高,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从全年调查平均值来看,莱州湾西侧游泳动物生物量(60.2 kg/h)明显高于东侧(33.4 kg/h)。根据8航次31个主要种类生物量聚类分析,莱州湾20调查站位可划分为4组:组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南的3个站位组成,组II由位于调查海域东部及中部的8个站位组成,组III由调查海域西北部(黄河口南侧)的3个站位组成,组IV由西部6个站位组成。组I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游泳动物生物量和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各组中均最低,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组III和组IV的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以及游泳动物生物量高于组I和组II。ANOSIM分析表明,各聚类组间群落结构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DCCA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栖动物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丰度是影响游泳动物群落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目前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总生物量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春季生物量下降尤为严重;生物量的季节分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春季生物量极低,夏季生物量相对较高;底层鱼类比例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头足类比例明显增加。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异质性较低,可能与莱州湾生境异质性低以及人类剧烈干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6~2007年春、夏、秋、冬季4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和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闽浙沿岸流主要分布于浙闽沿岸海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闽浙沿岸流扩展范围最大,可影响至广东南澳岛海域,秋季次之,可影响至厦门湾、东山湾海域,春季可扩展至泉州湾附近海域,夏季影响范围最小,仅局限于浙江北部沿岸海域.选取福建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分析闽浙沿岸流对典型海湾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闽浙沿岸流给福建典型海湾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物质,罗源湾、厦门湾和东山湾均受其影响,海水营养盐含量明显提高,秋季次之,春季影响略小,夏季基本不受闽浙沿岸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